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履生,1956年生于江苏扬中市。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两次获得刘海粟奖学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任古典美术编辑室编辑、主任。2002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2004年调中国美术馆,任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常务副主编。2010年调中国国家博物馆任馆长助理,2010年11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30余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获中央美院首届“张安治教授美术史论奖学基金”,获“北京市文联2001年文艺评论二等奖”,获文艺报2005年“年度理论创新”奖,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5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其中有《红旗飘飘》、《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以“艺术”的名义》、《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等;发表各种论文数百篇。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个人画集5种、文集2种。建有陈履生美术馆和油灯博物馆。 同时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贵阳孔学堂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首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外交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 《青黄堤上醉华纱》,178×96cm,2015 |
 | 《暖日晴云》,178×96cm,2015 |
 | 《岭高霜自结》,178×96cm,2015 |
 | 《乙未写山水》,178×96cm,2015 |
 | 《一岁一枯荣》,178×96cm,2015 |
 | 《雪枝霜干不记年》,178×96cm,2015 |
 | 《一吐胸中奇》,178×96cm,2015 |
 | 《偃蹇直作蛟螭蟠》,178×96cm,2015 |
 | 《每经风雨听龙吟》,178×96cm,2015 |
 | 《疑是颓崖压东壁》,178×96cm,2015 |
 | 《春信》,136×68cm,2014年 |
 | 《春讯》,136×68cm,2014年 |
 | 《造物无穷巧》,136×34cm,2014年 |
 | 《与梅同谱又同时》,68×68cm,2014年 |
 | 《月落参横兴已空》,136×34cm,2014年 |
 | 《依旧香影》,136×34cm,2014年 |
 | 《壬辰写山水之一》,97×180cm,2012年 |
 | 《千里冰封图(小)》,145×367cm,2012年 |
 | 《新霁绿荫》,136×68cm,2012年 |
 | 《覆阑纤弱绿条长》,68×45cm,2012年 |
 | 《带雪冲寒》,68×45cm,2012年 |
 | 《寒云江郭路沈沈扁》,68×68cm,2012年 |
 | 《独凭江槛思悠悠》,68×68cm,2012年 |
 | 《回望高城落晓河》,68×45cm,2012年 |
 | 《寒芳得以慰所思》,68×45cm,2012年 |
 | 《江南万斛春》,136×34cm,2012年 |
 | 《一夜吹香满六桥》,136×34cm,2012年 |
 | 《依云傍石太纵横》,136×68cm,2012年 |
 | 《扁舟何处独归来》,68×68cm,2011年 |
 | 《月影冰魂》,136×34cm,2011年 |
陈履生:齐白石身份转化的启示 文人通过业之余的绘画表达,抒写胸中逸气,而蕴含中的自诩又是一种鞭策,像座右铭一样。所以,文人画成为文人的一种胸臆的传达,世代相袭。及至齐白石,在文化的现实之中,京派的传统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新潮,共同构筑了齐白石所居住的北京现实,也成为齐白石艺术的文化背景。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齐白石的时代正是文人画受到普遍质疑的时期,这也为文人画的时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而齐白石生逢其时,顺手推舟,以画面中的独特和清新受到了京城新文人、甚至是学院派的激赏。“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自笑大翻陈案”,在齐白石所画皆为“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之中,虽然画蔬果以表文人情怀也是文人画的传统之一,可是,与梅兰竹菊相比,蔬果的“清”没有“四君子”的劲节和孤高,而世俗之物所表现出的与非文人相连的世俗之气,对于一般的画家来说,难以为之的障碍正是在于不能化解这种俗与雅的矛盾,不能有效地在俗与雅之间完成“文”的转换,也就难以传达“文”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不断努力修炼将自己塑造成文人的齐白石,其画蔬果是完全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可是,历史上没有哪位画家像齐白石那样画了那么多的蔬果以及乡间的其他,而且,完全摆脱了画蔬果容易沾染上的世俗之气,以清新脱俗的时代新风成为北京画坛的一道景观。 此间,他也像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那样,比较机智地寻找历史的祖源,所以,他在画芋时题:“东坡云:饭豆芋魁吾岂无,既诗人可不无,画家亦应有,因喜画芋。”这里他引用了文人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苏东坡的言论,不仅使人想起了苏东坡另一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文人的思想中,“竹”的普遍性认知与“芋”的个性化见解,其间的差异在于“文”的寓意蕴含的不同,具体到画面上,以文人的趣味弥补思想的不足,则是齐白石的高妙之处。齐白石将文人的意趣灌注到家常的事物之中,使文人画审美从聚合在“四君子”之上的焦点改变成散点的多元性,从而丰富了文人画的审美内容,为文人画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清新的内容。齐白石所画连接了自元代以来的关于“清”的思想和境界,从一个侧面抓住了文人画中的“清气”这一主要的审美内容,以“风清气正”为蔬果题材标立了思想的高度,因此,齐白石特别喜欢画白菜,亦是以此寄寓文人一直追求的为人的“清白”,所谓的“清白人家”、“清白传家”,都是齐白石所表达的对中国文人理想品格中的“清”的景仰。 早读齐白石,“每元加两角”类似今天酒店的服务费,何人创造?如果是齐白石发明?那真是大师。为何要加两角?——陈履生 在与文人气节相关的文人艺术中,文人对于书斋之外的偶发性表现,往往也能够捕获一些生活中的意趣,使之成为一些像梅兰竹菊这样的文人画标准题材之外的一种补充,从而丰富了文人画艺术的趣味性,所以,历代的文人画家都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新题材的表现。基于此,齐白石将一个点而扩大到一个面,以乡间的新题材来获得新时代中新文人的青睐,不仅表现出了文人画艺术在20世纪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从一个方面也表现了齐白石对于文人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以木匠讨生活的“木人”到“文人”身份的转换。
如您希望了解更多中国古陶瓷学习鉴赏的相关知识,敬请登录人民瓷坛(http://bbs1.people.com.cn/ci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