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跃驱长路、风行获泰辰

 江山携手 2016-10-06

 

马跃驱长路、风行获泰辰

——品读山西楹联文学主要领军人物马长泰
山西临县  张兴贵


我是2010年3月开始从事楹联创作的,进入联坛不久,就不断听联界的人说起马长泰老师的名字,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可惜一直无缘见面。2012年3月,“全国楹联名家河东行采风讲学活动”在运城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盐池采风的那天下午,马老师把我这个联界新兵,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和我交谈,殷殷嘱托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从此,我对马老师的为人与为文,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马老师的崇敬之情也与日俱增。


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长泰老师的为人与为文?我觉得,全国联坛十老赵云峰先生对马老师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这句话就是:马长泰,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山西楹联文学的主要领军人物。


马长泰老师出身贫寒,发奋苦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当过报社记者,做过领导秘书,任过垣曲县县长、运城市建材局局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楹联事业的繁荣发展中。马长泰老师不但在楹联界担任重要职务,还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山西省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运城市石文化学会会长、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书法家、作家协会会员,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具有全面素养一点也不为过。从马老师在创建省市县三级楹联学会中所作出的贡献来看,说他是山西楹联文学的主要领军人物也是名至实归。


众所周知,早在1987年,马老师任垣曲县长时,垣曲县就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县级楹联学会,并亲自担任学会的名誉会长。县长任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这在全国楹联界,实属罕见,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无需多说。1999年运城市楹联学会成立以后,马老师担任常务副会长,为运城市后来成为全国第一个最佳楹联市和全国楹联界的一面旗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早有口碑的。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世纪初,面对曾是中国第一副史载春联的诞生地,影响深远的平水韵的发源地,产生过乔应甲,祁寯藻,傅山等在中国楹联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楹联大家,在新时期,楹联力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山西省还没有省级楹联组织的窘况,马长泰老师受中国楹联学会的委托,胸怀大局,审时度势,不负重托,极力推荐赵望进先生出任主席,自己任法人代表、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于2008年成立了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从此,山西省楹联事业风生水起,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点来说,马老师不仅是山西楹联文学的领军人物,更是山西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奠基人。省协会成立以后,马老师投身于市县两级楹联学会的建立。别的不说,作为一个吕梁人,我真切地体会到,为了促成柳林、交口、文水等县一级楹联学会的成立,马长泰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2013年8月初,交口县楹联学会成立之时,马老师振臂一呼,全省30多名联家云集交口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三晋联军交口军演”的活动,这次活动,令外省联友羡慕不已。就在这次活动中,马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山西联人,要正视山西楹联界存在的国内巅峰联家少、年轻联家少和女联家少三个问题,虚心向兄弟省市的联家学习,扑下身子,潜心研究,多出精品,努力使山西省成为全国真正的楹联大省。我还难以忘怀的是,同样在2013年8月中旬,马老师带领省内5名联家,深入到我们临县青塘村采风,使得清新的联风播撒在古老的临州大地,使得临县人民对国粹艺术的奇葩——对联有了新的认识。我永远不会忘记,马老师从2013年开始,不知多少次督促我为成立临县楹联学会做出努力,为此他曾多次和吕梁市学会李永民会长以及临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谈及这件事,尽管由于诸多原因,临县学会至今未能成立,但是马老师的精神一直在砥砺着我,我将继续努力,为临县学会的早日成立尽一点绵薄之力。我还不会忘记,2014年夏天,马老师在不再担任省协会主要领导的情况下,依然组织山西女联家在忻州召开研讨会,活动期间马老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活动进行情况,使我倍受鼓舞。


此时此刻,我不能不思考马老师成为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奠基人,成为许多市县楹联学会的导师,成为山西楹联文学的主要领军人的原因所在。我觉得,是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使得马老师具有了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职业精神,具有了丰富的阅历、广泛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了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具有了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二十多年的行政领导生涯,使得马老师具有了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统领全局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是十几年楹联学会的领导生涯,使得马老师具有了独自的楹联创作观、独自的楹联组织和楹联队伍发展观、独自的楹联培训观、独自的楹联述评创作观。正因如此,马老师成了山西楹联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墨子说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马老师具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质,恪守清贫,乐于奉献。正是因为马老师具有上善之德,才能统帅诸多素养、能力、观点和襟怀,成为楹联界受人尊敬的一位长者。《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马老师做事,善始善终,正如他写在名片上的自嵌联所说:“路长鞭马;事泰留神。”“长河惟及远;泰岳不言高。”这是我们这些晚辈应当毕其一生,认真学习并传承下去的。


说马老师是山西楹联文学主要领军人物,还在于他对楹联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尽管他的理论没有写成长篇巨著,但是,他对当代楹联的普及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2007年7月,中国楹联学会在讨论制定《联律通则》(修订稿)时,曾有一条规则(第十三条)是:对于实用性的对联,有七、八成合乎本通则要求,便视为成对。但是对于征联的评审仍要以联律通则规定执行。讨论会上,马老师建议将十三条删去,理由是,“实用性对联” 定义含糊,广义的讲,所有对联都可叫实用性对联,如果仅将征联获奖联要求按《联律通则》要求办,获奖联占楹联创作作品总量恐怕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联律通则》成了为万分之一的获奖联制定的,那就失去意义,最易产生混乱,负作用大得很。中楹会领导接受了建议,公布时删去了这一条。这一贡献,也许许多联家并不知道,但是,马老师对规范楹联创作所作出的贡献确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论述,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它的本质,理论指导实践是它的功用。理论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简短的语言。不管长短,能帮助我们做好实际工作的理论就是好理论。马长泰老师2010年春在河东联坛一百单八将高级讲习班上的讲义《作联要好,美特深巧》就是一篇难得的楹联创作理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化空洞为切实,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在这篇讲义中,马老师把一副好的对联的标准总结为四个字:美、特、深、巧。其要点是:
一、关于美,他总结为四点:
1、声律要美;
2、思想要美;
3、意境要美;
4、语言要美;
二,关于特,他总结为:
1、特别切题;
2、特殊构思;
3、特有风格;
4、特博知识;
5、特快速度;
6、特意创新;
三:关于深,他总结为,
1、深重的主题;
2、深大的含量;
3、深刻的哲思;
4、深邃的意境;
四:关于巧,他总结为,
1、无巧不成联;
2、不可因巧废工;
3、不可为巧而俗;
4、不可将楹联引入文字游戏的死胡同。


这篇文章,我是在河东联坛读到的,读了几次,次次有收获。对每一个要点的阐释,马老师都没有流于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活生生的对联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得失,牢记在心。这些要点,看似很随意,仔细想来,都符合《联律通则》的核心理念。我个人认为,讲授联律,不一定要照搬《联律通则》中的原话,哪些术语,会使许多初学者感到枯燥乏味,马老师的讲义好就好在,他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抓中了联律通则的灵魂,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词语。听完这样的培训,受训人或许说不出对联的几大特点,但是他能弄明白,怎么样的对联才是好联。


马老师的楹联理论,不局限于具体的楹联创作,他十分关注楹联组织、楹联队伍以及楹联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很独到且切合实际的观点,比如,他写于2013年4月的一篇文章,《探索当代楹联的持续发展之路》中提出的六个观点就很有针对性,特别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第一个观点学会注重抓主干,就是着眼于各级学会不能忽视领军人物的重要性;第四个观点提升注重抓理论,就是针对当前各级楹联组织不断涌现,楹联队伍空前壮大,楹联作品层出不穷,但是楹联理论却严重滞后,导致许多楹联创作者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方向不明确的现实而提出来的,第五个观点产业注重抓营销,更是根针当前楹联发展缺乏基本的经济基础,许多楹联创作者因得不到起码的汇报而持悲观态度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理应引起注意。


马老师的楹联理论,不仅仅表现于正面的引导和呼吁,还在于他对无视楹联格律的病联的批评和剖析,比如,针对太原玉门河公园入刻的一些不合律联,职业的责任感促使他写了一篇《莫让病联煞风景》的文章,山西晚报刊登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比如,他在2012年3月的《中华联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王家大院病联剖析》,对山西著名景点中大量楹联存在的问题就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在他的不少培训讲义中,都有名有姓地点名某某景区,某某征联中存在的病联就行剖析,这种精神,就是维护传统国粹基本格律的精神体现,也关注是对楹联理论健康发展的一片赤子之情。


马老师的楹联理论,不仅仅存在于他的楹联论文之中,还存在于他许许多多的楹联大赛的点评文章中,这些理论,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无不闪烁着理论的火花,令人一睹而有所领悟,比如,在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海内外征联大赛述评中,他说:楹联是人文景观的眼睛和明珠。寥寥几字,说明了楹联在人文景区的作用,告诫人们给人文景区选用对联来不得半点含糊;比如,在山西省纪念关公诞辰1850年全球华人征联大赛述评一文中,马老师说,抒情,乃是对联创作的一大属性。这是对对联的文学性的理论阐述,随意的一句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再比如,在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山西运城海内外征联述评中,马老师更是多处提出独特的楹联理论,其一是:短联靠灵性,靠张力,长联靠韬略,靠功力,短联看干才,长联看帅才;其二是;对仗是对联的脊髓,平仄是对联的生命;其三是;对联创作的创新是建立在联家对联格、联律、文字等的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论述都不是人云亦云之语,是一个多年从事对联研究的人的心得体会,令人读来倍感亲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联友看了马老师述评的联赛,大都心服口服,不但认可了联赛结果,而且能明白每一副获奖的得失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


说马老师是山西楹联文学的主要领军人物,还在于他一直将楹联当做一种文学体裁对待。


楹联是一种独立、独特的文学体裁,这一点已经无需争论了。但是,许多楹联理论文章,大多是侧重于格律方面。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联律是技术,联意是艺术。他的楹联理论,技术与艺术并重。在他的《作联要好,美特深巧》一文中,他的的许多观点就是倡导楹联的文学性质的。比如,谈到美,他说,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首先要求思想内容健康,都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完美和谐统一。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更不得忽视这重要的一环,我们以联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讴歌古今英雄先进人物,抒发心志,针砭时弊等等,目的都是要颂扬光明与进步,激励人民前进向上。思想美但切忌概念化、口号化、庸俗化、牵强附会、不合时宜等等。这是强调中国文学一脉相传的“以文载道”的理念;比如,谈到意境,他说:意境是联作丰富深厚的内涵,思想、志向、趣味、以及所描写的景物、人物、事件而营造的美好境界。楹联是诗中之诗,固此,楹联一定要有诗意,如果从诗中之诗都找不到诗意,那么,这诗意之美再到何处去找。诗言志、言情,联亦然。一副佳联,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思想、胸怀、情操、爱憎、志向,表达愈充分感人愈深。因而,联作应以立意、境界、格调为上,给人以美的想象,美的享受,美的向往。这是强调的楹联文学性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特征的。谈到楹联风格时,他说:具有独特风格是联家成熟的表现。楹联人生大体是五步走:第一步熟悉联律,能写出合格对联;第二步能写出一些自己满意的好联;第三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四步,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可以写出许多佳作;第五步真正的楹联家已经不只是楹联家,而是诸多才干,诸多成就,联人合一,联墨双馨,成就斐然的大家。这是强调的楹联文学的“这一个”美学观点; 在关于楹联的语言、主题、构思,创新等方面,马老师的观点无不渗透着传统的中国文学理念,因此,读他的楹联理论文章,可以了解许多的文学创作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说,只有多谈楹联的艺术性,才能使楹联的技术性得到合理、有效的体现,如果只注重联律这个技术活,那么,楹联的美学性质就很难得到落实。


马老师楹联的文学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楹联理论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楹联作品中的。比如:他给岳阳楼写的联
两字重千斤,可担当,堪称大任;
一楼辉四海,因耸立,始见强邦。


古今以来,给岳阳楼写的联难以计数且不乏大家的名篇,给这里写联,难度可想而知,马老师的这副联,依然围绕别人围绕的“忧乐”两字入笔,但是没有落入窠臼,独辟蹊径,关键是下联有所发挥,升华以“强邦”结尾,思想高度自然就上去了,而这副联也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再比如他1984年出任垣曲县长,给县政府大楼题的联:
高高县府大楼,不是丰碑,丰碑要在民心竖;
届届舜乡公仆,并非承诺,承诺当由政绩言。


这副联,语言通俗自然,富有时代气息,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究其原因,并不在于这联的语言多么优美,而在于思想魅力,它让人读出了新一代人民公仆的崇高境界。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官署联,我以为,马老师的这副联,堪称当代官署对联的代表作品,类似的对联,如果能在各地的党政部门的大楼或大门上悬挂起来,不能不说是楹联现代特征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文学一向注重创新,楹联也强调创新,但是真正能体现创新的楹联作品实在不敢说见得很多,原因在于许多人不敢突破前人们的窠臼。马老师没有把创新当做口号去喊,而是在具体的创作中,去践行创新的理念,比如:


2009年,被誉为“绛州怪客”王学程去世后,马老师题了一副挽联:
那个名你不在乎,联学高才,戏称怪客:
这条路谁都要走,天庭广域,喜迈新程。


关于这副联,马老师自己是这样评价的:“挽逝者,是为活者服务,写挽联要寄托哀思,但不可陷入。悲哀而不能自拔,特别是挽高寿者,悲联喜写会更好些。”这副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马老师突破了“挽联必须悲”的观念,因而给人以读之则眼前一亮的感觉。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文学创作思想,马老师深谙此味,因此,他的许多对联无不体现着抒发感情,寄托志向的灵魂。比如,早在1958年,马老师还在上中学时,看到他的邻居过春节是炫耀富裕而写的一副春联,有感而发,给自己题了一副春联。邻居家的春联是:粟赛条山土,油如涑水河。他写的春联是:
墙矮用书垒;
院空容马奔。


这副联,说白了就是表达了马老师少年时期就“人穷志不穷”的思想境界,如果用艺术的观点去审视,无疑,这副联体现了诗言志的文学理念。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孟子的两个文学主张,马老师的楹联作品,特别是人物联,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这两个主张,他写的许多人物嵌名联,不是为嵌而嵌,都是针对被嵌名的那个人的特点去写的,有鼓励,更有告诫,比如,马老师给我题写的嵌名联是这样的:
兴于刻苦成于韧;
贵在精优重在深。


作为马老师的弟子,作为受联人,我深深知道,马老师在上联中是鼓励我写联要刻苦不止,做到坚韧不拔,下联是告诫我,楹联作品要雕刻细节,注重深意。这样的联,一读就会铭记在心,永远不忘。


无需多举例了,阅读马老师的楹联理论和楹联作品,我深深知道,老师一直是把楹联当做文学去看待的,在他眼里,楹联不可以抛弃格律,楹联更应该是寄托情感,传承思想,营造意境,体现创新的一种美学,理应怀着崇敬的心情,审视它,并义无反顾地去践行,对联楹来说,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


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我觉得并不能满足记住马老师的几副对联,而是要学习马老师的为人精神、作联态度,在美、特、深、巧四字上下功夫,为楹联艺术、为楹联事业的繁荣和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于楹联大局和未来,一个楹联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才是我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