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68期:论太极拳术中之“顶”的概念

 文苑书店66 2016-09-30

第568期:论太极拳术中之“顶”的概念

太极拳

宏万家太极禅话慧馆(张平) · 2016-04-22 06:01

第568期:论太极拳术中之“顶”的概念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张平 ⊙编辑/张宏婉




论太极拳术中之“顶”的概念


教拳多年,很多学生问我关于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歌诀中出现两个“顶”分别是什么意思?要想明白“顶”字之意,我们要先明白传统太极拳术中基本的体、用之内容,下面我就先讲一下太极拳的体、用再浅论“顶”的概念。

 

太极门的确立,是以《太极拳经》的问世而诞生了,太极拳法之论述是以《太极拳论》的问世而基本上阐述清楚明白了。而太极拳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各家皆以太极拳的“经、论”为经典、纲领,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最终将“太极拳”学的系统内容得以完善。同时也将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之拳术学说得以完善。使传统太极拳术之道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学科,这是太极拳门的历史伟绩,功不可没。

 

《太极拳经》中说: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癖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祥。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太极拳经开篇直论两仪的内容就有:天地、阴阳、阖癖、动静、柔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开合、变常、虚实、见藏、健顺、收入、弛张、错综、抑扬18对之多。然以体而言无非是“健顺”也。什么是健呢?健者,乾阳之物也,内气也,自身之天也;顺者呢:坤阴之物也,外形也,自身之地也。故修炼传统太极拳术之道开始时,首要是效法盘古,先依法开辟自身的天地,也叫建立“健顺”的天地,才能具备此天地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前贤在论到如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时所说的:“炼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炼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功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固身气血力加增。”

 

这段论述再三的强调了首要是效法盘古,先依法开辟自身的天地以定基。这样,其它两仪的内容无非健顺之体、用之法也,也就明确了。健顺者,阴阳之体,其功能作用亦在其中也。

 

太极拳:太极者,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道也。名之曰:太极。拳者,化乎一者,始谓之拳。此一者,就是太和一气也。那太极拳者,也就是健顺和之至,化乎太和一气之拳也者。

 

太极拳法:应分建体、至用的方法而言,又可统一而论。统言之: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即能达到神拳神明艺境的修炼、至用的系列方法,方可称为太极拳的修炼、建体、至用之法。而太极拳术用于攻防较技的具体方法在《太极拳论》中有云: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拳论所言,即以静制动的柔化刚发之法则,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避向击背之技术方法,为基本法式。并列举了左右、上下、退进,六个方位的角度以论之。统一而言之,就是站住中定往里打。其中备有两种具体的攻防技法内容,就是: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法。这就是:寄奇于偶内的备两而用一的法则。即平时修炼,要将顺从和借力打人的两种攻防技法的模式,修炼精熟。而在较技比武中,即时择一而用之。就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传统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战备精神之本质了。即备于平时,用于当时。可以备而不用,万不可用而无备。这就是:打拳原为保身之计。

 

明白上述太极拳中基本的体、用之内容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有关“顶”的问题了。而关于顶的概念提出,至关重要,不得不引用王宗岳的《十三势歌诀》中提出的顶的概念,歌诀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不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


歌诀中只谈了神贯顶,顶头悬之两个顶字的概念。而在刻刻留意在腰间“一句中”未能直接讲明在腰间要刻刻留意什么内容?

 

而在《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中对“顶”的概念。内容及提法有:虚领顶头悬,尾闾正中的神贯顶,还有“腰顶穷研生不已”的腰顶之顶。摘录如下:

 

身形腰顶

拳法枢机妙无形,无形枢机自然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此歌诀着重谈到“腰顶”功夫乃身法中不可缺少的功夫内容,如果缺少腰顶功夫中任何一项功夫内容者,是为未得真传秘诀者也,何必在浪费功夫修炼呢?终无正果。这就是歌诀言: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一句之精论。杨谱的另一首歌诀中也清楚的谈到身形腰顶的功夫内容了,由此可见对身形“腰顶”的功夫内容的重视了。摘录如下:

 

站橦歌诀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连粘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再有就是“顶扁丢抗”之四病之一的“顶”之病手法了。摘录如下:

 

顶扁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不过之谓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粘沾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也!

 

我们这里论述的关于“顶”字的三功一病的体、用之法式的概念及说法内容,不单是杨氏太极拳也是“诸家”太极拳的修炼、建体、至用的法则、规矩、功夫及病手之内容。因此“顶”字的三功一病之体用之用法是太极门普遍指导学习太极拳术修炼者建德体、至道用的实际意义。

 

摘录上述之拳论、歌诀,主要是为了全面的解释太极拳中之“顶”字所含的全部之精义,即探讨,探索“顶”字之真传秘诀之所在,精髓之所在!如能明确的确定“顶”字之功法的内容实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下面我们再来论神贯顶、顶头悬之“顶”字的含义。

 

十三势歌诀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一句诀言中用了两个“顶”字,这两个顶字都是指百会穴也是一身站立时最高位置点的绝顶之顶的意思。如果和腰顶比较的话,此绝顶之顶,乃作为名词使用的;而腰顶之顶,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因此同是一个顶字,就有名词,动词之分,运用在拳术中的功法,性质就有区别了。

 

如在进一步分析“神贯顶、顶头悬”的区别,顶头悬乃是外形身法功夫内容;神贯顶是内气一神领起的功夫内容。也就是说一身之中的内气、外形的两方面的功夫内容。如果都将其各自的功能以“神”来立论的活,顶头悬说的是外形之神,神贯顶讲的是内气之神。为什么能这样论说呢?因为先贤对修炼之道的法旨有诀言说:摘录如下: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已;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又说:“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阴阳相薄谓之神。”等等很多说法。故知有外形之神和内气之神的分别,这样才有:“阴阳迭神其用”的说法。

 

如果从简单的全身备五弓的身弓法来认识“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一句诀言中的顶字内容,此诀言所论述的就是“身弓”法式。既然说是身弓,是弓就会有弓背、弓弦的分别了。身弓的弓背,就是由会阴、尾闾、腰、脊、颈,到百会组成的,会阴、百会为弓稍,腰为弓把,以腰为中心的上身则上拔,腰以下则下拉,上下对拉拔长的骨节处处开张之势而形成的弓背。身弓的弓弦,就是百会至会阴的垂直线,也就是我们初学太极拳时所学的“建中立极”即建立一个“虚中”的无形之中轴,乃是摹神设想的巧成者也。

 

如果将身弓之弓背和弓弦以“中”枢之论来探讨的话,根据《易经》的理法,以数术论,五乃阳气之中,六乃阴形之中。以传统太极拳之道中的内气,外形来说,五为阳气之中,是指百会至会阴的一线之弓弦,也叫中轴,此中轴有性无形,虚而不见,因此我们叫它虚中,六为阴形之中枢,是指腰脊之弓背,因弓背实在可触之,所以我们称之为实中。此虚、实之“中”就是身弓中的弓背、弓弦之说,由此可见一身之内“实中、虚中”可以分二也,亦是一中见二的宗旨法式。

 

如以全身的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的身法法式来看,如比武较技的攻防动静变化,百会至会阴的垂直线,不可越出两足步幅中间的三分之一范围内,是名中土不离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外形身体看顶头悬之顶字,乃是外形身法站立时的最高点,即百会。为何叫百会?因百会是百脉朝会会聚之所在,故以百会名之。这可为身法外形之顶了吧!外形属阴,有形有象,故有此顶之存在也!

 

在以内气立念论来看神贯顶之顶字,以神为灵明不昧的太和一气论之。所谓的神贯顶,是指太和一气亦至此顶处,即百会穴。此乃神所至的自身最高之顶处,神至此处,全身由一神领起,则无懒骨,自然攻防动变无滞了。这就是外形身法的最高点百会穴为顶,神气亦至此最高点为顶而用。因此而言,自是本一不二的。

 

为了说明百会这个自身最高点之“顶”的本一不二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们举个最简单的物象例子,来证明身法外形最高点之“顶”和内气之神贯顶的“顶”本一不二的道理,同时也证明此“顶”在传统太极拳学中,具体到太极拳的身法中,就只有一个。而同时又说明了太极拳修炼到大成艺境时的全体透空之虚灵妙境的法身象了。此例子是:一个充满气体的空心球体,高度与人体相等,请看此球体有几个最高点?此最高点就是此球的顶。一般人看了都会认定说:一个最高点,即一个顶,而球体内的气体之最高点位呢,因为没人看到这个点,而实际球内的气体最高点位也是在此顶内。

 

因此我们知道,不论在太极拳之理法中,还是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踢、打、摔、拿之诸法的内容中,做为身法功夫的最高点之顶,只有一个。所谓的神贯顶,顶头悬之顶字,皆指此最高点百会为“顶”而言的,不可混淆的因为百会穴不单是身法外形的最高点位的“顶”还是“虚中、实中、弓弦之上端,弓背之上弓稍端。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腰顶之顶的真传秘诀之精义,腰为一身外形上下相随攻防动变之中枢机要处,也叫中枢,又名根珠。

 

此乃因为腰的左右虚实,决定着左右手足上下相随之动变的正确与否;故腰实者为顶之用法,腰虚者为化之用法。这也是一腰之中见二法的运用也。一腰而同时可见虚实之二用。此亦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精义尔!此乃腰顶之运用的根本精义。

 

腰有刚柔两种运用的法式:柔化时,腰要圆灵通,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刚发时,鞭直坚固,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此乃腰顶之运用的又一精论!

 

运气在腰脉一条,太极拳讲究: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再外面。力从人借,气(机),由脊(已)发。何能力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摘自(李亦畲太极拳论·五日诀)

 

论中的:“气之由下而上也“为开法,乃腰顶气上行发放之运用的又一精论。内气、外形相互为用之”腰顶“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谗为真及神明矣!摘录《清代杨谱》

 

此段论述中的见入则开,遇出则合。是说外形运用的方法,看来则降,就去则升,乃是论内气运用的方法。如果以内气、外形的相互匹配如一的劲形逆从的方法来论,就要写成,见入则开,看来则降;遇出则合,就去则升。此方法中自然见到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了。重要的是这中间可以见到存在着腰顶的前顶、后顶的具体运用方法了。我们来分析一下:

 

见入则开,看来则降,是说对方进击逼来,则我在接触点之外形为开式的运行,而内气看其来势则降至腰间,而腰之外形自有前顶的运行之势。此乃是外形腰顶的运用之精论。

 

上述腰顶的五种运用方法之精论,有用形者,有用气者,有以形用气者,有以气用形者,有内气外形相互为用者,皆腰之气形相互为用之功也。五用之法,“腰顶”的功夫内容我们要穷通研透体认无误,方能用于攻防拳势,生生不已,势若长河,滔滔不绝。腰顶功夫诸法精纯,身形灵通顺达自我伸展卷舒自如。修炼传统太极拳术之道者舍此腰顶功夫之理法,不能终于神化之极境。就是十所数载的修炼,不得腰顶功夫之真传秘诀者,亦是糊涂之人炼得糊涂之拳。此歌诀说明腰顶功夫非一种,故要穷通研透,诸腰顶方法法式要体认无误,方是拳势生生不已之源头。下面我们来探讨腰顶中的前顶与后顶之说:请看太极圈言: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此歌诀清楚的论出腰顶的功夫中有前顶的用形之法和后顶的用气之法。退圈之时腰形往前顶,进圈之时腰气往后顶,不管进圈、退圈的前后之腰顶,都要保证中土不离位。退圈时容易做到腰前顶和中土不离位,进圈时做到腰中劲势后顶和中土不离位就比较难做对了。进退圈法是单操立项而修炼的功法内容,俗名:站桩法:乃是动炼桩功法,前面已摘录有歌诀。此功法中有进圈、退圈的修炼方法的内容,双足站定,肩胯锁定,以百会至会阴的虚中为之中轴,双腿的虚实转换,使自身作前后左右的圆形摇摆晃动,或∞字型的摇摆晃动,再加之双手的屈伸配合,而修炼之前顶、后顶的功夫,能作到进退的左旋右转,前后左右的旋转如催水磨圆活无滞,可疾可缓,内气、外形匹配如一,周旋而无棱角,腰之五顶功夫精纯。此时再运用天盘手法的掤、捋、挤、按四正手与人沾连粘随而修之,再以皆从他力取法的原则,久而久之顺随为法沾连粘随的纯任天然的攻防能力就习惯成自然了。此歌诀的重要之处,在于腰顶功非一也,而是有腰顶功夫的五项内容,而是以前、后的区别为代表而言明了。同时又特别的强调了“中土不离位”法则。尚有腰的左右虚实的实者亦为腰顶的功夫,习拳者又不可不知,不要因为内功修炼的心法中有“阴鼎”和“阳鼎”之说法,音误混淆而认为本一不二之“顶”。乃是概念不清。修炼传统太极拳应以太极拳“经、论”为纲领修炼才能不误!故以太极拳中之“顶”的说法来探研论述顶头悬,神贯顶,腰顶的三个功法内容的炼、用的实质函义。同时也简介了顶丢扁抗之顶者,出头之谓也;这一病手,虽未解之我想可能也明白了,下次我们再探讨顶扁丢抗之病说。所以说只有以顺随为法,力不出尖,不撄人之力者,方能不犯此顶病了。但要知道:化乎一者,始谓之拳,即化乎太和一气的开合之法式时,才能是太极拳。也就是神拳神明的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无形无象之无上境,也就已不存在顶与不顶的问题了。一切归于“自然”。


[本文来自《少林与太极》2009年7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丙申猴年三月十五第568期

欢迎原创投稿: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极人成长!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



宏万家太极禅话慧馆(taijihuahu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