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对联技法探微之三——切点法

 江山携手 2016-10-07

文贵切题,对联注重切人、切事、切时、切景。切题得法,对联自成佳制。切者,契合之意也,切题,即是语言与主题思想互不相悖。所谓“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实乃文与题不切也。

切点,原为数学术语,指的是:两条光滑曲线(或:一条直线与一条光滑曲线)交于一点,该点即是切点。举凡为文者,都讲究切入点,即为了有效地表达主题思想,从最恰当的一个点入笔。切入点巧,则文能逮意,切入点不巧,则文不逮意。《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说过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说的这句话,尽管是针对解牛的,但是为文者亦应当从中得到借鉴,“间”者,即是文章的切入点,刀刃者,即为文者的笔,切入点找准,下笔才能游刃有余。

那么,如何找这个“间”呢?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我们在这段话中应该明白的道理是: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我们的对联要题写的对象,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景还是一件事,都有它的独特点,并且,从不同的角度看他,他的独特点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清代对联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切点法,我们先看看几副清人写的岳阳楼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 堪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此后,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到了清代,难以计数的文人骚客为这座天下名楼题写了对联,且看以下几副:
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昔人心。——胡林翼
 
西吞吴楚千江水;
东抱潇湘万里山。——张文敏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陈大纲
 
国中大泽推云梦;
天下名楼是岳阳。——徐小彀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周元鼎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何子贞

现在我们看看以上几副对联是如何运用切点法的:胡林翼的对联,紧紧抓住了两位大文豪文章中的核心词语立意,上联撷取了杜甫《登岳阳楼》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乾坤”两字,下联撷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将前人的诗眼和文眼作为他的联眼,并大胆地说乾坤是今日之眼,忧乐是古人之心,自然摄人心魄;张文敏的联切入点放在岳阳楼的东西两个方向,西面是吴国和楚国的江水,东面是潇水、湘水两岸的山岳,视野开阔,气势恢宏,一吞一抱,笔力沉雄,可谓入点绝佳;陈大纲的联,上联瞄准环境,下联撷取精神并融入人的感知器官,收到了以景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徐小彀的联,聚焦于”泽与楼“,并把他们置于”国中和天下宏大的背景之下,以议论的方式评价岳阳楼,立论毫无夸张之嫌,可谓心裁别出,自成一家;周元鼎的联与胡林翼的联,同样取材于杜甫之诗和范仲淹之文,但是表达方式与胡不同,胡的联是在描述,周的联重在议论,因而给人留下的韵味也不同,胡的联给人的是气势和感动,周的联给人的是冷静与思索,只能说切点不同,实在难分仲伯;何子贞的对联,或许要比上述几联传颂更为广,原因在于作者的切点更加全面,上联列举到岳阳楼吟诗作赋的历代名人,展示的是岳阳楼的人文内涵,下联列举岳阳楼的四面环境,描绘的是岳阳楼的地理风物,语言夹叙夹议,句式长短交错,可谓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思想深厚,堪称难得的经典作品。

凡是写过对联的人都知道,写同一个题材,很难出新,稍不注意,就会步人后尘,落个人云亦云之嫌弃,我们阅读上述几副对联,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哪?就在于切入点不同。 这几副对联的作者,深知写岳阳楼要写出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深入了解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具体写作中避开别人的切点,找到自己的入点,总之,以切点取胜。愚以为,这是我们阅读所有清代联家写岳阳楼的对联后,最应该学习的创作态度与方法。

清代对联切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以景物为切入点,加以联想,形成意境和意趣

一些建筑物和名胜古迹,周围总有区别于他处的景物,紧紧抓住这些景物,并以此为原点,借助联想的羽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能形成独特,如:李渔《戏题金陵闸旧居》联: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护,人某虑方朔之三。

作者在这副联之前有说明:“门前两柳,门内二桃。桃熟时,人多窃取,故书此以谑文人。这副联写的之所以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就在于抓住切点——柳和桃,联想到陶潜的五柳居士之名和《汉武故事》;”短人指东方朔语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为子,此儿已三过偷之矣!”既描述了旧居的环境幽雅,又表达了主人的情趣高雅和气节高上,亦庄亦谐,读来令人回味。

再比如,周彝尊《题嘉兴山晓阁》联:
不设藩篱,恐风月被他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这副联可算是借物抒怀,寄托精神,表达豪放不羁之性情的罕见之作,我们在学习作者这种洒脱境界的同时,不得不思考这副对联出彩的原因所在——切点巧,联想自然。这副联的切点是“户牖”,通过户牖,作者联想到藩篱(并不是此地所见之物),然后分析不设藩篱和大开户牖的原因,看似写阁,实则在表达自己不愿意被人拘束,追求自然,热爱江山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精神。

二、以名言警句为切入点,生发成联

许多名联警句传颂久远,深入人心,在适当的时候,这些语言可以成为联家做联的切入点和诱发点,赋予新的含义,从而使对联作品耐人寻味,如,孙髯翁《自挽》联:
这回来的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这副联上联以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为切点,下联以白居易的诗债(顾我酒狂人,负君诗债多)和杜甫酒债(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借助佛教轮回说法,表达了作者虽贫苦潦倒,但始终不改高洁品性的“万树梅花一布衣”的生平情趣。

又如,于敏中《菜圃》联:
今日正宜知此味;
当年曾自咬其根。

上联的“知此味”,源于黄庭坚题画菜云,“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下联的“咬其根”出自宋代吕本中《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知道这副联关键词语的来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副联,是在借物寄怀,表达自己不忘甘苦,愿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正因如此,作者才能成为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三、以时间和时代背景为切点,表达主旨

许多对联都是为特点时间的特定人而写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时间和时代背景为切点也能形成巧构,比如,康熙皇帝挽郑成功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是康熙皇帝在郑成功去世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许多明朝将领,陆续投奔清朝政府,只有郑成功在鼓浪屿和金门岛屯兵扎寨,期待反清复明,坚守自己反抗侵略,不愧孤忠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对郑成功胸怀大略的高尚情操的人格敬仰,也表达了康熙皇帝本人的博大的政治家气魄。

再比如,李渔《寿朱建三》联:
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
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朱建三的生日是七夕,作者借这个日子的特殊性,大作文章,全联营造了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溯其本源,就在于切点巧妙,其余语言水到渠成。

四、以名称为切点,感悟抒怀,抚昔追今

举凡文人雅士到了一个景点,总要抚昔追今,抒发情感,而许多景点的名称正好作为做联的切入点,例如:龚易图题济南历下亭联:
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
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入昨,试问济南过客,有谁继名士风流?

作者写这副联,主要是追忆杜甫、李邕当年在历下亭相会之事,表达他对两位前贤的仰慕之情,而这写正好与历下、济南两个名称有关,于是就把此作为切点,更加切景、切事、切人,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对联,根据表达的需要,切点并不一定要放在联语的开头,这也是名家灵活写作的具体表现。

再比如:刘咸荣题峨眉山九老洞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这副联以名称切入表现的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洞的得名源于传说中有九个神仙在洞中住过,这本身就很具有传奇色彩,加之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一问揪住人心,接下来的所有语言,当然与所题景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谁也不觉得这副联是为嵌名而嵌名了。

用不着多举例子,从上述对联中,我们完全可以说,清代楹联家,在写对联中,是特别注意“如何切入”这个问题的,我们阅读请代对联,无需模仿名家的某一种切点法,而是要学习他们不拘一格切入的创作态度,如此才能算上学有所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