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流涎的艾灸解决方法

 阿生记图书馆 2017-12-14
口流涎是指口角自流清涎。口流涎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小儿惊风,面瘫等病。

舌为心苗,舌藏于口,唾、涎出于舌下。因此,心神的疾患亦可反映于唾涎,如心脾两亏,神不归舍的疾患。常有涎多唾漏征兆。此外,肝藏魂,主疏泄,肝郁疏泄失职,唾涎会变少。而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涎,流涎还常是一些遗传性精神病的征兆,流涎而伴有弄舌者,常为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预兆。

《灵枢·口问》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歧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此外,早孕胞脉盛,血壅冲逆,津液随冲气上升,故呕恶频作,涎溢满口,尤其晨起多涎为早孕先兆。
常见病因及症状

(l)风中于络:口角流涎,面部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恶风寒,迎风流泪,舌苔白,脉浮弦。

(2)风痰上涌:口中流涎,半身麻木不遂,口眼歪斜,伸舌偏,言语不清,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壅盛,舌苔厚腻,脉弦滑。

(3)脾虚不足:口角流涎不知,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

(4)脾胃热蒸:口中流涎,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食少纳呆,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情分析与鉴别

(l)风中于络口流涎与风痰上涌口流涎:二证均因风邪所致,均见口眼歪斜。但风中于络之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外感风邪,风邪乘虚侵袭阳明之脉,经筋不利,口眼不能闭合,津液溢于外所致,属风中经络的轻症,为感受外风;后者多见于中风,多因为体内风盛,内风挟痰浊上扰。前者口角流涎症状较轻一般仅见口眼歪斜,并无肢体症状;而后者病情较重,症见口眼歪斜,伸舌偏,言语不清,或见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喉中痰涎塑盛,舌苔厚腻等痰浊壅盛之象。

(2)脾胃热蒸口流涎与脾虚不足口流涎:二者病位均在脾,但病因病机各不相同。脾胃热蒸口流涎多因素有蕴热或过食肥甘,导致脾胃之火上蒸,迫津外溢,故见流涎。而脾虚不足口流涎是由于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导致脾气虚弱,不能布散津液,又气虚固摄无力,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溢而见口角流涎。前者常伴有舌痛或口中糜烂溃疡,口干,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失眠,舌尖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实热之象。后者常伴有食少纳呆,面色苍白,神怯,或腹胀满闷,或便溏,舌淡苔薄,脉弱等脾虚之象。常见于小儿。
艾灸取穴

灸疗偏方

小儿流涎症:偏方1: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进行艾条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4~6壮(施灸前术者应在自身实按灸之,测温确定垫布的层数,以免烫伤),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偏方2: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廉泉穴、颊车穴,进行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施灸5~7壮,艾炷如黄豆大小,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偏方3: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廉泉穴、颊车穴,艾炷无瘢痕灸,每穴每次灸7~10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体会

肝藏血主筋,其脉络于舌本,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舌短失灵,伴随流涎。脾开窍于口,经脉连舌根,散舌下,脾的运化功能与舌密切相关。肾藏精主水,其液为睡,阳虚失其温化之职,则上泛而唾。故舌实际是脏腑的一个缩影,为调整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艾灸能调节心、肝、脾、肾四经功能,疏通经络,改善大脑循环,使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流涎、口水多和脾、肝、肾有关、脾虚不足口流涎,脾开窍于口,经脉连舌根,脾的运化功能与舌密切相关。由于脾胃虚弱,不能布散津液,又气虚固摄无力,不能固摄津液,津液外溢而见口角流涎。肝虚也会造成,肝虚疏泄无制又致流涎,肝藏血主筋,其脉络于舌本,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舌短失灵,伴随流涎。肾虚也会造成,肾藏精主水,其液为睡,阳虚失其温化之职,则上泛而唾、

除饮食调理外,我多会做艾灸,艾灸也是一个很好方式,我是取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廉泉穴、颊车穴、承浆穴,进行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施灸5~7壮,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在夏季,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说“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
喜乐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喜乐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①病因脾气虚衰,不能收摄津液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口角流涎,为太阴脏气之脱。《医钞类编》治舌纵涎下多唾,或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斜,手足痿软,用神龟滋阴丸。
神龟滋阴丸主治:足痿。膏粱之人,濕熱傷腎,腳膝痿弱。

《张氏医通》治气虚挟痰,卒然晕倒,口眼斜,口角流涎者,用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姜汁、竹沥。
②病在中焦。胃热则流热涎。症见涎唾从口角流出,绵绵不已。治法若因胃家有热得,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散加减。
③因虫积者,宜杀虫消疳,可选用乌梅丸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