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观大清200多年的历史,能获得最高褒奖的仅有他一人

 我心飞扬695 2016-10-0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这两句道出了,天地君亲师时代多少胸怀抱负,踌躇满志英雄儿女的心声。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是能生前可报效国家,扬名立万,死后可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敬仰。


在古代,对那些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文臣、武将,统治者往往会根据他们生前的功绩,做一个盖棺定论。统治者赐于的谥号就是盖棺定论最有力的见证。“文正”这个谥号又是古代统治者对文臣死后最高的褒奖。然而,统治者对于赐予“文正”这个谥号是很吝啬的,更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自“文正”谥号出现以来,历代能享此荣誉的文臣简直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文正”谥号最开始出现是因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把“文贞”改成“文正”,在宋朝享有“文正”谥号的仅有九位(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就少得更可怜,只有五位(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明朝四位(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清朝谥文正,是从乾隆正式开始的,共有八位(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汤斌谥号“文正”是在死后50年,由乾隆皇帝追认的,同时他也是大清王朝历史上,第一位享有此殊荣的文臣。


《清史稿》记载“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大清朝经韬纬略,德才兼备的大臣枚不胜举,但能享有从祀孔庙的,仅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文正公”汤斌,“天下第一清廉”陆陇其、“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从上面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在泱泱大清,既能享有“文正”谥号,又能从祀孔庙的,只有一位,他就是被百姓称之为“汤青天”的汤斌。



(图)孔子庙


汤斌,在清康熙年间,历任内阁学士、江苏巡抚官至工部尚书。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体恤民情,政绩斐然。


顺治十二年(1655年),朝廷任命汤斌为陕西潼关道员。他去赴任时,为不扰地方百姓,买了三头骡,主仆各骑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看上去俨然一个穷赶考书生的装扮。来到潼关,他向守关的官员说明身份。这位官员,看到汤斌主仆的寒酸样,嘲笑道“就是把你们放到锅里,也煮不出个官味来。”而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的道员,只用三年的时间就把潼关治理的井井有条,荒芜的田园得到耕种,盗贼猖獗的潼关变得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百姓称之为“汤青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即使作为大清的二品大员,他生活依然极其简朴,每日只吃青菜和豆腐汤。有一次儿子汤溥买了只鸡孝敬母亲,让汤斌知道了,大怒,命儿子跪诵《朱子家训》,并严厉说道“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最后,为这事把儿子撵回老家睢州。


百姓敬仰他的德操品行,清正廉洁,因此以他的姓,给他起了个“三汤巡抚”的雅号。表达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煮黄莲那样苦,于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补。仅此三句,已把他的清廉刻画的淋漓尽致,恰到其位。汤斌对上不阿谀奉承,不畏权贵,对下严禁受贿行贿。当时,明珠权倾朝野,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而促成的,对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因此,受到明珠等同党的记恨,曾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康熙帝,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康熙帝传旨责问。但最后,查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汤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汤斌死后,家中仅有8两银子,连殡殓都不够,还是好友送来20两银子,才入土为安。


死后,他生前的高风亮节,丰功事迹并没被后人所忘记,许多人家挂上他的肖像,以显敬仰之情。朝廷也时时记得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清榜样。雍正十年(1732年),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汤斌从祀孔子庙。纵观大清二百多年的历史,能同获此殊荣者仅汤斌一人而已。


原标题:纵观大清,死后文臣中能享誉此等荣誉者唯有他一人


*作者:宋玉宝,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