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水木年华138 2016-10-08

口唇暴露身体的健康状况

口唇通过经脉与人体诸多脏器连属,尤其是与脾的联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中说:“口唇者,脾之官也。”

意思就是口为脾的外窍。若脏腑功能正常。津气旺盛上承,则唇口红润光泽,开阖如常。反之,内脏病变亦必然反映于唇口并影响其功能。

所以,通过观察口唇的形态、色泽,可以及时掌握身体健康状况。

口角流涎,是指口角自流清涎。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叫“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叫“口吐涎”。

小儿口中流涎,则又名“滞颐”,如《诸病源候论》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脾虚不敛型

口中流涎淋漓,纳呆食少,神怯面白,或腹胀时满,或便溏泄泻,舌淡苔薄,脉弱。

发病原因:

因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致脾气虚寒,气虚不能摄精所致

脾胃热蒸型

口中流涎,口舌疼痛或糜烂溃疡,口干且苦,便秘尿赤,心烦食减,舌尖红赤或起芒刺,舌苔黄或黄腻,脉象滑且跳动迅速。

发病原因:

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致使脾伏火上蒸或心胃火盛,上迫廉泉,津液外溢所致。

面部临床表现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1 眼歪斜不能闭合2 口中流涎3 口舌疼痛或糜烂4 神情抑郁胆怯面白

口角流涎,该如何诊断?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温情小贴士

预防口角流涎要做到:睡觉之前最好不要吃东西,建议晚上刷完牙之后再用漱口水漱口1~2分钟,一定要保证嘴里没有甜、咸等味道。

自我按摩 按摩地仓穴,关闭流口水的开关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地仓穴有祛风、通络、活血的功效。按摩此穴,可以治疗流口水,对口歪、牙痛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正坐或仰卧,轻闭口,举两手,用食指指尖垂直下压唇角外侧两旁即是该穴。

用食指指尖垂直下压口角两旁穴位,稍用力按揉,每次1~3分钟。

牙痛:配合谷穴。

口歪:配地仓穴、颊车穴。

三叉神经痛:配鱼腰穴、四白穴。

姜糖神曲茶

做法:将生姜、神曲、红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可,每日分2~3次饮用。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生姜15克

口角流涎多是脾功能出了些问题,可以吃一些具有健脾功能的中药和食物,如莲子、玉米、红枣、山药、蜂蜜等。

二、

嘴唇燥裂,是指口唇出现裂隙或裂沟,古称“唇裂肿”“唇燥裂”。中医认为,这是由脾胃热盛或阴虚火旺引起的,现代医学则认为是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的现象。

脾胃热盛型

口唇红肿有裂沟,伴有大渴引饮,多食易饥,口臭,大便秘结,脉洪大或滑且跳动迅速、沉实,舌质红,苔黄厚。

发病原因:

多是因为热邪入里或多食辛辣厚味所致。唇为脾之外候,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脾胃热盛,唇失滋养,故生唇裂。

阴虚火旺型

唇赤干裂,颧红,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发病原因:

多是由于急性热病耗伤阴液,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火旺,火炎灼口,出现唇裂。

面部临床表现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1 舌质红2 食量大但易饿3 口唇干燥有裂沟

嘴唇燥裂,该如何诊断?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温情小贴士

辛辣食物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失调,内生燥热湿邪,继而诱发牙龈肿痛、口角糜烂、嘴唇燥裂等,所以应少食辛辣食物。

自我按摩 按摩下廉穴,让嘴唇恢复水嫩滋润

中医养生:口角流涎、嘴唇燥裂的发病原因?又该如何诊断?

下廉穴具有调理肠胃、通经活络的功效。经常按摩此穴,不仅对嘴唇干燥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还可治疗头痛、眩晕、目痛等病症。

侧腕屈肘,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位于肘弯处,小指所在位置即是。

食指与中指并拢,以指腹垂直按压穴位,每次左右臂各1~3分钟。

腹胀、腹痛:配足三里穴。

沙参麦冬茶

原料:沙参8克、麦冬6克、桑叶6克。

做法:将三种中草药一起放入保温杯中,用适量沸水冲泡,加盖闷泡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有润肺清燥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和预防嘴唇燥裂

多吃蔬菜,如黄豆芽、油菜、蜂蜜等,还可涂些油脂滋润。

唇部干燥或已有起皮的人,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桂圆、花椒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