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长荣 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胸痛 胸痛的原因不一,若是邪热犯肺,气机失展,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有效;如热甚伤津,配合千金苇茎汤疗效更好。治疗胸痛(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肺炎、胸膜炎、肺脓疡初期等)属肺热津伤者,常常采用此二方配合。 郭某,男,21 岁,淋雨后畏寒发热,咳嗽,胸痛已三天。昨日起胸痛加重,咳嗽时痛甚,痰黄稠难咳,痰中夹血丝,小便短赤,大便二天不行。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数。拟以苦辛宣泄,甘寒清热,用麻黄、杏仁、甘草各 6 克,生石膏 60 克,薏苡仁、苇茎各 30 克,瓜蒌皮、瓜蒌仁各 15 克。服两剂,寒热 解除,胸痛显减,但仍咳嗽,咯黄粘痰。继予温胆汤合千金苇茎汤二剂而安。 熊寥笙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肝郁气滞咳嗽 易 xx,女,30 岁。病者患咳嗽已月余,曾服中西药至今咳嗽不止。出示病历:中药已经服过祛风、散寒、清热、润燥之剂;西药则注射、内服镇静止咳药剂已备尝。症见咳嗽吐痰,早晚为甚,气上逆则咳剧,兼头晕胁痛,脘闷不适,时作寒热,疲乏少食,口苦咽干,痰涎壅塞,咽喉间如物梗阻,面色欠华,精神抑郁;苔薄白,脉微弦。予曰:病久情志不舒,七情郁结,气郁成痰,肺道不利而咳,肝亦病也。法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处以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处方:柴胡 9 克,当归 9 克,白芍 9克,茯苓 9 克,白术 9 克,薄荷 3 克,苏叶 6 克,厚朴 9 克,法夏 9 克,金钱桔 9 克,甘草 3克,生姜 1 片。水煎,分三次服,三剂,每日一剂。三剂后,气逆咳嗽减半,喉间如物梗阻感亦消失。嘱将原方照服四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为肝郁气滞致咳,病由内发,亦为不足之症。咳久肺气先虚,肺失清肃,金不制木,则肝气上逆,故化痰致咳。木郁则达之,气滞则利之,故以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为治。二方功用,前者重在疏肝,后者重在解郁,均非治咳之剂。但本案咳嗽为肝气郁滞所致,二方疏肝理气实为对证之方,不治咳而咳亦愈者, 亦治病求本之理也。 凡治咳嗽, 最要在分清内外所因, 及新病久病之异,若久而有郁,务要开郁。若不详细辨证,因循前医治法,只在通治法上兜圈子,而不别循蹊径,以呆法套方治活病,无怪乎有咳嗽难医之叹也! 刘渡舟 桂枝汤减甘草合“消水丹”治疗肝硬化腹水 刘渡舟先生,伤寒学泰斗,提出的“方证相对论” 、 “古今接轨论” ,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堪为经典之论,惠泽后学不浅。提倡经方与时方接轨,临证联合应用,用以加强疗效,并扩宽了经方的治疗范围。如以小柴胡汤合三甲散治疗肝硬化; 麻黄汤合苍耳子散治疗鼻渊;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心脏病 (心动过缓,心悸气短,胸背恶寒等)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中风外感;桂枝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妇科病;桂枝汤减甘草合“消水丹”治疗肝硬化腹水;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失眠等。 赵 xx,男,46 岁。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而小便不利,下肢浮肿,不敢饮食,食后腹胀更甚。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厚。观其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刘老辨证为肝硬化腹水实证。处于邪气有余,而正气未衰的阶段。治当驱邪以匡正。此证迟迟不攻,挽留水毒,而坐视不救,则正气日耗,反使水邪猖獗无制。用桂枝汤减甘草(甘草反甘遂)而与消水丹(甘遂 10 克,沉香 10 克,琥珀 10 克,枳实 15克,麝香 0.15 克)接轨。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肠翻腾,腹痛而心中不宁,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 为水样稀便, 泻至两次, 小便亦随之而增多。 而腹胀马上减轻,如释重负,即能平卧。时隔两日,切脉验舌,腹水犹未排尽。照方又进一剂,大便畅泻,腹胀更减。此时患者自觉体疲乏力,而有萎顿之感。切其脉沉弦而软。转方补脾保元扶虚为急务。为疏:红人参 10 克,白术 12 克,黄芪 20 克,炙甘草 10 克,当归 10 克,升麻 3 克,柴胡 4 克,大枣 7 枚,生姜 3 片,砂仁 4 克,木香 4 克,陈皮 10 克,茯苓 30 克。服至 20 剂,体力有增,腹胀未发。小心谨慎进行治疗,因而“化险为夷” ,死里逃生。 吴棹仙 百合知母汤合丹参饮治疗脐 谢曹氏,女,20岁,农民。主诉:腹痛已半月,时热时寒,微汗出,脐周阵阵剧痛,按之痛甚,神疲,口淡无味,食量减半,大便四五日一行。今日脓液从脐中流出,遂往某院急诊,认为系不治之症,未予收治。初诊书案:腹部疼痛,据按,脐中化脓溢出,小便赤黄,大便硬结,微汗自出。脉象沉数有力。此危证也,主以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方药:大黄12克,冬瓜仁24克,丹皮、桃仁各10克,芒硝10克(另包后下)。二诊书案:服大黄牡丹皮汤后,下出脓血甚多,腹痛减轻,能进食少许,予百合知母汤合丹参饮加味。方药:冬瓜仁、白芍、丹参各18克,知母12克,檀木5克,砂头3克。三诊书案:连服百合知母汤合丹参饮加味,腹痛大减,脓血已止。转现胁痛心烦,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银柴胡、当归、茯苓、青皮、牡蛎各10克,白芍、冬瓜仁各15克,百合18克,知母、薏苡仁、寸冬各12克,栀子、丹皮、甘草各6克。 (按):《金匮·肠痈》篇载:“脓未 成,可下之;脓已成,不可下也”。吴师认为“危而不救,何以医为”。他对本案“脐中化脓溢出”确系危急之证,但“大便硬结,小便黄赤,脉象沉数有力”,仍可救治。根据“痛不通,气血壅”之理,乃投大黄牡丹皮汤,大便泄出则脓血去腑气通,实热乃除。后以百合知母汤合丹参饮加味,三诊而愈。 王文鼎 大黄蛰虫丸合陈达夫百劳丸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患者,王 xx,男性,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自述 20 天前(1976 年 11 月 17日)经王老诊治,并服药 20 天后,病情好转。鼻出血已止。白细胞数由 21.8×109 /L 降至 9×109 /L。现肝区有针刺样疼痛,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沉细而涩。王老认为此乃气虚兼肝郁血瘀,夹有血热,拟补气疏肝,凉血化瘀,活络止痛。仍用 11 月 17 日方:台党参 60 克,黄芪 120 克,炙甘草 60克,乳香 60 克,没药 60 克,蛰虫 60 克。水蛭 30 克,桃仁 60 克,红花 30 克,丹皮 60 克,菊花 90 克。上药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一丸,用银花藤煎水送服,另用水蛭 30 克烘干(不炒)为末每次服 0.15 克,与上方同服。王老谓此乃大黄蛰虫丸与陈达夫百劳丸加减。王老对不少慢性疑难病症,喜用丸剂而取效。 李斯炽 白虎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肺痈 张 xx,男,43 岁,工人。1955 年 2 月 23 日初诊。病员于 1954 年 9 月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吐出大量浓稠痰液,未能及时治愈,迁延二十余日,即发生吐血现象,并逐日加重,竟一次达 400 毫升之多。乃于 10 月 20 日去 xx,医院住院治疗,曾一面输血,一面以青霉素一天 60 万单位治疗。经治疗十余日后,上述症状基本控制,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吐血,痰减食增,于 11 月 10 日出院。病员出院后一个月,又因感冒而诱发前病,恶寒发热,剧烈咳嗽,痰量增多,粘稠而臭,并兼脓血。于 1955 年 1 月 17 日二次入院,经检查:胸部右上部分呈浊音,有支气管呼吸音, 白细胞 11650, 中性 76﹪,。 入院注射青霉素, 每天 40 万单位。体温仍在 36-39℃之间, 痰量每日 700-1000 毫升, 低烧持续不退。 2 月 9 日照片,右肺上叶尖部有约 7 厘米直径的整齐实变影,内有不规则之小空洞,诊断为慢性肺脓疡。曾请外科会诊,因痰量太多,不宜手术,服中药养阴清肺汤加减二剂,不但未能缓解,反而咳嗽更加厉害,体温更加升高,白细胞竟升至 17550,中性90﹪。病员于 1955 年 2 月 23 日自动出院,来家求诊。见病员精神颓废,频频咳嗽,唾出脓血,自述发热,心烦胸满,口干而不欲饮,食少乏力,小便色黄。诊得脉象浮滑而数,舌质淡红,上有黄腻苔。 《金匮要略》说“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本病案恰与此叙述相符,故应以肺痈命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 “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 ”本案发病都因外感引起,故其病因是吻合的。从出现的病状分析,发热心烦,口干,小便色黄,脉浮滑数,均为寒邪入里化热之阳明经证。但从其胸痛,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等观察,又显系内蕴湿热之征。湿热郁于胃,则食少乏力;郁于肺,则咳嗽频频。且湿热已久,最易化毒。正如《医学心悟》所说:“咳嗽吐出脓血,咳引胸中痛,此肺内生毒也,名曰肺痈。 ”故其唾出脓血,应视为湿热久蕴,以致化毒生痈所致。拟方以白虎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处方:苇茎 12 克,冬瓜仁 18 克,薏苡仁 12 克,桃仁 6 克,知母 9 克,生石膏 12 克,桔梗 6 克,浙贝母 9 克,银花 9 克,粳米一撮,甘草 3 克。2 月 17 日二诊:服上方三剂后,病员已不觉发热,痰量及脓血均显著减少,食欲增加,精神愉快。脉象已不似前之浮数,舌上黄苔亦减。 《医宗金鉴》说“凡治此症,身温脉细,脓血交粘,痰色鲜明,饮食甘美,脓血渐止,便润者为吉。 ”故知本案病员已有向愈之趋势。因热势减退,白虎汤已不相宜。主以千金苇茎汤,加银花、连翘、甘草以解毒;芦根、知母以涤热;桔梗、浙贝以排脓;瓜壳以利肺气;花粉以养津液。处方如下:苇茎 12 克,冬瓜仁 15 克,薏苡仁 12 克,桃仁 6 克,银花 9 克,连翘 9 克,芦根 9 克,知母 9 克,桔梗 6 克,浙贝母 9 克,花粉 12 克,甘草 3克,瓜壳 12 克。4 月 6 日三诊,上方连续服用多剂,诸症大为减轻,经医院检查:白细胞 6900,中性 79﹪,透视检查肺部有显著吸收好转,已无咳嗽及吐痰现象,体重增加,并已经参加修理自行车的工作。只稍觉疲倦软弱,舌质淡红少苔,此因久病耗伤气阴所致。乃以气阴两补,脾肺双调之法善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处方:泡参 12 克,白术 9 克,茯苓 9 克,薏苡仁 12 克,山药 12 克,芡实 12 克,莲子 12 克,瓜壳 12 克,麦冬 9 克,生地 9 克,百合 12 克,甘草 3克。继续服上方多剂,1955 年 7 月,经医院检查,肺部已吸收纤维化,尚有一不规则的小空洞遗留。1956 年 5 月,再次经医院检查摄片,肺部已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症状,一直参加劳动。 张琪 乌头汤合肾着汤化裁治疗寒湿痹症 炙川乌 15 克,麻黄 15 克,赤芍 20 克,桂枝 20 克,黄芪 20 克,干姜 10 克,白术 20 克,茯苓 20 克,甘草 10 克。方从《金匮要略》乌头汤、肾著汤二方化裁而成。治疗痹症寒湿偏盛者,疗效显著。 王某,女,27 岁,工人,1981 年 10 月 10 日诊。患病三年两下肢膝关节冷痛,阴雨气候加重,步行艰难,腰痛,白带清稀,月经延期,少腹痛,畏寒喜暖,脉象沉紧,舌润苔白。多方治疗未见显效,此乃寒湿痹阻,血脉凝涩之证,宜驱寒湿通络法。处方:炙川乌 15 克,麻黄 15 克,赤芍 15 克,桂枝 20 克,干姜 10 克,白术 20 克,茯苓 20 克,甘草 10 克,鸡血藤 50 克,黄芪 30 克。水煎服。10 月 18 日二诊:服药六剂,下肢及腰痛皆大减,少腹冷痛亦明显好转,白带减少,药证相符,效不更方。10 月 28 日三诊,继续服前方八剂。诸症消失大半,唯白带尚多,宜前方加螵蛸 20 克,茴香 15 克,龙骨 20 克。11 月 9 日四诊,服上方十剂,白带大减,诸症若失,嘱继服若干剂以善后。 戴丽三 四逆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嘈杂证 李 xx,女,四十余岁。自诉七八年来每于经期前后均感坐卧不安,心中嘈杂,时吐清水, 经多方求医概从胃治, 所以处方不外理中汤、 六君子汤和枣仁、 远志、龙骨、牡蛎等安神定志潜阳之品,服后不仅无效,尤增烦躁不安。今余查其脉,皆弦微细数,舌质微干,苔薄白。详问经信情况,诉每月经来色暗量少,且手足心烘热,乳部胀痛,细审此证,系胆气不降,肝木侮土,以致懊憹嘈杂。拟四逆散与小建中汤合方为治。处方:柴胡 10 克,桂枝 9 克,杭芍 15 克,枳实 9 克,甘草 6 克,生姜 3 片,大枣 2 个,饴糖 15 克。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理脾,柴胡、枳实配合具有升清阳降浊阴之效;小建中汤滋肝达木,补虚散寒,温健中脏。四逆散佐小建中汤意在使中阳健运,肝木得升,胆气下降,则懊憹嘈杂之证自消。 熊寥笙 复脉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治疗心气虚气滞瘀阻心悸 周 xx,男,51 岁。患心脏病已一年余,曾在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效不显,因不能上班工作,心情十分焦急。予诊之。症见心悸,筑筑然动,胸闷憋气,胸前区时作绞痛,夜间更甚;少寐,多梦;饮食不佳,舌淡,苔白,根部稍腻;六脉沉细,有结代。证属心气虚,气滞瘀阻,治宜补益心气,调气行瘀。拟复脉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处方:红参 9 克(另煎兑服) ,熟地 15 克(砂仁末拌打) ,瓜蒌 12 克,薤白 9 克,白酒 15 克(分三次服) ,五味子 9 克,麦冬 12 克,炒枣仁 15 克,炒丹参 15 克,桂枝 6 克,细辛 4.5 克,当归 12 克,黄芪 15 克,炙甘草 6 克,炒五灵脂 6 克。六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药后心悸减,结代脉好转,饮食渐增。嘱原方续服半月复诊换方。 (按):本案为心气虚,气滞瘀阻心悸症。治以补益心气,理气行瘀为主。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而行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血滞则瘀,瘀则脉道不利而血流障碍。故有胸痹心绞痛之症。心气虚,以补益心气为首要,人参为补气要药,辅以行气活血,使气行则血行,瘀去络通,气血流畅,而病可愈。方用复脉汤以复脉,瓜蒌薤白白酒汤以开胸,行气、通阳而止痛。生脉散以益气强心。更加黄芪当归以益血,五灵脂以散瘀止痛,共奏调气行血之功。 吴佩衡 四逆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 吴佩衡先生,春城四大名医之一,一生深研仲景学说,临证善于运用大剂,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名远播,先生两方合用的案例众多,比如以四逆五苓散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汤治疗胸痹心痛;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痄腮等。 胡 xx,男,五十三岁,因肝硬化腹水臌胀,住昆明某医院,于 1958 年 12 月12 日邀余会诊。询及由来,病者始因患白痢证一月余,继后渐感腹胀,逐渐发展而成腹水肿胀之证。余视之,面色黄暗,神情淡漠,卧床不起,腹部鼓胀膨窿,已有腹水内积,肝脏肿大,触之稍硬,小腹坠胀,小便短少,饮食不进。脉象缓弱,舌苔白滑,舌质青色。此系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肝气郁结而致肝脏肿大,肺肾气虚,不能行司通调水道,化气行水之职能,遂致寒水内停,日积月累而成腹水臌胀证。法当温中抚阳化气逐水,拟四逆五苓散加减主之。处方:附片 80 克,干姜 30 克,上肉桂 8 克(研末,泡水兑入) ,败酱 15 克,猪苓 15克,茯苓 30 克,甘草 10 克。同时以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研末和匀(即十枣汤粉剂) , 日服 6 至 10 克。 服后次日, 每日肠泻稀水大便数次。 泻后腹水大减,精神稍欠,又继服上方,扶阳温化逐水。1959 年 1 月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腹 水已经消去一大半,体重减轻二十市斤。诊其脉来沉缓,右脉较弱,系脾湿阳虚脉象。左肝脉带弦,系肝寒郁结,寒水内停之象。舌质转红润,白苔已退去其半,再照上方加减服之。处方:附片 80 克,干姜 40 克,川椒 6 克(炒去汗) ,上肉桂 10 克(研末,泡水兑入) ,吴萸 10 克,茯苓 30 克,苍术 15 克,公丁 5 克。 如前法再服十枣汤粉剂二日。三诊:服药后昨日又水泻十多次,吐一二次,腹水消去十分之八,体重又减轻十市斤。患者面色转为红润,精神不减,舌苔退,舌质亦转红活。小便清长,饮食转佳,已经能下床行动,自行至厕所大小便。唯升干,但思热饮而不多。系泻水之后,肾阳尚虚,津液不升所致。继以扶阳温化主之。处方:附片 80 克,干姜 40 克,砂仁 10 克,枳壳 8 克,上肉桂 8 克(研末,泡水兑入) ,猪苓 10 克,茯苓 30 克。服此方十余剂后,腹水、肝肿全消,食量增加,即告痊愈。 (按):寒水内停为病之标,脾肾阳衰为病之本。标实本虚治以攻补相兼之法,皆相得宜。所治之法一如离照当空,一如凿渠引水,寒水坚冰何得不去焉!如不放胆用此峻猛之剂,姑息养奸,于此危证,终不免肿胀癃闭,衰竭而逝。 岳美中 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黄疸痞满 姬 x,男性,年 33 岁。患慢性肝炎,经 xx 医院治疗,已经一年余,仍有轻度黄疸不退,谷丙转氨酶高达 1570 单位,于 1971 年 6 月 15 日会诊。切其脉左关浮滑,右脉滑大,望其舌中部有干黄苔。自诉胁微痛,心下痞满。综合脉舌症候,是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证重。选用大柴胡汤,治少阳蕴热之黄疸与阳明痞结之胀满,更辅涤热散结专开心下苦闷之小陷胸汤。处方:柴胡 9 克,枳实 6 克,白芍9 克,川军 6 克,清半夏 9 克,黄芩 9 克,生姜 12 克,大枣 4 枚(劈) ,糖瓜蒌30 克,川黄连 3 克,水煎服,7 剂。6 月 22 日复诊:弦滑脉见减,舌黄苔见退,残余黄疸消失,痞满稍舒,谷丙转氨酶降至 428,是方药已对证,续进 10 剂,谷丙转氨酶正常,出院。 (按):这一病例,按中医辨证,左脉浮弦为柴胡汤证,右脉滑大为陷胸汤证,因之取大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剂用之,残余黄疸很快消失,自觉脘满亦基本解除,同时谷丙转氨酶亦随之下降至正常。由此见到经方若能用之得当,确能收到如鼓应桴的捷效。 陈伯涛 射干麻黄汤合厚朴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王 xx,女,21 岁,未婚,工人。1989 年 10 月 28 日来诊。主诉:咳喘自幼即有之,先天不足矣。胸闷气短,有少量风沫痰,哮鸣音明显,喉中水鸡声,若疾行或劳累后乃加剧,安居不动则渐渐缓解,无喉痒,口干思饮不多,身寒,纳少,眠可,虽炎夏遍身少汗,唯头汗齐颈而还,阴阳二气上下交阻,不得煦濡之故。脉浮濡弦滑,舌苔淡白黄稍腻,咳喘为病,痰浊留恋,本虚标实,郁热自生,予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合方:嫩射干 6 克,陈麻黄 3 克,淡干姜 4 克,北细辛3 克,五味子 6 克,法半夏 6 克,肥大枣 12 克,光杏仁 10 克,生石膏 30 克,川厚朴 5 克,炙紫菀 6 克,炙款冬花 6 克,4 剂。另嘱购食紫衣胡桃肉。11 月 1日二诊:药后胸闷渐开,哮鸣音大减,如水鸡声消失,风沫痰减少,身寒减轻,口干思饮不多,精神日见振作,气短而外,其他临床症状较前大有好转,唯食胡桃肉较多,胃纳略减而已。脉濡意去,仍带滑,舌苔白黄,腻渐退。正气渐复, 痰浊渐化,治宗原法,上方加鲜生姜 3 克,协大枣以调和营卫,扶正达邪,再 5剂而诸恙悉平。秋意渐深,气候转凉,嘱其接服鲜胎盘三月,大补肺肾之气,以培本而固奇经。 张君斗 丹柏四逆散在阑尾炎中的应用 张君斗老先生,川南名医,学善尊仲景,立法垂方一般不出七八味,善于治疗急症,危证、疑难杂症,疗效非凡。其创立的治疗急腹症之名方丹柏四逆散临床疗效卓著。 根据疼痛的部位在脐右,脐右属太阴之脉络,太阴属肺与大肠相表里,按之牢,是肠之变证也,而非表证不可达汗。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 饮食如常者, 蓄积有脓也。 脉数而有力, 痛剧而恶寒是肠上疮疡欲作脓也,不可攻之,只宜镇痛、消肿、解热、清血,如伤寒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攻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泻里热,芍药之酸以镇痛解热,柴胡之苦以泄外热,再加粉丹皮以解血热,黄柏之苦以泻肠热,服药 2~3 剂即愈, 而在服药后四小时即止痛。未溃者服此方甚于大黄牡丹皮汤。处方:竹柴胡四钱,白芍一两二钱,枳壳四钱,甘草二钱,粉丹皮六钱,黄柏四钱。 陈逊斋 经方加减经验选录 陈逊斋先生,清陈修园七世孙,少习科举,中年行医,一生治医,专宗仲景,而能灵活运用,不拘泥于成法,对于经方加减运用经验丰富。 经方加减举例:诸如以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治疗鼻渊;吴茱萸汤加附子治疗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吐酸嘈杂呃逆等;吴茱萸汤加木瓜治疗夏月霍乱后转筋;调胃承气汤加牵牛末治疗石淋;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治疗心下悸,谓之绝妙; 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大黄治疗寒疝腹中拘急, 恶寒甚, 腰脚挛痛, 睾丸硬痛,二便不利,谓之有奇效;桃核承气汤加当归治疗闭经;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下利(寒加附子,渴加天花粉,呕者加陈皮,痛加当归)等。 张琪 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凉血活血药治疗瘀热互结之尿血 张老将《伤寒论》中治疗热结膀胱之桃核承气汤去芒硝加凉血活血之药(桃仁20克,大黄15克,桂枝15克,赤芍20克,甘草10克,生地30克,茅根50,小蓟30克,侧柏叶20克) ,运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及其他不明原因的血尿, 辨证属热结迫血妄行者甚效。 袁某,男,27岁。1978年5月18日初诊。血尿半年余,尿色如酱油色,无尿路刺激症状,腰痛,小腹痛,大便干。眼睑轻度浮肿,手心热,唇赤干,舌紫红苔干,脉象沉数有力。尿常规:红细胞充满,白细胞2-4个,蛋白(+) ,颗粒管型1-2。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辨证属实热内结,迫血妄行外溢。宜泻热化瘀为主,辅以凉血止血之剂。处方:桃仁15克,大黄15克,桂枝15克,丹皮15克,生地20克,小蓟50克,茅根50克,蒲黄15克,侧柏叶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5月23日二诊:服药四剂,肉眼血尿消失,继服十剂,除大便微溏,腹部稍不适外,其他症状均已消失。尿常规:红细胞1-2,蛋白(±) ,无管型。脉象沉,舌润。停药观察,随访已经痊愈。 唐步祺 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咳嗽 唐步祺先生,川中名医,幼承庭训,行医半个世纪。擅于辨阳虚、阴虚证,妙于应用姜桂附,屡起沉疴。其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制附片、细辛、桂枝、干姜、甘草) ,如表寒重,咳痰不出者,再加生姜。如患者痰中带血,或妇女月经乌黯有块者,再加炮姜温经,疗效既为显著,此方加味,为其数十年揣摩而成,非特治此一种咳病,能治各种伤寒虚弱咳嗽,以及因伤寒而引起之各种疾病数十种,有时用于奇难之证,其效果常常出于意外,诚屡用屡验之经验方。 汪xx, 男,42岁,工人。患者过去曾患过肺结核,已治愈。此次,因淋雨,复脱衣感寒,咳喘大发,吐脓痰,气紧促,整夜不能睡,心慌,四肢冷,出汗, 口虽干燥,但不思茶水,诊断为支气管炎,治之无效。面色青黯,精神疲乏。舌苔黄腻,脉沉细。此阳虚不能卫外,寒邪深入少阴。法当温经散寒以利咳,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干姜31克,甘草31克。服药二剂后。咳喘均减轻,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薄。但全身胀痛,复用上方加重分量,并入生姜以散寒。处方:麻黄12克,制附片62克,细辛3克,桂枝20克,干姜62克,生姜31克,甘草62克。又尽二剂,已能步行,咳喘大减,痰虽多,已由脓痰变为白泡沫痰,已不出冷汗,全身胀痛减轻。但腹痛,小便不利,头眩,心下悸,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处方: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白术31克,炙甘草31克,生姜31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诸证又减。惟白色泡沫痰仍多,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处方:茯苓24克,桂枝24克,白术18克,甘草18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尽二剂后,基本上已不咳喘,眩悸都止,整夜能安睡。惟大病之后,食欲不佳,微吐清痰,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茯苓治之。处方:制附片31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炙草31克,砂仁15克,白蔻15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咳喘告愈,随即上班工作。 李克绍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严重失眠 李克绍先生,著名伤寒学家, 《伤寒学术史》中列为现代伤寒八大家之一,一生深研仲景学说,贡献良多。 李xx, 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加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安,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李老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李老按: 《灵枢·邪客篇》论失眠的症治是这样说的: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 ,故使“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治之之法,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本症心下有湿热壅遏,就是“厥气”内容,所以尽管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安眠的作用,但是苦辛开泄,消散湿热,就能达到 “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的目的,因而取得“阴阳以通,其卧立至”这样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