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年河豚禁食令放开,尝鲜时一定要远离这5大剧毒部位!

 一大山人 2016-10-04
健康365 2016-10-02 11:00

中国人对河豚鱼的爱好自古有之,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名句。然而,河豚味虽鲜美,但野生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剧毒的。据媒体报道,河豚毒素能够阻断钠离子通道,封闭神经轴突传导能力,导致神经麻痹引起死亡。0.0005 克河豚毒素或 0.001 克河豚酸就足以使 1 公斤重的小动物死亡。

日前,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豚和养殖暗纹东方豚加工经营的通知》(以下简称“解禁”《通知》)。

26年河豚禁食令放开,尝鲜时一定要远离这5大剧毒部位!

胖鼓鼓的样子好萌撒

尽管“解禁”《通知》有条件放开的也仅仅是众多河豚中的两种——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这却意味着“鲜冠天下”却饱受争议、历经政策波动的河豚,终于在26年之后,可以有条件地“合法”食用了。

话说,各位除了听说河豚剧毒外,真的了解河豚么?为了方便大家全面认识河豚、安全享用美味,小编做足了功课来给大家介绍下:

因被捕获出水时发出猪叫而得名河豚

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 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

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鸡泡”(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

降血压和抑制出血是一把好手

河鲀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作为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3000多倍,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

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痿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鲀(俗称河豚鱼)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26年河豚禁食令放开,尝鲜时一定要远离这5大剧毒部位!

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

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

揭秘河豚有毒部位,各位看仔细呀

26年河豚禁食令放开,尝鲜时一定要远离这5大剧毒部位! 白烧河豚,啧啧

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肝脏、生殖腺、肝脏、肠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鲀(2岁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

1,生殖腺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剧毒,为河鲀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

2,肝脏

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肝脏为河鲀剧毒部分,食河鲀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

3,皮肤和血液

皮肤含毒量因河鲀种类而异,河鲀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4,肠胃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5,肌肉

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鲀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但河鲀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豚上桌在即,怎么样吃才是最妙

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唯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经处理后,始可食用。腌制后俗称“乌狼鲞”。卵巢可提制河豚毒素结晶,供医药用。

河鲀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此外河鲀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

26年河豚禁食令放开,尝鲜时一定要远离这5大剧毒部位!

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用河鲀肉,除品尝其鲜美外,还有降低血压,治腰腿酸软,恢复精力等功能。食用河鲀,首先要使肌肉保持新鲜,加工处理要极为严格。方法是沿脊骨剖开鱼体,将皮肤撕下,砍掉头,挖去内脏,将鱼肉在清水中反复洗涤,彻底清除血液方可食用。

一吨鲜河鲀肉出口价高达3千多美元。在日本,每斤活鱼合人民币40多元且供不应求。日本有关机构,为了满足日本人民对河鲀的需求,多次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希望从中国进口河鲀鱼。除鲜食外,它也可腌制、腌制成咸干品,食用更为安全。腌制方法是:把洗净之鱼肉,加5~10%的盐腌渍,半月后出晒,如在腌制过程加入一定量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能更有效地破坏河鲀毒素。

背景链接:野生河豚鱼的毒素含量极高

也正基于安全的考虑,1990年卫生部出台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在此之前,作为千年来的美味,野生河豚鱼中毒致死的人虽偶有发生,但监管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禁食令”一出,在政策层面,国内河豚鱼的食用与养殖,一直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地带。

我国食用河豚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民众对于河豚的认知却依旧停留在“河豚有大毒,加工技艺较特殊”的层面。很多人甚至以为高温烹煮即可消毒,只要想吃,无论品种,不认季节,均可以捕捞宰杀。这也是为什么常有因食用来路不明,或是自己烹制河豚后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见诸于媒体。

事实上,河豚鱼的加工过程马虎不得,绝对不是跟着师傅学上两天就可以的。合格的厨师除了知晓鱼肉的烹饪和调味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能分辨河豚鱼的种类。河豚鱼的种类有几十种之多,毒素含量也大不相同。要知道,野生河豚鱼的毒素含量会比养殖的高出数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