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背”,我特地查了下在线翻译 英文译作“scratch the back” 用痒痒挠搔背自爽国外有不有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国内很多教练用此“术语”来教发球 教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 搔背带的不良后果: 1:拍头过于贴近后背, 导致随后的挥拍击球轨迹不顺畅 2:拍头缺少足够的运行加速空间 瞧瞧人桑普拉斯的后引拍 ——球拍远离后背 付老湿先面壁三分钟…… 因为上面的孩纸是我教的 书归正传,重新做人 注意下面,发球时的整个拍头运行轨迹 ▼ 拍头向上 ? 向外 ? 向下 ? 向内,流畅运转 其实,除了向上,后面三部分对于任何一次发球都是一样的: 并不需要格外考虑它, 实则就是一个投掷动作! 记住! 绝不是痒痒挠,而是略微外旋前臂 使拍头朝外 ▼ 目的是除了保证更顺畅的加速轨迹外, 增加额外的击球时的内旋幅度 ▼
看看当年发球机器罗大炮的发球吧 ▼ 拍头远离身体的一个明显挥拍标识是: 拍框对着球的距离增长 搔背的理念很容易导致右边错误: 过早用拍面对准球! 拍面过早对着球,既降低了挥拍流畅性,又牺牲了手臂内旋幅度 ▼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球友: 发球的拍头在身后既不能像搔背一样停留着, 更不能像搔背一样贴近身体, 否则你们的发球就要跟妮妮的似的…… 请一起熏痛妮妮三分钟! 离开红土,发球时时处处挨打…… 郭天王有言在先,发球的拍头应该远离身体地《动起来》! ● ● ● 好动网球全国联赛 城市总决赛报名正式启动 ▼ |
|
来自: Andywolf91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