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73期:太极拳道

 文苑书店66 2016-09-30

第473期:太极拳道

太极拳

宏万家太极禅话慧馆 · 2016-01-18 03:42

第473期:太极拳道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最专业的太极微信平台


作者/李光昭、纪佳彤 ⊙ 编辑/张宏婉


导读每日清晨,备大、中城市的公园中,如果找不到一个练太极拳的。也算稀奇的事了。今日人们通常所学所练之太极拳,一般皆陈、扬、吴、武、赵堡等各氏套路,有24式、88武、108式等等。稍懂行的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然而,何以是内家拳?如何入其内?这是绝大部分练者都不知的。认识李老后。这太极内功之感才得以解答。


李光昭:自16岁随其父李树田先生学习太极拳,至今已修炼四十余载。李树田先生所习太极拳,师从京城太极拳名家白旭华先生和杨式太极拳传人徐岱山先生。此门太极拳的特点:以内功为本,性命双修。道家阴阳之理来揭示和理解太极拳的真义。




太极拳道


李老授拳的确与众不同:八个月学下来,他仍在教桩功――无极桩、混元桩、拔三关等,竟无任何套路;因为这是以内功为根本的修拳之法。有学生说,站桩使他的颈椎病得以缓解。有学生说,晚上站桩睡得好。有的学生站桩不久,即觉腹内轻松畅通,抑郁情绪有所疏梓。李老说这皆因站桩能将经络打通之故。有个女生说:太极虽练身功,更炼性情。自己练后变得柔和沉静。这样,我才终于明白这桩功才是太极功夫之来源,而太极拳真是身心兼修的。

  

李老常称太极拳为“太极拳道”、“太极拳修为”,是咬文嚼字还是确有深意?太极拳固然是武术,而李老却在博客中呼吁:要艺术地看待太极拳!这又是何道理?还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太极拳道”吧。

何谓道

  

太极拳的修为其实就是一个知道、悟道、修道与证道的过程,自始至终不离一个“道”字。太极拳道是从太极拳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人手,用太极的理论去剖析拳中最本质的属性与特征,直追太极拳的真义。否则,即使每日盘拳数遍,仍将徘徊在太极门外,摹练太极体操。

  

何谓道?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道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就是阴阳对立、相济与变转的规律,这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规律。正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故而修为太极拳就是要用太极阴阳的理论去剖析拳中的各个关节,揭示并理解太极拳的真义;每时每刻都分清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阴阳之间的变转。《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正是太极拳道的重要纲领。师云:人极真义反向求。太极拳的修为就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几十年间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体会太极拳的拳理,入太极拳的奥妙之门。

  

修练太极拳可以养生益寿,也可防身技击;但是,这些都不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其终极日标呢?是用太极拳道修炼自我、改造自我,从而反朴归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


  

“我”分“阳我”和“阴我”。“阳我”是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我”;“阴我”是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这种智慧与潜能是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在深处的宝藏。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相互分离隔绝了,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因而,“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我们修为太极拳,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并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逐步重新了解、认识,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使其发挥出本有的巨大力量,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重现!这是人生的真正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相融;由拳人道,拳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何谓拳

  

综观太极拳各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可是,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太橄拳道中要阐述的“拳”,不是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权”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秤锤”义,有“称量”义,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我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砣虽小压千斤”,秤杆上秤砣的位置决定了称能否平衡。秤平衡后,如稍向外或内拨动秤砣,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或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太极拳在技击上,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的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拳在何处?答曰:拳在拳里,更在拳外!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台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人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体。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何谓中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曰:“大道从‘中’字入门。”

太极拳道之修为也必须从“中”开始。离开了“中”,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机等等均无从谈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义,则无法迈进太极拳道之门。因此,把太极拳的修炼称之为“求中”的过程是毫不为过的。“中”实乃拳之法则。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丰祖师还明确地指出:“中”,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前者是有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称之为“阳中”;而无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为“阴中”。太极拳修为要得身中之阳中,更求不在身中之阴中。如三丰祖师所言:“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太极拳的阳中,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以下丹田为人身之“中”,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说;第二,以自百会至会阴这条中线为人身之“中”。依师所传,太极拳修炼者一举动就要“守中制外”,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敌交手时周身一家而形不破体,身手齐到破敌如摧草。守住阳中是确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抢占、控制对手的阳中是破敌致胜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对阳中的认识和守用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阴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家所言:“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体性也”。这里所言之“中”,即:神意气之中和;即太极拳所求之阴中,与人形体无关。拳中要求的无过无不及,就是求阴中使神、意、气达致中和的具体体现,也就是神、意、气在运行中达到的最恰当、最合适、最自然的状态!

  

阴中与阳中是怎样的关系昵?师云:离开有形之阳中,则阴中无求;失去无形之阴中,则阳中无魂。只有阴中与阳中相济而合,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师云:求中必讲和。何谓和?

  

其一:和者,平也。太极拳修炼贵在心平气和。有平才和。平和则能真静;真静而通神明。当练拳者心平定而气顺和时,内心安静下来,头脑中杂念渐渐排除,外界干扰慢慢消失。此时,虫鸣鸟叫还依然,水音风声仍照旧,但好像逐渐离你而远去-直到听而不闻,开始生出一种感觉:刚才还在的胳膊没有了,继而身体也感受不到了,甚至身体与身外失去了界限。这时身内与身外万物都恍恍惚惚,空空寂寂;若有似无,直至视而不见。此刻,真静出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存寄的只有无比聪慧而敏然的灵性;“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畅通鼓满的内气,聚蓄了雷霆万钧之力,待触欲发。此乃:蓄而未发,平则守中。

  

其二:和者,谐也。太极拳所言之和谐,在身体:周身一家,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动则俱动,静则俱静,统一协调。还要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动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内三合要做到:心领意、意导气、气运身、身随行;神(心)先意至,气催身随。其先后不可倒置,其职责不容混淆。就敌我而论,太极拳所言之和谐更要做到:内外相合,彼己相谐。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己之先动应是与敌尚未接手,吾之神已渗敌而接,吾之意已透彼骨里。此乃师云:“未曾接手分胜负,神接意打定输赢。”

  

综述,何谓中?神、意、气致中和而无过无不及。中与和:平和蓄中,和谐有节,中和相守。太极拳道之中和即神意气致中和也。求中必求和,离和则中无求,离中则和无存。如道家所言:“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妙之门户”。还是回归老子的教导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文来自《东方养生》2010年10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乙未羊年腊月初八第473期

欢迎原创投稿: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极人成长!

为使更多人受益,请让分享成为习惯!



宏万家太极禅话慧馆(taijihuahu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