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言,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商学院(LSE)。 公众号ID:wenyanhello。著有《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 今天中午开始,满屏都是互联网医疗“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的消息。 今年6月,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计划分拆打包上市。 正因为如此,所有听说消息的人,最后都只剩一声叹息。
▼▼ 2013年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噼里啪啦地敲击电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我的前同事、也是全家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朋友,因为连续工作了72小时,突发心脏病,在客户的单位上过世。 事发时他的父母远在县城老家,妻子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在北京的家里痛不欲生。我哥和另一位朋友,连夜飞去贵州护送他的遗体回京。 追悼会上,同事们去了一百多人,灵堂外排起两条黑压压的队伍。还有一位已经离职、专门从加拿大飞回来的销售老大,坐在门口,和每一个认识不认识的同事握手,说:健康就好,健康就好,... ▼▼ 还有一次,我去上海找朋友玩,她当时在一家Top的美资所做高级律师。我俩约好了去吃烧烤,一顿饭里,她一直在黑莓上手指乱飞地应付着老板的邮件轰炸。最后一盘肉上来的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对我说:“Sorry,dear,老板催命,我得回趟办公室。” 于是我陪她从餐厅往办公室赶。路上,她给我讲了这位“传奇”老板——“最年轻的合伙人”,工作里的拼命三郎,儒雅而严苛的台湾人,一个人在上海,太太和女儿都留在台湾。他不谈私事,没有社交,从不休息,恨不得住在办公室里... 后来我们踏进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她老板很客气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开始布置工作。惊鸿一瞥间,我看到一个很有气质的中年人,眉头间锁着一个川字,晚上十一点的办公室里,领带依旧打的一丝不苟。 后来朋友辞职转去in house做法务。有天,她和另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吃饭。吃着吃着,短信进来了,拿起一看是讣告——台湾老板过劳死了! 震惊之余,她想起坐对面的合伙人和前老板也很熟,于是给他看那则讯息。 合伙人扫了一眼后,掏出自己的手机,边翻边淡淡地说:“哦,那我可以把这个人从通讯录里删了。” ▼▼ 在我并不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已经见识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但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总还是不胜唏嘘。 在我们听过亲历的无数关于晋升和发展沙龙和培训里,从未有人提到过身体健康多么重要。 谁会提到身体呢?每一个人,想学的都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像齿轮一样,转得更快一些。 而我总是禁不住想,当热血沸腾的拼命三郎,只剩下一个号码薄里可轻松删去的字符,他的生命中留下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在职场里,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不可或缺”的人。即便他职务再高,能力再强,某某大区的业务是他做到几个Million的,某某投资人是因为看好他才投资的。 但对于任何一台公司机器,失去了单个人,一定是可以继续运转的,无论此人曾经多么重要。无非运转得慢一些,噪音大些。 而失去一个人,对于任何家庭都是灭顶之灾。 ——所以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开始感到隐隐不适时,立刻去医院; ——不要为了升职和机会,随便打掉肚子里的孩子; ——当你觉得颈椎腰椎微微作痛、手微抖的时候,拿出跑鞋,抽出时间重新开始运动,哪怕二十三十分钟。 即便到了最后事业未能许以你辉煌,那一定是因为其它的原因,而不会是因为你抽出时间用于维系自己的健康。 在《第2份工作》里,我曾经借男配角之口,对女主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写于2011年,但它永远不会过时。 你转的时候,身边世界也在转。而一切的前提是,那个维系运转的支点——你的健康还在。 温言 ID:wenyanhell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