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楼晓峰:连绵词五题

 江山携手 2016-10-01
浙江  楼晓峰

 

 

一、连绵词概述

修辞,就是对文章词汇进行修饰处理,即通过词汇修饰,使之达到最准确、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表达目的。它是楹联创作过程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语言手段之一,在所有文学体材中,对于修辞这一手段的实际运用,没有那一种文体比楹联更加频繁的。

现代汉语的词汇理论以构成具体词的语素数量为依据,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凡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无论音节多少,都是单纯词,如:花、好、行动、玻璃;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都是合成词,如:生产、盾牌、打手、大义、红领巾、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单纯词中,有一种特殊性的词——连绵词,其特殊在于,一是以音表意,而不是以形表意;二是从语音上看,它一概都由两个音节组成;三是从语素数量上看,他仅包含一个语素;四是从构词和拆分功能上看,它既是语素,但又不能和其他词共同构成新的词;既是双音节词,但又不能拆分成更小的语素,也不能进行拆分解释。

根据语音形式不同,单纯词又分为三种情况。1.双声词,如:辗转、伶俐、仿佛;2.叠韵词,如:徜徉、翩跹、缠绵;3.非双声叠韵词,如:牡丹、杜鹃、垃圾、蹂躏、络绎)。

由于连绵词具有双音节和单纯语素的特点,一是口头表达时具有两个语言声音,比普通单音节词丰富;二是书面表现时有两个汉字符号,比普通单音节词更具空间规模;三是在信息传递上,连绵词中的两个汉字只有一种不可拆分的共同含义,于是,在表情达意上,它就具有出了普通词语所不能达到的加强语气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二、连绵词在楹联创作运用中的类别举例

楹联虽然属于言简意赅的特殊文字艺术,一般需要讲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为丰富的行文内涵。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于作者在一句话中语意有所侧重的目的,在看似简单的上下联两个句子中,对于句子成分的表现,往往并不是平分笔墨的,有时需要对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突出性地加以表现,如:“粉黛红颜身窈窕;笙箫彩袖舞蹁跹”,上下联分别用了两个连绵词性质的形容词“窈窕”和“蹁跹”,于是就把嫦娥舞蹈的动态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它比“优雅”、“美妙”等普通形容词更加形象、生动;又如:“揶揄成妙笔;调侃著雄章”,“揶揄”和“调侃”两个连绵词(动词)连用,是为了强调行文的嘲讽、戏弄之辛辣,起到了动词和形容词兼顾的作用,其效果也不是直接用“嘲讽”、“戏弄”等普通形容词所能达到的;再如:“半亩芙蓉水;一塘翡翠烟”,“芙蓉”和“翡翠”都是名词,其作用是突出荷花和莲叶的艳丽形象,连绵词“芙蓉”和“翡翠”明显要比“荷花”、“莲叶”更加生动感人。

三、连绵词的同偏旁现象

连绵词不仅语音、内涵等特点适合于楹联表现,而且作为符号形式的空间载体,其文字往往、是两个字同偏旁,有利于楹联行文的语境氛围营造。

如同是名词,同偏旁的“蓓蕾”、“稼穑”、“涟漪”、“琼瑶”就比无规律偏旁的“花苞”、“种收”、“波纹”、“美玉” 更具有书面语的氛围;又同是形容词,同偏旁的“茏葱”、“婵媛”、“坎坷”、“妖娆”也比无规律偏旁的“茂盛”、“美丽”、“不平”、“娇艳” 更具有文言或雅文的气息;还有同偏旁动词,“蹂躏”、“怂恿”、“讹诈”、“诽谤” 要比无规律偏旁的“凌辱”、“鼓动”、“敲诈”、“诋毁”更富含贬抑的气势。

连绵词中同偏旁词很多,如表现生物题材的有:荼蘼、蒺藜、茉莉、蒹葭、葡萄、蔷薇、玫瑰、芍药、薜荔(植物),蝌蚪、鹦鹉、鸳鸯、凤凰、骐骥、猞猁、麒麟、鼧鼬、貔貅(动物)等等;表现动作的有:妊娠、蹉跎、摩挲、绸缪、缱绻、剥削、牺牲、慷慨、嚎啕、挣扎、蹂躏、诽谤、瘫痪、忐忑、砥砺、妒嫉、驰骋等等;表现状态的有:惆怅、渺渺、苍茫、倜傥、倥偬、伶俐、峥嵘、汹涌、漂渺、淅沥、潇洒、浪漫、潋滟、璀璨、斑斓、坎坷、啰嗦、团圆、妩媚、蜿蜒、娉婷、迢递、猖獗、 灿烂、糟糕、凄凉等等,这种现象不胜列举。

四、连绵词至今未被普遍地运用到楹联创作中来

虽然连绵词对于楹联行文具有强调语气、丰富语音、美化形象、营造氛围的作用和功能,但是,从古至今却并没有被普遍地用于楹联创作实践。                                                                                                                                                                                                                                                                                                                                                                                                                   

   例如,一部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其词汇总量约为6万个,其中的连绵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约为1500个,两者之比为2.5%;但是,随机对两本楹联书籍(古今内容都有)的统计,总计有4788副楹联,其中有80副共出现125个连绵词(其中35副只是单边出现)。而4788副楹联(约有三分之一为15字以上的长联)的词汇量约为十三万个,这样,根据两本楹联书籍的词汇总量,其中连绵词出现的概率不到千分之一。由此可见,在内涵和功能上适合于楹联创作的连绵词从古至今都没有被楹联作者普遍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

五、试论连绵词运用的自身对仗

既然连绵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较为特别的词,为了楹联创作形式上的对仗严谨,两两对偶,就需要在创作实践中把连绵词从普通词汇中分离出来,另外归为一类,然后再按词性不同,从中区分出连绵词名词、连绵词动词、连绵词形容词和连绵词副词等,在创作中进行自身范围内的同类相对。当然,这是在联律基础上的完善性高要求。因为根据联律通则条例,连绵词与普通词语相对时,只要基本词性相同,就不违反联律规则。如:“驰骋云路三千;管领重湖八百”,其中“驰骋”是连绵词,而“管领”却是普通词或词组,但是由于他们的基本词性相同,“驰骋”是动词,“管”和“领”或者“管领”也都是动词,因此根据《联律通则》精神,他们是合格的。但是合格不等于完善,因为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为完美的语言形式,“百尺竿头求上进”永远都是楹联创作的理想化追求。这第五话题仅与联友探讨而已,并不排除传统创作中连绵词与普通词相对的合律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