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末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个名叫契此的和尚,号长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语无定,随处坐卧,经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处化缘,见物则乞,人称布袋和尚。据说他能示人凶吉祸福,而且非常灵验。契此和尚圆寂于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临终之前,曾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带,民间都画他的图像供奉。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开始供奉布袋和尚。这就是现在寺院中大肚弥勒像的由来。 弥勒佛双耳垂肩,满面笑容,袒胸露乳,大腹便便,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许多商家认为他有欢喜、招财之意,常常视同财神供奉。 【陈亮—《容天》】 容天壶正是以此为创作素材,尤其突出其“肚大能容天下事”,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 【杨盘忠—《容天》】 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徐萍—《容天》】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王立芬—《容天》】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王小平—《小容天》】 捧一把容天壶,静心品茗,细细体会它所传递出的人生智慧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