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传统文化、国学热对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昵称34168126 2016-10-05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记


最近,少年君在看文章的经常看到一个新鲜的词——蜡像化,这个蜡像化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指的是:过去与现代的差距,现在国家大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熟知的孔孟思想、论语、弟子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活生生的人,我们距离孔孟的时代相差太远,根本不知道在两千五百年前,这群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浓重气息,周游列国,对话辩论的师徒们,他们到底是谁?在我们现在上学接受现代教育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历史风干,成为了一个蜡像。


近几年来,国内大兴国学热,少年君也是一直看在眼里,大到从北京的中央党校国学讲座,再到各大管理学院的国学MBA,每个城市的国学院,国学学校,小到各种传统文化,国学补习班,看得出整个国内对于国学教育可以说是上行下效,风行草偃。



    

少年君也是一个国学热爱者,身边也有很多的国学爱好者的好友,大多国学爱好者认为,国家大兴传统文化、国学,这股国学热是为了弥补现在教育体制的不足,补充中国信仰缺失的弊端,从而达到复兴中华文化的目的。然而少年君想说的是,对待任何事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国学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传承以及对于现代教育又是否真正起到理想中的作用呢?


文化并非全是精华,也有糟粕。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说过:“一个国家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没有了,国家亡了可以复国;可是文化要是亡了,国家再也复不起来了”。所以文化对于一个国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举个简单的例子,1年前,少年君陪着母亲参加了一下葬礼,现在很多的葬礼上,家属经常会从寺庙请到一些和尚法师来诵经超度,就这样带着逝者家属一路念经,连绵几个小时而不绝,念到最后每个人昏昏沉沉,根本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其实,佛经是一种非常高深语言文字,上面不仅记载了佛陀和弟子的对话,更重要的其实是他们对话的情绪、语气。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国学教育,少年君认为十分的重要,学生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模仿过去,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只会出现上诉情况,到头来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习到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只是文字,而我们今天来读这些圣贤经典,只能够在字面上进行钻研,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国学还是国学教育,我们学习、弘扬的不应该只是表面文字,更多的要去辨别这些文化精髓、还是糟粕,用优秀的文化落实到生活中、学习中、教育中。让复兴中华文化不是复兴表面,而是真正的复兴,人民觉醒,国家昌盛!




如题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很好的结合到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说的那句话:“一个国家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没有了,国家亡了可以复国;可是文化要是亡了,国家再也复不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