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关于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关系的思考

 老友茶馆 2016-10-08
关于关于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关系的思考
2016年05月21日 23:28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网络 分享

作者简介:韩刘洋,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和学新,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以及校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实践中人们对这四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并不十分清晰。细究而言,学校理念是学校精神的来源和基础,学校精神是学校理念的具体化;学校精神是校风形成的前提,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校风与校训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校训是最具体化的学校理念,体现了学校理念的核心和精华。
关 键 词:学校特色 学校理念 学校精神 校风 校训
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探索的活动。不少中小学纷纷提出自己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并用一定的词语表达出来。但仔细揣摩这些表达和相关解释,不难发现人们对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的认识存在着含混和错位,这也引起了师生等相关人员的质疑。作为表达学校特色的重要概念,如果在基本认识和理解上不清晰,就会影响到学校特色的归纳与表述,进而影响学校做到名实相符。因此,认识和把握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清楚理解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够理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完整表述学校的特色,从而展现出学校特色,创建出一所具有特色的好学校。
一、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概念辨析
(一)何为“学校理念”
学校理念即人们对于学校的本质、规律、价值追求等所形成的哲学思考和对学校具体的办学、管理、教育教学等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的集合。因而学校理念要回答学校是什么、学校能做什么、学校应该是什么、学校是为了什么、学校怎样做等一系列问题。
学校理念不同于办学理念,学校理念不仅包含了对学校的办学、管理等的认知,更是对学校本质等的认识。学校理念是对学校整体的把握,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它更倾向于对学校本质等客观认知的把握,具有客观性。而从当前学校特色建设中对学校理念的认识和把握来看,人们所指的学校理念实质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人们对各自学校理念的表达实质上是对各自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述。
(二)何为“学校精神”
对于学校精神,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指出,学校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办学宗旨、办学成就、校园面貌、师生群体诸因素体现出来的一种学校理念”[1]。也有学者认为,学校精神是“赋予学校以价值、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学校意识、学校行为风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种文化形态”[2]。还有学者表示,学校精神“包括一定的价值观念、坚定的目标追求、强烈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独特的文化韵味”[3]。这些认识中,共同之处在于:①学校精神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②学校精神是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情感所体现出的共同的行为、价值追求等;③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将学校精神完全归属于学校理念范畴。有的观点认为学校精神是一种学校理念,学校理念包含学校精神,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种看法承认了学校精神是基于学校理念而来,但忽视了学校精神中不同于学校理念的成分;有的观点认为学校精神是一种文化,这种看法并未完全将学校精神归属于学校理念,主张两者有一定的交集,学校精神是由学校理念发展而来,必然继承了学校理念的重要内容,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又不同于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固然是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情感所体现出的共同的行为、价值追求等,然而这些行为和价值追求需要经过升华和总结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即学校精神是指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将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情感所体现出的共同的行为、价值追求等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认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如江苏省昆山中学的学校精神是“日知日行日成正道,求实求是求成真人”。“日知”寓意师生知识的获得和提升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日行”要求师生要每日践行其所学;“日成”要求师生通过反思,常有所得、有所成;“正道”则是“日知日行日成”的对象和方向。前三者的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锲而不舍、渴望成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求实”强调师生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是”强调的是师生要科学地探究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奥秘。这一学校精神是对追求卓越、追求真理、精进才学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体现的是学校师生对“行正道”、“做真人”的永恒追求。[4]由此可见,学校精神体现的是全体学校成员的共同追求,它是经过实践考验而传递出来的一种带有价值倾向的思维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而相较于学校精神,学校办学理念更具有客观性,它是对学校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和认知。
(三)何为“校风”、“校训”
学者们对校风的研究,实质区别并不大。如“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所表现出的集体性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它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上”[5];“校风是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是一所学校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6]。对于校风,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风气,是全体师生所形成的稳定的精神风貌;第二,校风是学校的作风、教风、学风的总和。校风是一所学校通过全体师生共有的特定心理倾向和行动方式所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它包括学校的作风、教风和学风。这就好比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方式能够看出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解到这个人的整体行事作风。如清华附中的校风是“行胜于言”,旨在形成清华人务实、不说空话、脚踏实地干事的性格,这是清华人身上普遍具有的符号。通过这种符号,能清晰地了解到清华附中的整体面貌。[7]
校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学校成员的活动和行为只要存在,校风就会存在,但是它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校风是对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概括,受学校成员实践行为影响较大。学校成员的整体行为不同,所产生的校风也就不同。校风与学校精神的不同在于,两者虽都是通过学校的全体成员体现出来的,但学校精神是一种价值倾向,而校风则是学校所展现的较为客观的“形象”。校风的承载主体是全校师生,校风是从学校整体的视角提炼总结出来的。
人们对校训的认识比较一致。校训是学校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清华附中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此来要求每位师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到道德为先。校训是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产生的,承担着规训的作用,具有应然性。作为规范师生行为的准则,校训针对的是全体师生,具体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如清华附中的校训不仅要求师生形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修养或一种境界,更要求将校训弘扬到社会中去,以个体去影响更多的人群。
二、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之间的联系
(一)学校理念是学校精神的来源和基础,学校精神是学校理念的具体化
根据学校理念概念可知,学校理念涉及对学校本质、发展规律等根本性的认知,是从宏观上把握学校的整体发展,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学校理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学校精神的来源和形成的基础。
学校理念是一所学校能够发展的根本,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靠硬件设施和充足的师资就可以的,学校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各色人才之地,必须具备科学的学校理念。有了学校理念,学校教育才能成为活的教育,才能衍生出相应的学校文化;学校理念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认知,师生把这种认知通过自己的行动、价值追求表现出来,对这些能够表现出来的行动、价值追求总结升华,这个过程就是学校精神的形成过程。因而,学校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岁月的变迁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通过将学校理念具体化而来的。学校精神一旦产生会对学校理念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因为学校精神会渗透进师生的认知结构中,强化师生对学校理念的理解,产生对学校理念的反思并将其付诸实践行动中,为学校理念的补充发展提供依据。
(二)学校精神是校风形成的前提,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
学校精神承接了学校理念的精髓,是学校理念具体化的产物,是全体师生能够通过行动认识到的。学校理念给学校发展提出的是总方向,是无法为校风、校训等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的;但学校精神却可以,它不仅吸收了学校理念的精华,还对其进行了具体化,因而可以通过行动将具体可行的目标展现出来,这种具体的行动又是可以被模仿和进行规范的。学校精神提供的目标是学校发展需要达成的,而校风则是在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逐步成型的,是实然的存在。校风是全体师生的心理倾向和行动所展现出的整体风貌,体现着师生的精神追求,学校精神为师生的这种追求提供了可行的目标和动力。从此意义上来看,学校精神是校风形成的前提条件,有了目标,才会有通过实际行动所形成的精神风貌。
校风是检验学校精神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学校精神虽说是学校理念的具体化,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的学校精神要借助于更加实然和具体的校风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呈现。学校精神是否在师生间被认可、接纳,是能够直接反映在学校所形成的校风上的。一旦学校精神不能够落实到师生的实践中,那么所形成的校风就会是与理想相悖的另一种景象,所以说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
(三)校风与校训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
校风与校训之间是一种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校风与校训不是一码事,前者为自然之风,后者为应然之风。”[8]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整体风貌,倾向于对整体的一种把握,是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实然之风。而校训则是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尚未达到的状态,体现着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要求和期待,属于应然之风。固然校训是对师生应然状态的要求,但这种要求是要依据于师生的现实状况所提出的,没有了对师生当下状况的了解,那么制定的校训就如没有根基的大厦,只能是空谈。以清华附中为例,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目的旨在让师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修养或者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要用这一校训来鼓励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指出学生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此相应的校风为“行胜于言”。正是由于清华附中人脚踏实地、先做人再做学问的行事风格,才会有“行胜于言”。若一个人经常说空话、大话,缺乏实践和行动,就很难有坚持的精神,更不用谈自强不息了。
校风与校训,一个是对师生状况的真实写照,一个是对师生理想状态的描述。校风是制定校训的依据和来源。而校训一旦制定就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久而久之会对师生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一定的风气。这就是校风、校训之间实然和应然的关系,实然是形成应然的基础,应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也会变成实然的存在。
(四)校训是最具体化的学校理念,体现了学校理念的核心和精华
学校理念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复杂,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得它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来源,成为校训制定的思想基础。而校训是学校根据学校理念中对人发展的要求,为了规范师生行为而制定的,要求所有师生都必须遵守的准则。每所学校几乎都有校训,也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或刻于石碑上立于学校中心,或刻于牌匾之上悬挂在显眼的地方。用来概括校训内涵的语言是极其精练的。校训作为训导、激励之言,是在学校理念的基础上概括而形成的,一定要体现出学校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一句校训就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理念提供了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发展的大方向,校训则是在师生朝着应然状态发展过程中对其做出的时时刻刻的规训。它对师生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会产生训导的作用,因而相对于学校理念来说,校训无疑更为具体可行。校训在学校理念的基础上产生,体现着学校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具体化的学校理念。也正是校训的具体化使得学校理念中抽象的概括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为人所理解,能够使得人们通过校训更加深刻感知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更能够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风貌为社会所认同。
参考文献:
[1]徐玉成,鲁世瑶,唐树蜂.学校精神的作用及建设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1998(7).
[2]刘玫.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3.
[3]陈进兴.培育学校精神,提升办学品位[J].人民教育,2004(11).
[4]昆山中学.昆中精神阐释[EB/OL].http://www.jsskszx.com/wygkcn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2833.
[5]杨志行.校风简论[J].天津教育,1982(1).
[6]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107.
[7]陈志文,王殿军.清华附中校风:德先于智 行胜于言[EB/OL].http://www.edu.cn/gdjj_10829/20101015/t20101015_529724.shtml.
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关系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