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火电企业而言,9月28日公布的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并不是个好消息。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本期报收于561元/吨,较上一个报告期上涨7元/吨,较年初上涨190元/吨,涨幅高达51.21%。 这是煤价连续第十四周上涨,虽有利于改善煤炭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却意味着给下游的火电企业进一步施压。 同样在9月28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披露了两项央企产权转让项目。转让标的分别是华能左权煤电有限责任公司20%股权、阳泉煤业集团华能煤电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9%股权,转让价合计71348.56万元。两项标的的持有主体同为华能国际(600011.SH)——国内最大的上市发电企业之一。 一边是适逢冬储期煤炭需求缺口大导致煤价持续上涨,煤炭企业演绎黑色行情。另一边则是产能过剩量价齐跌,火电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对比之下,不难看出火电企业日子并不好过。因此,即使是国内发电龙头之一的华能国际,谋求转让煤电资产便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华能国际当前所处的环境可谓是内外交困。 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公布的今年8月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前8个月,全国电力行业耗煤量为12.2亿吨。结合此前发布的前7个月电力行业10.4亿吨的耗煤量,可测算出8月份全国电力行业耗煤量约为1.8亿吨。而国家发改委9月中旬公布的8月份全国综合电煤价格指数显示,当月全国综合电煤价格指数为369.74元/吨,较7月份上涨29.02元/吨。这就表示,单单在8月份火电企业购煤的成本就增加52.24亿元。 此外,另一项数据也彰显火电企业遭遇的困境。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前8个月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2507小时,同比减少173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727小时,减少228小时。 面对如此行业环境,华能国际受到的冲击显而易见。今年上半年,华能国际完成发电量1460.80亿千瓦时,为公司年度计划的46.37%,较2015年下降8.60%。受此影响,公司1月-6月实现营业收入529.24亿元,同比下滑18.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92亿元,同比下滑30.54%。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