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老刘tdrhg 2016-10-01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诫子书”,顾名思义,诫是告诫、劝告,子是儿子,书是书信、家书。《诫子书》主旨是劝诫自己的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几篇“诫子书”的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诸葛亮《诫子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家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后,对促成孙刘联盟和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忠于蜀汉政权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为一名智者,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书成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书品读

《诫子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建功立业等。作为诸葛亮临终之言,应该说这封信是诸葛亮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儿子。作为一位才学渊博、品格高洁的父亲,诸葛亮对儿子有着无限期望,他教育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在这些简练严谨、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爱子之情。作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在教导儿子做人治学的道理时,着重论述了“静”可以让人成功,而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羊祜《诫子书》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家书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原文大意

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那时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还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可以听,但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讲信用,势必身受很多指责唾骂,甚至落得以刑罚论处,自取灭亡。我难道只是在为你们怜悯痛惜吗?我是担心要给父祖们也带来耻辱啊。好好想想你们父亲的话,听从你们父亲的教诲,每个人都要认真温习和背诵它。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大臣。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我国古代教子家训中的这篇经典之作《诫子书》就是他留下的。

家书品读

羊祜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并没有在乡里得到“清异”的称誉。在信中,他语重心长地向儿子讲授了人生的处世哲学,训诫儿子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待人宽厚,不随便许人钱财,不传无根据的闲话,不轻易听信诽谤之词,真正做到“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着他对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

人们历来推崇的恭敬、谨慎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严格要求自己。“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谨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谨慎说话,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关系熟了以后,很可能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人处世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态度恭敬、言行谨慎,不乱说,不妄行。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即使态度恭敬,也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有可能变得胆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现今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古人对“恭敬”、“谨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阐述,这必将大有裨益。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萧嶷《诫子书》勤学行,守基业家书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政以吾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纪大了,还能走多远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爱聚财,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却因为你们兄弟的事受到牵累,有损我的晚节。我死后,你们要互相勉励,团结和睦。人的才干有优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运有通有塞,这都不过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为自己的优势而欺侮别人。如果老天有眼,你们各自修养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勤奋学习并付诸于行动,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如此这般,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皇帝、储君及各位亲朋好友,也不会因为我没了而有所改变。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作者简介

萧嶷(444年—492年),南齐豫章王,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弟。萧嶷为人宽仁弘雅,父亲萧道成特别宠爱他。最初萧嶷担任太学博士、长城令,后来担任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后,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

家书品读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萧嶷也历经了众多人事悲欢离合,然而在这封信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临终诫子,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感情。“互相勉励,团结和睦”,“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是教导后代的良言。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撰整理,参考书目为《中华名人家书》与《中华家训》,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