分享

【论语词典】(宗)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49)

 旋风少女fbp 2016-09-29

说文解字写的宗


读音:zōng

简体字:宗

繁体字:宗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第13章


译文

有子说:“做到了言而有信,能兑现自己所说的话,就接近义了,说过的话和承诺的事情,能够还原,也就是能够兑现。为人处世能做到恭敬,就接近于符合礼的规范,可以避开羞耻和侮辱。沿袭这种符合礼义的原则为人处世,就不会失去亲人的维护,也能够不会失去同宗同族的人的维护。”


字解 

恭,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注释 

宗,《说文》:“宗,尊祖庙也。”即祭祖先的庙。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庙。引申为祖宗。又引申为宗族。又引申为主旨、本源。本章指宗庙,宗族,同族。      


精解


因不失其亲,亦可也。


这句话是有争议的,尤其是旧注讲得非常混乱,至今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说法。钱穆认为,选择依靠之人,一定选择自己可亲者,这是可以依靠的。钱穆以关系的亲疏来认为这人是否可靠,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施政也好,做事也罢,值得依靠的未必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历史上杀兄弑父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南怀瑾认为,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南怀瑾的解释,道理讲起来很清楚,但与原文似乎挨不上边。


在阅读“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亲”和“宗”两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孔子生前的西周社会是宗法制度。对周代宗法内容比较完整的记载,保存在《仪礼》和《礼记》中,并且能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得到印证。其中《礼记》的《大传》和《丧服小记》中两段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是了解周代宗法制度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这种宗法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在民间,这种宗法制度形成了家谱、宗祠、族规。在民间,每逢春节,我们还可以看到“天地君亲之神位”的牌位,也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关于宗亲制度,在这里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明白什么是“亲”,什么是“宗”。


因,《尔雅·释诂》的意思是“儴、仍,因也”,是沿袭、承袭的意思。《说文》的意思是“就也”,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在本章,因的含义是沿袭。有子在这里告诉我们沿袭什么呢?就是上文所讲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就是指沿袭这种做人做事的符合“礼”和“义”的原则。其结果呢?失,失去。其,代指所指之人。亲,亲人,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因(之)不失其亲”,沿袭这种符合礼义的原则为人处世,就不会失去亲人的维护。接下来,宗,《说文》的意思是“尊祖庙也”即祭祖先的庙。本章的意思是宗庙,包括同宗、同族的一切人。亦可宗也,这句话的完整句式是“亦可(不失其)宗也”。意思是,也能够不会失去同宗同族的人的维护。因此,我们终于明白,父之道和先王之道的延续,靠的是“礼”和“义”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