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9】N型太阳电池最新技术进展

 昵称25720224 2016-10-02



素材来源:王文静在“支撑光伏领跑者计划的高效电池及组件技术研讨会”的演讲,转载请注明来源

演讲实录(未细校)

    这个实际上是相当于综述性的一个报告,总结整体一下这几年以来,一直到今年6月份左右的欧洲光伏会上的N型电池池技术性情况,太阳电池最新技术路线,基本上是围绕着钝化来做的,钝化有两种,一种就是说前表面和后表面都做钝化,但是现在进一步发展到接触电极它也给钝化了,原来电极是接触的,但是其他电极周围的地方,是做钝化,但是现在新的发展,欧洲最新的技术路线是把电极也都做钝化,前电极做钝化,包括它黑晶硅,也就是电极跟半导体之间不接触,它就像本能非晶硅的这种一层夹层,夹在电极和晶体硅之间,那么这就是HIT,还有一些氧化层的夹层,置备在电极和半导体之间,就是塞昂的Triex技术,背面也在做技术的进步,比如说在非晶硅,它的背表面的金属面积和半导体之间,那就是HIT,然后把氧化层插在背表面电极和半导体之间,比如说塞昂的技术,就氧化,(1:20:44)的这种技术,还有TopCon的技术,最新出了一个叫POLO,或者叫PERPoly,这个我们下面会解释,当然置备的这些夹层的技术,包括很多种,比如说早年的时候,基本都包括PEVCD,后来就包括现在最新出来的是LPVCD,就是低压的TVD。
  我再稍微介绍一下为什么做电极?金属电极也要给他做钝化,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实际上在产业上,金属电极之外的地方,都在做钝化,比如说POLO电池,实际上是在金属背表面金属电池之外,做了钝化,但是金属电极本身的负荷很厉害,这是一个不同的材料,这个和半导体的表面,负荷电流的一个研究结果,金属和半导体接触负荷电流是多少呢?是4000个FA,叫费安/平方厘米,就是说这是4000,这个值是很大的,如果用其他钝化技术做膜以后,100多,200多,也就这个数量极,所以从这来看,它的金属和半导体接触表面负荷非常厉害,所以人们就尽量想着在金属和半导体之间,要给它隔绝开来。这个隔绝开来是对现在的一个技术,在PERC电池,咱们现在大规模量产的被表面都是金属,然后PERC电池都是金属之外,背表面把金属的面积缩得越来越小。比如说这块是用三氧化二铝和氮化硅,这就属于PERC电池的概念。但是PERC出现,优点是做背表面钝化以后,它有了一个明显的效率的提高,负荷下降了。但是它有明显的缺点,两个缺点,一个就是仍就有一些金属,不管是正表面还是背面,仍旧有金属作为接触。刚才我们上一张片子就是说金属和半导体接触以后,它负荷速率非常高,这是第一个缺点。第二个缺点,因为背表面是点接触,造成很大的载流子疏运距离的加强,比如说原来它在这个方面,不如背场,全背场载流子从正表面直接往背表面直线型疏运,但是PERC它是从正表面到背表面,要走一个弯,要会聚到背表面点接触的位置。这样的话,如果我不同的掺杂浓度,这个是不同的掺杂浓度,也就是说,方阻越大,它的填充因子越小,所以我们现在很多PERC电池,中国认为,一引入就会马上成为大规模高效率的量产,实际上PERC电池在台湾引进的结果,有一个评论,台湾引进PERC电池的技术的结果,实际上远远不如当初设想。也就是它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包括衰减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大陆现在热情很高,都说一上来,我上一个GW的PERC,我上两个GW的PERC。这样的话,实际上将来一点点会吃到教训的。它是这样的,你比如说PERC电池,因为长距离的载流子,或者多子或者少子的疏运,造成对于硅片的掺杂特性的选择,不同的硅片的掺杂浓度,也就是电阻率不一样,填充因子就会不一样,它的效率也会不一样,另外,由于你走的距离长,距离要是对多晶硅的话,遇到一些晶屑,就有可能会在晶液(音)发生进一步的附加负荷,会造成所谓的多晶PERC的LETID等等的附加的新型的负荷机理。所以这一块都属PERC电池遇到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人们就在想,还是最好不是点接触。其二,把金属电极,也就是改进PERC,把金属电极也要给做钝化,那么这个概念本身,很早以前就被马丁·格林他们提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MIS结构,就是金属和半导体之间要插入一个绝缘层。那么它原来金属和半导体之间,用二氧化硅层隔绝体,这是马丁·格林他们研究组在90年代就提出来的,当时他们把这个效率也做得很高了,就是金属和半导体之间,它插入一层二氧化硅层,这个当时做的效率曾经达到21.7%。但是后来这个技术,因为在产业化比较复杂,就没有引到,但是现在好像正在欧洲,或者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或者一些公司里头,再逐渐地引入到制造业中来。比如说这个是他们欧洲在2015年统计的结果,就是这个所谓的钝化发射极,钝化金属接触,也就是说,把金属和半导体隔绝开来,这个研究的专利,或者研究论文,这几年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了抑制结构的研究成果,你像这个,尤其在2015年,钝化接触的研究论文,猛增。所以这个就说明,这种技术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这种技术是一种什么概念?实际上它就是把所有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位置,全部隔离开来,最早抑制结构本身就是隔离开来,你看这是金属它被ITO隔绝开来,进入ITO以后,它只是所谓的自由的多数载流子,变成电子,所以这个就没有任何负荷的效应,这个是靠什么隔离金属和半导体,中间全面做钝化呢?这个就是所谓的用非晶硅的钝化,所谓的SIT,这是第一个。钝化金属接触。第二个塞昂它进一步,也是做SIT这个结构,但是它掺杂非晶硅和晶体硅之间,它插了一层二氧化硅,这个二氧化硅很薄,大概在两个纳米左右,这样借助隧道,载流子可以隧穿透过这块。这是后来的第二个概念。它这个效率现在也能做到23%了。第三个就是TopCon,它的前表面没做,它的背表面利用一层二氧化硅,然后掺杂非晶硅,然后ITO,再就是金属,实际上就相当于它把塞昂的Triex这个电池,背表面基本上都应用过来,但是正表面还用传统的金属的接触,所以这个就是所谓的TopCon,但是TopCon,后来发现它要做成产业化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前电极它需要高温过程,因为电极烧结,背表面是需要低温过程,这个不能超过200度,或者是顶多它超过200度,但是差距200度以后,非晶硅的很多特性会改变,所以在产业化做起来,你得先做完前表面之后,再做背表面,这样的话,对产业化是不利的。这个就是在2015年TopCon达到最高点,去年已经有点苗头,今年人们在开展所谓的POLO,这个结构,是什么呢?正表面和背面全用二氧化硅的结构,做钝化。非晶硅不用PECVD长,这块是多晶硅,TopCon是非晶硅,氧化层外面是多晶硅,这个多晶硅的生产方式,也用到LPCVD来生长,然后氧化层用湿法氧化。这个后面我们再进一步解释。在这几种电池进展,比如说像SIT,像三洋2014年的时候做到24.7%了,然后塞昂用氧化硅做钝化,细节就看得比较清楚。氧化层对话,它效率最高在2014年的时候,做到23.1%,这个是它的最新结果。像TopCon你看前表面都是正常的,实验室的光刻等等,运用的比较高级的技术,背表面就用隧道氧化层,非晶硅,但是这块它用高温过程,这个最高效率在2015年的时候,它做到了25.13,也是相当高了,就说明它在整个效率的潜力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产业化方面,还有些问题。那么几种新型电池,我这做了一些它的优缺点的对比,优点我就不说了,比如说PERC电池,它的问题在于背表面还有金属接触,正负表面还有金属接触,另外横向载流子疏运,造成它的效率提高起来是有限的。SIT它的问题在于,它都是低温过程,所以它的金属电极很难搞,因为银浆都是需要所谓的树脂和加银粉填料,作为这个金属接触,所以电极要做成高电导性的电极很难,另外非晶硅的本身的导电性很差。所以要求非常高级的透明导电膜,所以这个HIT本身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TopCon这个,它在需要非晶硅,TCD长,但是它要做一个突破,所以这块,它的难度比较大。
  那么POLO这一块,也有优点,它的优点就是说,它基本上没有横向疏运了,它的缺点就是二氧化硅层做起来比较难,POLO的概念是什么呢?它用一层二氧化硅层,但是它是铜,就是这是金属,这是半导体,外面是用LPCVD,长一层多晶硅。
  然后再看最近这几年的关于所谓的POLO电池,POLO电池有两种叫法,一种叫PERPoly,一个叫POLO,它是钝化发射极,以及背表面的多晶硅,就是背表面不用HIT的一种非晶硅,它用多晶硅,POLO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层钝化氧化层的多晶硅。POLO就是背表面,这种电池也就是在2015年才刚刚做出一定的结果来。这些研究机构或者公司做的一些结果。这几个结果,我看像在最高是在25.1,背表面用PECVD,实际上就是TopCon,但是这几个大面积,因为这几个面积都很小,都是2平方厘米,但是这个做到最近的进展,2016年的进展,实际上是在156×156这种大面积单晶硅上做的,所以这个结果一个是21.2,一个20.7,这个结果,它就是用简单的LPCVD,或者是PECVD来长多晶硅,然后用传统的丝绒印刷烧结工艺。这个就是它第一先在二氧化硅外面,长一层多晶硅,多晶硅就用传统的LPCVD生长,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多晶硅由于我是LPCVD,所以它这个结可以长得很规整。第一,它可以做得很平,掺杂可以做得很平,另外,可以不同的延伸,这有两种。用LPCVD长的时候,同时就掺硼,还有一种先长LPCVD长多晶硅,然后再离子注入,两种工艺。那么它的最高效率是20.7。这块也就是它扩散的一些结果,从这开来,虽然这种方法长出来的没有很高,达到740,所以说明它的这个还没有实现,只不过是一种计算的结果,所以它的钝化特性还是非常好的。那么这个它有两种,一种背面多晶硅可以长成70欧和100欧的方阻。这块它的效率都是20.7,它的结构,这个是欧洲的一个报告,这是A类非晶硅,然后长成二氧化硅层,正表面用LPCVD长一层多晶硅,背表面用二氧化硅从外用LPCVD长一层多晶硅,一个是P型一个是N型。然后外面再长。再ITO涨,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原位生长,还有一种是长完以后再离子输入,这两种都可以做。这是它的结构。跟我们原来HIT的一个不同,就是这个不用PECVD长了,这个用LPCVD长,关键这个的好处在哪呢?在前面,如果你简单的用非晶硅长的话,它的光吸收非常强,所以我们HIT的前面电极,非晶硅层必须很高,必须在10个纳米以下,为什么呢?因为光吸收非常强,但是你用多晶硅它光吸收比较弱,所以它可以长得必须厚,这就把那个工艺窗口做得必须大。另外一个,你这个它可以长不同的厚度,以后,它的弱化电流也可以比较强。所以厚度小于20纳米的掺杂,一个如果你使用PECVD的,这一层薄膜的方阻,可以达到每方块一万欧,但是如果你用多晶硅和多晶硅的,每方块只有2000欧,大于2000欧,一个是它的电脑性强,所以对ITO的要求就比较低,另外,它透光性比较强,所以你可以整得必须厚。所以从这来看,POLO电池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可能就是说,它没有像非晶硅那种宽带隙,造成所谓的光照情况下,载流子相当于带隙的增宽效应比较弱,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实际上ITO它是经不住高温的,你看如果只长ITO的话,因为我这个就想用传统的丝印方法,就不像HIT,就用200度以下的浆料,这个争取能用到八九百度的浆料,但是如果一用八九度的浆料,ITO就受不了,ITO的方阻直线上升。但是人们发现,在ITO外面,如果长一层氮化硅,热点65纳米的ITO之外,又长一层10纳米的氮化硅,就是经过高温以后,它的方阻也不会上升,这层盖帽,氮化硅盖帽层有效地保护了ITO的特性。它的导电特性给保护住了。然后这个是用离子注入法和原位扩散法,它的结深(音)也可以做得很不一样。所以这两个技术都可以。但实际上离子收入我觉得价格,也就是它的制造成本还是比较高。所以将来在产业化方面,有可能直接在做LPCVD多晶硅的时候,直接参与,这样的话,比较简单。
  最后,我做一个小结,多晶硅作为掺杂层,其透光性明显好于非晶硅,对于小于20纳米的膜层,其自吸收掉的损失,只有每平方米一个毫安。第二,TCO有助于发射导电性,所以TCO尽管是做得多晶硅,直接做电极还是有问题,所以还得需要一层TCO的膜,作为在外面。然后TCO加上10纳米的氮化硅,盖帽层具有烧结的稳定性。第三,无论是平面,还是织构化的表面,POLO结构都有很好的钝化特性,这个是钝化特性的值,原位生长的多晶硅,也就是有两种,一个PECVD,一个LPCVD,与外生长多晶硅的特性一样,就是外延生长这个特性基本上是一样。目前239平方厘米的电池最高效率可以达到21.2,相当于156乘156。这个是刚开始,未来技术可能会有比较高的上升潜力。现在人们做了一些模拟,认为它效率可以达到25%。


素材来源:王文静在“支撑光伏领跑者计划的高效电池及组件技术研讨会”的演讲,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