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发哥07domrg8zi 2016-10-02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猶,猷)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其实挺侮辱人的,看了这段话,好多领导都没法儿当了,羞的不行,除非人家就是不要脸。

先分刨一个争议,“悠”字是王弼用的,其他版本,古本用“猷”,抄本用“猶”,“猶”是“犹”的繁体字,“猷”实际上是“猶”的异体字,把“犬”写到右边去了,有点类似“够”和“夠”。曾有个名人注解“猷”通“道”,这就没道理了,也可能明白人不好意思按我说的这种解释来解这句话,说多了容易戳到别人痛处。

“猶”在前文中有,“强为之容”里有一句“猶兮若惧四邻”,“猶兮”形容处处谨慎、时时紧张的样子。

整体看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

“其次,轻慢他,对别人的诚信、信誉不够,别人也就不相信他,紧张的(只好)说大话,事情做完了,别人也说‘这是我们自己干的’。”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诚信非常重要,信任是相互的,建立互信相当费力。但是德行不足时,消费起诚信来也是很快的
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就顾不上了,因为事到眼前,为了“功成事遂”,就迫切的需要别人相信自己,怎么办呢?说大话。“我是老大”,“我是老天”,“我是老天他爹”,“我是宇宙他祖宗”,一路就下去了。或者我的理论“世界第一”,我的理论“宇宙第一”,我的理论“超越了宇宙”,我的理论是“唯一的真理,绝对的真理”。说大话,为了让别人生信。实际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方式,就算偶然的达成所愿,百姓也是不认账的,“我们都是自己干成的”。说“功遂身退”,这都不用退了,压根儿没人认你这功。

这样看上去,和“近道”的境界很像,因为功成了,没居上,但实际上天壤之别。没居上是因为居不上,你以为“侮之”的人会不想居功?事情是一件扣一件的,下次有事,他又得继续吹牛逼了。但是,狼来了狼来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种玩法时间一长就不灵了。
《道德经》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笑看红尘,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非常普遍,但我们看,不是为了哈哈一笑,而是要回照己身。我们要明白这样做的结果,更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缺失,这就是一种“涤除玄览,力求无疵”。在查过失的问题上,要“先己后人”,这个在儒家经典里讲的最多,佛家也讲“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不是看不见,也不是不管不顾,是先自己做到做好,再去点拨别人。《道德经》没有强调这一点,那是因为它起点高,它讲“其次”,也只讲到“侮之”这一层,“侮之”后边还有的,只是已经大众化了,没有必要特别说明。

我们看看“侮之”后边还有什么?“诋毁之、谩骂之”,多了。对待别人,不由分说先扣帽子:“五毛”“美狗”“汉奸”,对待其他民族、国家、社会、宗教,只要和自己不一样,或者为了让听到自己说话的人“跟着自己干”,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对立二分,先分开,然后斗。作为一个“方法”,它也无所谓“合道”不“合道”,所以不是不能成功,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更容易“成功”,只是“成功”的代价相当之大,大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各种不成功
《道德经》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急功近利”,非到万不得已,不会有人去选择的,选择了,就会自承自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