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治疗小儿秋泻 中医有妙招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6-09-29

小儿秋冬季腹泻,简称小儿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肠道传染病,多见于秋季,且多发于6 个月至2 岁的婴幼儿。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秋泻。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均可致泻,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小儿秋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当以健脾养胃,清热解毒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五型。

   1

伤食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当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为治,方用保和丸加减,药取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木香、厚朴、藿香各9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保和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山楂丸(片),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山楂麦曲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2

风寒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取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木香、防风各9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2个。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或保济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散寒药茶,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3

湿热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为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药取葛根、黄芩、连翘、马齿苋、茯苓、苍术、芦根、木香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双苓止泄口服液,1岁以下,每次3~5毫升;1~3岁,每次5~7毫升;3岁以上,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4

脾虚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当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为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陈皮、木香、枳壳、焦山楂各9克,干姜、甘草各6克。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口服液,或香砂养胃口服液,或四君子口服液,或参芪五味子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冲饮;小健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

   5

脾肾阳虚泻

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取炙黄芪、升麻、党参、白术、吴茱萸、附子、补骨脂、石榴皮各9克,肉豆蔻、甘草、干姜、五味子各6克。中成药可选用四神丸,或附子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固本益肠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作者系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