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朱商经]商人始祖:商圣范蠡传奇 陶朱商经

 被你想起的时候 2016-10-06
  道 商 范 蠡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上善若水: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范蠡经商辗转吴、越、楚、齐诸国,后又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其居则处于善地。更兼智慧高超,善识天地阴阳盈虚之道,思想精深,心明如渊;经营“无敢居贵”,发财后富而好德,三散千金,与人善仁;崇尚“务完物”,其言善信;从政则官居上大夫、上将军、相国,兴越灭吴,其功甚伟,其政善治;以物相贸易,经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其事善能;善用十二周期循环理论预测天时,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其动善时;泛舟五湖,以水观财,悟“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之道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春秋战国的商业交换活动有两大类,一类是远距离的货物运输——行商,一类是某个区域内货物的聚散——坐贾。战国有的富有大商贾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劳动力,动辄用几百辆大车转运货物。如魏国大商人白圭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方法,获取其利。吕不韦是战国后期的大商人,他经营可以获利百倍的珠宝,与各国贵族、官僚打交道,后来竟爬到了秦国丞相的位置。

 



  儒商鼻祖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丰富的经营思想,都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据时而动,得失均衡。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很有现代价值。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超时以待,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抓住现时得时无怠,因为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其三是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

  销售理论,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贵上极则反贱。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贱下极则反贵。

  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害,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这样农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时获利。

  积着理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保证货物质量。

  待乏论。范蠡主张把握商机,候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欠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薄利多销。范蠡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1、范蠡提出“天、地、人”之论

  越王勾践在刚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业。他想通过攻打吴国,争夺霸主的地位。范蠡认为攻打吴国需要积攒一定的基础才能开战,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地、人”的论证这是他在勾践攻打吴国前,劝谏勾践不要打仗说的话。但此时的勾践脑中充满了打仗的兴奋,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结果惨败而归。

  一个帝王领袖,有了智囊谋士仅仅是第一步,能够虚心请教才能见到效果。“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范蠡的建议可谓是符合天道啊。

  收到了教训的勾践,知道固执的后果很严重,就认真的向范蠡请教。他向勾践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未盈而溢,未盛而骄,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与人。”勾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还没有打仗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打仗不合天时。范蠡下面就开始陈述如何才能使勾践灭吴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得到天时地利,顺应人心,才会成就大事业啊。

  自越国攻打吴国惨遭失败到彻底打败吴国这段时间,是越国修养生机的一段时间。范蠡就是靠他的天、地、人的理论使越王勾践等待时机成熟,他说“时不至,不可强盛;事不究,不可强成。”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他一次次地延迟越王勾践灭吴的时机,以致发怒。范蠡却用机智的语言化解了勾践的疑虑。“天应至也,人事未尽也。”他又用“人事与天地相参”的理论,让勾践耐心的等待。

  就这样,范蠡用他的天、地、人的理论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次危机,也使勾践找到了最好的时机灭吴。

  欲成功,切忌急躁,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学会韬光养晦。



  四. 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齐国垦荒,陶地致富

  商品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度的,上涨到一定限度就会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会上涨。商品价高时,就要尽快把手头商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售出去;商品价格下落时,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样,大量收购进来。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范蠡在助越灭吴后,乘舟到达齐国。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chi)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chi)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

  在齐国,范蠡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和儿子一起开荒种地,种植谷物,并引海水煮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就致产数十万,成为当地巨富。

  范蠡经营盐业,被誉为盐业的始祖。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谷物价格的涨落。同时,谷物价格的涨落又必然引起其他各类商品的一系列波动,因此,掌握了谷物价格的规律也就掌握天下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如能顺应这种变化规律进行贸易,自然能获取巨利。

  范蠡将商品分为“谷物类”和生活所需的“非谷物类”他认为“谷物类”商品与“非谷物类”商品的价格波动方向相反—— 当收成好谷物价低时,人们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多,使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当谷物价高的时候,人们对其他商品需求减少,它的价格就会下降。

  范蠡对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也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出如金玉。”就是说,透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多寡,就可以预测其价格发展的趋势。一种商品,其价格极贵,可以获取极大的利润时,必然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一产品的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一种商品价格极为便宜,必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生产,导致供不应求,于是其价格就将上涨。

  范蠡对市场有着独特的敏锐观察力。

  范蠡认为商品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所以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因为商品的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度的,上涨到一定限度就会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会上涨。商品价高时,就要尽快把手头商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售出去;商品价格下落时,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样,大量收购进来。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范蠡还提出了一个“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就是说,在水灾之年做车的生意,在旱灾之年做船的生意。这粗听似乎违背常理,其实是大有道理,因为当水灾时,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润必定不高。而车的生意此时必定无人问津,如果趁此机会囤积一大批车,水灾一旦结束,车将成为特别需求的商品,价格必然上涨。这时,将水灾之年积下的车一下抛出,就能迅速获取巨利。

 

  范蠡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后来生意越做越好,又只有几年的工夫,就靠积累了亿万家财成了名扬天下的大富翁。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诸侯争相与他交往。

  五. “时断”和“智断”相结合:范蠡卢氏收山货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范蠡对货物交换过程中如何赢利、积累财富看得十分透彻。他主张经商要“时断”和“智断”相结合,把握好“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货物通过交换增值,商人在交换过程中赚取应得的利润。做生意应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意为像流水一样地周转流通。他的积财方法非常实在,但又富有很深的经商哲理与学问。

  相传,范蠡有一次到卢氏经商,来到一个集镇上,集镇旁边有一个大湖,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向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见货越来越多,范蠡就找人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把上等货另放。按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得款后,他再到市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地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就这样,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送来从山区购回的大宗山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走时又让他们带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范蠡主张经商要“时断”和“智断”相结合,把握好“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次,一家收山货的店铺起火,范蠡的店铺就在隔壁,“殃及鱼池”,范蠡的店铺也随之起火,接着,接二连三,一条街的店铺都烧着了。镇上的人都忙乱着到处救火。但是范蠡却没有忙着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到附近的镇上去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筑房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大家都开始忙着建新房子,范蠡采买回来的大批竹木砖瓦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人们纷纷来找范蠡买这些建房子的材料,范蠡原来被烧毁的店铺虽然损失惨重,但卖砖瓦木材所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百姓的需要。

  范蠡遇到起大火不抢救商铺,反而外出购物,可见范蠡的大智慧。

  陶朱公在卢氏经营了几年山货,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把绝大部分资财都送给他的好友和乡邻,又散发许多钱给穷苦人,人们都感谢不尽。卢氏县令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商人,就把莘川村命名为“范蠡镇”。

  行善积德,必有福报。范蠡千古传名,乃是当年厚德福报也。

  

  
  
  范蠡在经商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三是实物上种,质高货真;四是薄利多销,无敢居贵;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七是多元相济,综合经营;八是富而好德,仗义疏财。后人归纳出范蠡经商的经验,这些经验被称为“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诚信仁义 成就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打细算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在年初,他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范蠡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恰好走到范蠡家,于是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息还了钱,还额外赠送一笔路费给这名富户。由此,范蠡的仁信之名广播天下。之后,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短缺资金,各富户均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了危机,抓住了机会。

  

  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来简单,但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也很少有急流勇退者,而企业的发展有时需要的恰恰是回头与反思。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反思是为了更加明智,就如范蠡的急流勇退,这不是道家的消极思想,而是行止于知的睿智。凡事盛极必衰,在顶峰的时候主动退下来是为了有机会攀登其他的山峰,而不是重重地摔下来,万劫不复。

  辞官后,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这里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大道自然 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自然得利。

  范蠡认为,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他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那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范蠡总结了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因为,当水灾时,大家多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必然导致船舶的稀缺,价格上涨,而没有用武之地的旱路交通工具车辆,则大量积压,价格便宜,这时乘便宜大量购入车辆,待水灾过去,车辆必然稀缺,价格就会上涨。

  范蠡还发现价格涨落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即商品的波动规律与幅度极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其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和现代经济学的论点完全一致。范蠡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与方法: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范蠡认为应该“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将货物全部卖掉,不要期待价格会不断上涨,因为,价格的涨跌是要往复的。

  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深奥精妙,不过是一些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但是却非常有效,而我们往往在华丽的技术与纷繁的诱惑中迷失了这些最基本的认知。范蠡能在那个文明尚且不发达,更谈不上经济发达的农业社会时期就综合天时变化、农业生产、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



  天下己任 道义于肩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在那个历史时期,商品10%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10%的利润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加之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来自一代商圣范蠡的启示

  范蠡的投资理念,植根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圜道思想。它的思想不但充满了对客观现实的充分尊重和利用,还强调把自身作为整体系统的子系统来看待,真正达达到了从战略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

  《吕式春秋·圜道篇》曰:“日夜一周,圜道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范蠡认为,天时、气节随“阴”“阳”的运动而变化,商业活动的兴衰也在不断的呈周而复始的循环。对待投资,涉足一个行业,都要从整体行业和经济循环的角度来看,以决定在有利的时机、并采取适宜的策略,创造有力的条件,使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万事万物均有阴阳盛衰的变化趋势,就是事物'妖祥'之兆,抓住了它,就掌握了事物吉凶变化的规律。而影响事物变化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阴阳运动,由阴阳两种属性的因素集合,共同主导作用于事物变化。比如,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供给和需求决定的。那么供给的单位价格和数量就是属于“阴”属性因素,而需求的单位价格和数量就是“阳”属性因素。正是这两个因素集合的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决定了当前物品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走向。

  《范子计然》曰:“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由此可见,范蠡把事物放在自然环境、社会、乃至经济系统的圜道循环中来看待。这样,通过研究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和与外部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就能有效的预见和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自然规律,天下大旱的时候,积绪买入舟船;而天下遭水灾的时候积绪买入木车。在事物需求还没有来到且价值不高的时候,买入;在需求来到,就可以买出,获取高额利润。

  天地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人类。它们不论是飞禽、还是走兽、或者是飞翔于天际,或游弋于大海,都有各自的兴衰生灭的周期。而且互相供养、依赖,而各得其所,最终都得到平衡、发展。而商业投资也一样,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国家、不同类型的市场,都有不同的发展周期,综合利用这种发展周期就可以平衡局部单一市场周期的风险。

  事物的发展轨迹就像大江大河里面的水,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的规律,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是挡不住的。反而是越挡得多,对自身越是危险。那么,不如顺应这种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即成全了事物,又成全自己。这就像商业中对待合作伙伴一样,把共同投资中的大部分利润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就会挫伤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就没有下次的合作了。所以,在分配利润时,要根据各自投入多少,来公平的分配。这样,对自己和合作伙伴都有利,就能长久的合作,利润也就会源源不绝的持续下去。

  天下巨商的独特秘决

  天地圜道---经济周期循环的奥秘

  每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从内在而言,表现从生疏到熟练、从小到大、从投资到收获都有一个过程,并且是无法跳跃的必然过程;那么从外在而言,它则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周期循环。就像经历了1927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又因日本汽车的影响,陷入了发展的缓慢时期,等到完成了汽车工业的再次变革以后,则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再从整体而言,它又具有自己的新兴、发展、成熟、衰退到退出市场的这样一个生命周期。

  不同的行业,或是不同地域的经济环境下的相同行业,都有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通过石油和旅游行业的比较,就能清晰的看到这样的事实:旅游业,特别是以风景人文为主的旅游区域经济,受季节和法定假期的影响比较大。而石油业,则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世界石油价格影响,它的发展周期则比旅游业要明显缓慢得多。再者,旅游业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周期也不一致。比如说,中国东北的长白山旅游景区和东南亚的马尔代夫渡假胜地,长白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而马尔代夫则受季节影响比较小。

  我们看一个处于发展低潮的行业,对其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或是因为整体发展环境的影响,或是因为生产厂商过多导致竞争过剩,或者是暂时性的投资风潮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行业中一部分企业的放弃、破产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力减低,缓解了供需矛盾的行业环境,将会再度冲向发展高潮。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反向投资规律

  从《范子计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仅仅是意识到积蓄储备应对客观规律带来的影响是不够的。在深入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反向投资。范蠡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闹旱灾的时候,就要购进船储存起来;闹水灾时,就要购进车储存起来。夏天要买皮衣存起来,冬天要买丝衣存起来。有旱则有水,有水则有旱,过了冬就是夏,过了夏就是冬,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循环的。在别人不用的时候,预先购进货物储存起来,待价而沽就叫做囤积居奇。这就是做买卖的道理

  著名的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先生,就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进行投资。在神州大地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作为东方明珠的香港,进入了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当时,谣言四起,在“遍地菠萝”及引爆“可疑物体”的恐吓声中,人心浮动,百业萧条,地产有价无市。许多人因为目光短浅,纷纷逃往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把工厂、商店、酒楼、住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李嘉诚却独具慧眼,坚信整个地区经济环境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好转。因此,它一面小心翼翼的控制财务,一面又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经营塑胶工业的丰厚利润,把资金都投到地产上,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许多楼宇,不但为它赚进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也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地皮储备。

  


  顺其自然---利事利人利我的选择

  顺其自然,特别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寓意颇深的学问。日出月升,春去秋来,中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知道顺应自然环境,并利用自然来达成我们的目的。《苟子·王制》记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就是最早的通过顺应自然的发展,来发展农业的记载。其实,不仅仅是四季农时如此,天下的许多事物都是如此。如,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的生老病死、科学研究等都是。

  

  范蠡不仅是一位资历雄厚的实业家、商业家,而且还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老子的弟子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为师,学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诸如《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齐国后,范蠡运用计然的七策积极从事商业活动,19年之中三致千金,大获成功。范蠡的成功表明,他的商业思想比较成熟,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范蠡经济思想的主导内容是经济治国。这不仅对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来说是先进的、有远见的,而且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经济是基础,只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人民富足了,安居乐业了,国力强盛了,才能与列国抗衡,立于不败之地。范蠡懂得这个道理,他在越王勾践战败处境十分艰难之时,向勾践献出了经济治国之策。他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这三句话译成今意是: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战争的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算懂得货物的价值。也只有把时和用这二者的关系搞清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在这里可以看出:范蠡向勾践进言的大前提是“知斗则修备”,是为了富国,为了国家强盛,为了战胜敌国。所以他主张发展经济,开展货物贸易,加强对商品经济的指导和管理,其目的是“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二、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范蠡经济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要懂得经济的发展规律,并要预谋在先。他针对当时以农业经济为本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注意观察天时气象,并用“五行”之说总结出了农业生产丰歉的一般规律,就是“岁在金时,能够丰收;岁在水时,就有水灾之害,可能歉收;岁在木时,就可能出现饥馑;岁在火时,则要出现旱灾”,“每六年一丰收,六年一旱灾,十二年要有一次大的饥荒”。根据这一规律,他辩证地指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其意思是:在旱灾时,要准备舟船待涝;在水灾时,要准备车辆待旱,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范蠡具有这样高明的辩证思想,实在令我们叹服。他的经济思想中,充满着“万事预则立”和“有备无患”的观念。他的主张用之治国则国强,用之生产则生产发展,用之经商则发财致富。

  三、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范蠡既十分重视宏观调控,又注重调查了解经济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策略方针。他在深入调研越国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强调指出要平衡物价,照顾到生产(农)和流通(商)两方面的关系。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他说:“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利益受到损失贸易停滞,钱财就不能流通;农民受到损害,生产积极性不高,田地就要荒芜。所以粮价要掌握在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这样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谷价如果低至二十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果高至九十就会损害工商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平粜齐物,关市不乏”。其意思是“粮食价格平稳了,可以带动其他货物的平等交换,市场交易的关税才能兴旺不乏”。在当时重农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范蠡能看到并十分重视排列为“末”的商人的利益和作用,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四、“是完物上种,质高货真”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效用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商品的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当时当私营个体手工业者大量兴起以后,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五、“薄利多销,不敢居贵”

  “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范蠡是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型的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六、“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范蠡主张在增加储备的同时,应力求加速周转,要求“无息币”。他信奉计然“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做到快销、快购,加速商品流通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进程,切勿保守惜售,观望吝购而阻碍“货币——商品——货币”在流通中顺畅进行。

  范蠡经商思想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深谙商品贵贱之间的辩证关系,懂得商品的价格是随着市场交换供求变化情况而波动的。因此,他非常强调研究商品过剩和短缺的情况,掌握和了解物价涨跌的基本规律和深刻道理。他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和市场交换的一般规律,得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科学结论。他明确地告诫人们,要善于掌握时机和行情,做买卖不仅要动脑子,还要有勇气,瞧准了就要“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因为贵与贱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关键在于掌握时机。范蠡“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经商谋略,是经商者的要谛,也是人们普遍应该懂得的道理。

  从范蠡的主要经济观点可以看出,他的经济思想是很完整的,尤其是他主张货物流通,发展商品经济,是开创性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范蠡的计谋与韬略,以及功成身退的逍遥,都有道家的风范,他与黄老思想的渊源可以在他的思想和生平中探究。这里将他的经商哲学与《德道经》做部分比较,请方家指教并批评。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老子《德道经》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经商与修道同出而异名,没有吃苦的恒心,没有勤快的付出,商道就会废除。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老子《德道经》说: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认为贵贱虽然没有分别,天下的万物和众生在天性人性上是一致平等的。但是万物在使用上的价值并不混同。道德之中和在于“高下、长短”等不同名相的区分,在两端的准确把握中实现不争。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老子《德道经》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没有守简朴的人,“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老子《德道经》说: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商业的赊欠虽然是正常的行为,但是也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要识别别人是否具备信用,靠的是善于观察人心。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老子《德道经》说:出生,入死。生死事大,关系在于出入。良货要入,畅销的货要存,长线的货物要积累。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老子《德道经》说:见小曰明。钱财非小事,谨慎地对待帐目钱财,是理财的要害。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老子《德道经》说: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临事要有畏惧心,在商业大道中待人接物尤其要谨慎,交往有道,交付与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确保正常的商业利益。

  “帐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老子《德道经》说:夫为道,善始且善成。对待帐目要善始善终,而且要始终“不自矜”才可以长久。

  陶朱公 商 训

  物以稀为贵人弃我取人取我弃

  囤积货物 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

  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商场教训

  生意要勒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拖延则机宜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淮由则售价低。

  钱财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针定,妄作则误事多。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经商十八忌

  范蠡在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发家致富,富可敌国又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即便在今天亦堪为楷模,挖掘并发扬“商圣”的商略、商德、商文化,后人归纳出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经商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商道即人道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新安商训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

  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斯贷,不以牟取为贷,以义为贷;

  斯典,不以情念为典,以正为典

  陶朱公《商训》

  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陶朱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陶朱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商圣陶朱公经商“三谋三略”

  一、《三谋》:

  《人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账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二、《三略》:

  《货略》、《价略》、《市略》

  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范蠡说的“三略”是聚财的原理,他归纳为三点: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规律,莫要使货币停止流动。务完物是《货略》的核心,他说:“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审贵贱是《价略》的核心,价格问题颇为复杂。范蠡主要强调:“论其有余不足则贵贱之。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范蠡说的价格原理,就是货物供求关系的有余与不足;他指出了价格变化中物极必反的规律,“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乃是范蠡经营商业的名言。《市略》讲资本金营运策略。范蠡的“无息币”就是说货物、资金都要不停地循环,运转。他说,如此“则币欲其行如流水。”币即钱,钱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汇。大商之道!

  大商与小商的区别:

  于已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于已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于人有利,于已无利者,非商也;损人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

  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桨则无动力。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谋者,韬略也,汉书艺文志云:谋略,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天下之谋略,无论应用于何时何事,时谋,地谋,人谋这三则。陶朱公著有,陶朱商经十八法,分为三谋和三略,是为: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这三谋三略,乃陶朱商经十八法之要义。 “两权相害取其轻!” “无事时如有事般提防,方可弥意外之变;有事时如无事般镇定,才能消局中之危。在经商的过程中,或是日常生活中,如果利益双方得不到平衡,那么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那么最终谁的目的都达不到。予,就是合理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最好办法。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利益各方之间的平衡,最后达到了取的目的。逞强蛮干是绝不行的,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懂得商道之本,还要善于审时度势,沟通权变,要善于联系各色人物,调和各种矛盾,明辨祸福利弊,也要善于转输货物,商略价格,拓展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下棋的最高境界是和棋!利缘义取,大商无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与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洛川的经营理念,所展示的为人之道、用人之道和经营之道,演绎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以道家的大爱无疆、以儒家的仁德为核心;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以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理念;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的博大胸怀。驰骋商场,叱咤风云,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商道的有机结合。

  1、地到天边山为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2、生意做独市,买卖抱先行。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同本不同利,差别在算计。

  百里不贩樵,千里能贩枣。小店买个便,大店买个全。不怕店门破,就怕店无货。

  货到街头死,人到市中活。

  3、何谓大商者:大商笑看书生。胸存四海之志,怀抱吞宇宙之气;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

  其势籴入惊风雨,粜出泣鬼神;

  3、懂得商道之本,善于审时度势;懂得沟通权变,善于联系各色人物;

  调和各种矛盾,明辨祸福利弊;善于转输货物,商略价格拓在市场。

  4、做生意的目的:取利。取利要先予后取,予是解决矛盾的方法,结论:保持平衡。

  3、陶朱经商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瑕。大商之道何处寻,半部论语治天下。

  4、圣人亦求达,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不畏穷,穷则独善其身。

  5、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

  6、羊群逐草,商人驱利。核心;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以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理念;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的博大胸怀。驰骋商场,叱咤风云,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商道的有机结合。

  7、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大道无名,大商无算…

  8、三千三百西江水,风天气色求商人。

  9、人的一生不出六个对论!此六个对论是: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

  10、胸存纵横四海之志,怀抱吞吐宇宙之气;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其势籴入惊风雨,粜出泣鬼神;正所谓,良贾何负名臣,大商笑看书生。

  11、疆域无边,商机无限,关山重重路万千,仁爱在心,达江通海,帆影从接九天,诚信在胸,走北闯南,君子爱财道不偏,经天纬地,利民为先,展我中华大商风范,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大道无名,大商无算!

  大 商 无 算

  一、大商无算的词义

  大商无算,商为商道,商之价值观及准则取向,无算为捭阖韬略之于智慧的信手拈来之算,即无所谓算计而无所不算。直译为:宏大的商道没有算计而又无所不算。

  通俗的解释是:当生意做的非常大的时候,或经商理念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商业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和个人的修为一样,不会去算计如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因为这时候赢利已经不是第一位的问题,而是在于商业之法,商业责任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所谓问题,也即无所谓算计,当然就无所不算了。就如同不争之人,反而获利最大,不算之人,反倒得的最多。故大商之道在于境界,大商之道在于“无算”。

  “踏莎行,疆域辽阔,商机无限。关山重重路三千,驼铃不辞塞北雪,帆影流连江南烟。粜东籴西,汇北兑南,经世济民两肩担。”

  有人可能会认为李嘉诚称得上大商,其富可敌国。但是,又有谁能够道出李嘉诚靠什么取得了巨额财富?是做出了三星、索尼,还是丰田、微软?香港的房价举世闻名,国内的房价直追香港,民众的幸福指数降低了,李嘉诚富了。想起孟洛川一直认为“投资田产等不动产回报太慢、太低”,我笑了,心里想百年前的孟洛川你真out了。靠投资重组巨富、靠房地产投资巨富的李嘉诚,未给社会带来实质性进步,中饱私囊而已,不符合“利缘义取”的大商原则,这样的人,也远远称不上大商。

  大商之道,造就大商,大商之道,造就有竞争力的真正的大企业。这点,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我可久利。

  何谓“大商之道”?一句话,“商道”即“人道”。人生数载,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事儿,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修行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方式,策略。实际上,一个人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归结为一个人人性的暴露。做事即做人,一切文化也都是做人的文化。故而商人有大商巨亨小商小贩之分,亦又光明磊落的真商人与奸邪狡诈的假商人之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