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不“屈从”老师的观点,该怎么办?

 江山携手 2016-10-03
    周六上午,周口师范学院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在我们新城中学举行。这是此次活动的最后半天。特邀了周口名师李老师来上观摩课。我在周五下午接到通知,要借用我们班的学生,但不知讲哪篇课文。想到前两天经常出现的借七年级学生讲八九年级课程现象,我也就不在意讲什么了,只管做好组织工作即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主要通知家住县城的学生来听课。

 不到8点,绝大多数学生已到学校。听说是外地来的名师上课,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我让他们积极配合,大胆发言,不要怕说错,并以我常说的“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来消除他们的发言顾虑。

 我把学生们领进多功能厅,安排坐下。找到了授课老师,问要讲哪一篇课文。当听李老师说是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按正常进度,这篇文章是中段考试后要学的第一篇文章,中段考试已过去一周了,她怎么选这一篇呀?于是赶紧找几位同学去教室拿课本。李老师问:“这篇文章你讲过了没?”,我如实回答。李老师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将,脸色平静,说,我就讲第二课时吧。

 李老师在进行了小说知识的衔接后,进入了人物形象分析的环节。这是小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当李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社戏》人物形象看法时,课堂上出现了一段“小波折”。一位名叫李翱同学说六一公公“自负”。任凭李老师再三诱导,他坚持说六一公公“自负”不“屈从”。并且找出了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说六一公公的“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这句话能说明六一公公的“自负”。下面的老师竟鼓起掌来了,我估计。这掌声,既有对该同学坚持己见的褒扬,也可能有“看李老师如何处理这难题”的期待。李老师也无法说服这位学生。到最后,只得表示,虽然不太赞同他的回答,但尊重他的看法。

 评课时,领导让各校老师代表评课。我本不爱抛头露面。但我校老师一致推举我发言。再加上用的是我班的学生,我也就不推辞了。我在评课时重点说了课堂上的这段小“插曲”。当然,限于时间,有些话还想再说说,就写在这里了。

学生不“屈从”老师的观点,该怎么办?

观摩课现场

   《社戏》是初中语文教材保留多年的经典篇目。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一个个鲜活的农村人物,尤其是农村小伙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当然是从正面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多年来,我们老师也是遵照教参的分析。因此,对学生在课堂上冒出来的与教参不一致的答案,往往持以戒心。其实,仔细想来,这位同学的分析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意思。六一公公的话里确实透露出来那么一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地方。况且,“迅哥”说的好吃的豆也不一定是六一公公家的,因为毕竟摘阿发家的多嘛。事实上,好人也有性格缺陷,坏人也并非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全身坏透了。六一公公身上真是有那么一点“缺陷”的话,也是正常的,人无完人嘛!

    我不怎么喜欢老师一提问,学生就对答如流的课。一节有冲突、有矛盾、有波澜的课,才是有意思的课,也最能考验一位老师的智慧。李老师在课后自评时说,她没想到学生竟这么有个性,竟冒出这样的词。听得出来,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并不完全赞同,但她在说服不了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答案予以包容与尊重,是值得肯定的。李老师当时会咋想?说不定会在心底说,孩子,你的答案虽有一定道理,但与“参考答案有所偏离,我虽然一时说服不了你,但你这样答可能会失分的。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当孩子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可能会偏离了“参考答案”时,为孩子考高分着想,我们该做些什么?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