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助农让太和椿芽“坐飞机”去京城

 chdzhi 2016-10-02
原标题:科技助农 让太和椿芽“坐飞机”去京城

  据颍州晚报报道,从4月2日起,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虎承包的737亩黑油椿(椿芽中品质最好的一种)进入采摘季节,同时,他开始大量收购乡亲们种植的优质椿芽。

  筛选、捆扎、包装……随后,这些椿芽被快速送往阜阳机场,空运到北京。椿芽上市前,张虎与北京的客户达成协议,今年将向北京销售一吨新鲜椿芽。目前,销售量已达1.5吨,但北京的催货电话仍在不断打来。

  张虎的成功,是我市农民不断转型探索的结果。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9项专利,适用范围涵盖椿芽育苗到包装、销售整个过程。

  从“种什么卖什么”到“卖什么种什么”,张虎的经历对农业大市阜阳来说,或许是一种启示。

  太和椿芽“坐飞机”销往北京

  4月16日上午,在太和县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前来销售椿芽的村民络绎不绝。

  称重、筛选、装箱……两个小时后,村民们送来的几百公斤新鲜椿芽,被客户们订购一空,张虎才顾得上喝一口水。

  “最近太累了。”张虎告诉颍州晚报记者,从今年4月2日起,他承包的737亩黑油椿进入采摘季节。每天早晨五六点钟,他就要起床,组织村民采摘椿芽,然后发往阜阳机场,运往北京销售。

  “椿芽刚刚上市时价格最高,到北京每公斤价格300元,后来逐步下降到每公斤160元,现在是每公斤100元。”按照双方原来达成的协议,今年张虎需要向北京供应新鲜椿芽一吨,截至目前,供应量已达1.5吨。即便如此,北京方面的催货电话仍每天都会打来。

  张虎告诉颍州晚报记者,目前椿芽空运北京的运费是每箱50元到70元,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椿芽售价的提升,利润远超在本地销售。

  北京市场被打开,让张虎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也让太和县大新镇的村民喜笑颜开。据介绍,采摘椿芽需要大量劳动力。以前,每采摘一公斤椿芽,村民只有6元的工钱,现在已上涨至14元。

  更为可喜的是,当地村民种植椿芽的效益也在提升。据太和县大新镇张玉皇村村民介绍,一般情况下,每亩椿芽的收益可达8000元左右。

  市场倒逼农民转型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虎成功的背后,有着市场倒逼农民转型的阵痛。

  今年35岁的张虎,祖孙三代从事椿芽的种植、加工和销售。1992年,张虎的父亲成立了一个小型加工厂,次年注册了“玉皇”商标。

  2008年,张虎从父亲手中接手生意,并于次年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事业起步之初,张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椿芽育苗。

  据介绍,太和椿芽历史悠久,唐代曾用此物作贡礼,清朝时被御封为“贡椿”,名扬天下。在众多椿芽品种之中,黑油椿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种。

  遗憾的是,历年来,椿芽育苗一直依靠母体结的种子进行繁殖。这一过程中,母体所结的椿芽3年内不能采摘,而且品种会逐步退化,黑油椿幼苗的价格逐年攀升,张虎的种植投入大幅增加。

  张虎瞄准市场,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实验,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的育苗技术,摆脱了种子的限制,同时不影响母体椿芽的采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育出的幼苗,品质不会退化。

  这几年,张虎培育的椿芽幼苗批量推向市场,只要栽种地区的土壤适合椿芽种植,成活率达97.3%,否则,损失由张虎赔偿。

  “我们培育的树苗分为三个等级,最低价格6元/棵起步,最高价格12元/棵起步。”张虎从父亲手中接手生意时,年销售额只有117万元,接手后一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张虎第一次感受到技术突破带来的喜悦。

  9项专利助力成功创业

  任何人的成功均非偶然,张虎也是如此,市场在倒逼他不断转型。

  2012年前后,本地椿芽市场饱和,外地椿芽市场亟待开发,但缺乏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新产品上市。此时,张虎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有种“香椿黄金蛋”,只有商贾巨富才能享受。

  据介绍,这种椿芽生长在鸡蛋壳里,因见不到阳光,颜色金黄,口感绝佳。张虎闻讯动起了心思,他买来几箱鸡蛋免费分给村民食用,然后回收鸡蛋壳套在刚刚发芽的香椿树上。

  待到椿芽可以采摘时,金灿灿的椿芽“塞”满整个蛋壳。第二年,这种“香椿黄金蛋”以每个15元的价格,畅销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张虎随后为这种“香椿黄金蛋”的种植方法申请了国家专利。

  “目前,他们已经拥有9项专利,涵盖椿芽育苗、生产、包装、销售等整个流程。”太和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告诉颍州晚报记者。

  “所有专利研发的动机只有一个,降低生产成本,迎合市场需求,卖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张虎如是说。

  据张虎介绍,香椿树生长速度较快,土地肥沃的情况下,每年可以长出几米高,采摘难度较大,人工成本逐年递增。一次,一名工人采摘椿芽时从树上摔了下来,张虎为此支付了一笔不小的赔偿金。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虎召集技术人员研究香椿树的矮化密植高效栽培技术,并于2014年7月和8月,先后获得阜阳市和安徽省科学研究成果称号。

  目前,张虎的几亩实验田里,村民坐在一米左右的梯子上即可采摘椿芽。虽然每公斤的采摘价格下降为1.4元,但一天下来可轻轻松松采摘100多公斤。

  牵手科研院校,让椿芽走得更远

  “新鲜椿芽我们通过空运的方式,运往外地销售。后期的椿芽,我们腌制后作为礼品销售。”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张虎的脑海中从不缺乏市场意识。

  目前,他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依托现有的737亩生产基地,建设占地30亩的椿芽博物馆“香椿园”,同时建造标准化厂房。

  “农业必须与科技相结合,与市场相结合。”在张虎的计划中,颍州晚报记者看到,他准备在“香椿园”内散养土鸡,并发展土鸡、土鸡蛋、椿芽采摘等多种经营。

  多年来,事业一直顺风顺水的张虎也有忧虑。他说, 太和椿芽以城关镇西王窑、大新镇张玉皇村为中心发展,涉及税镇、旧县等6个乡镇117个自然村,面积达6000多亩,四旁零星栽植约15万株,年产椿芽75万公斤。

  尤其是谷雨前的椿芽,品质优良,芽头鲜嫩,色泽油光,肉质肥厚,清脆无渣,佳誉驰名中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受种植环境、保鲜、加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批太和椿芽仍待字闺中,因此,他的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走好今后的路,张虎把学习物流专业的弟弟,从一家中专学校挖了回来,兄弟俩开始联手,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

  颍州晚报记者 曹亚伟 通讯员 方克奎 文/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