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诵签到】——第四十五天

 水墨清欢555 2016-10-09

224.笠庵四种曲:指清初李玉早期的四部作品《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一捧雪》写严世蕃为夺取一只玉杯对莫怀古进行陷害的故事。《人兽关》批判了忘恩负义者,也宣传了因果报应。《永团圆》描写了蔡文英、江兰芳的爱情故事,讽刺了豪门的嫌贫爱富,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占花魁》则反映了以爱情为基础的新型婚姻。这四种传奇表现的是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着重嘲讽鞭挞的是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道德高尚者倒是出自微贱中人,这种情形近乎“三言”小说的世界,而道德意识又更重了些。也正是由于李玉是带着道德感情去写他心爱的和憎恶的人事。表现力求尽致,强化了戏剧冲突,剧作富有感染力。

225.笠翁十种曲: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集。因李渔号笠翁,集中包括十个剧本而得名。这十个剧本是:《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慎鸾交》、《巧团圆》、《奈何天》、《风筝误》、《玉搔头》、《意中缘》、《风求凰》。这十种传奇几乎全是演婚恋故事,这并不说明他特关注婚恋问题,而是反映着他的戏剧观念“十部传奇九相思”,戏曲主要是演男女情事的。这十种传奇自然也反映出晚明以来尚情的思想,赞成爱情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儿女婚事,特别欣赏对情的执著。

226.藏园九种曲:清代蒋士铨的杂剧、传奇剧本集。因蒋士铨号藏园,集中包括九个剧本而得名.又名“红雪楼九种曲”。这九个剧本是:杂剧《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和传奇《空谷香》、《桂林霜》、《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冬青树》。蒋氏“藏园九种曲”的一个最大特色,是全部以典型的“忠孝节义”之士做主人公,歌颂其堂皇正大的伦理意识和义无反顾的道德壮举;但同时,对世事及功名富贵的“虚妄”感也不时流注于作者笔端,与作品主人公的伦理实践形成一种意味复杂的对置。

227.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228.格调说: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提倡格调。清代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提出了“格调说”,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要“怨而不怒”,方法上讲求比兴、蕴藉。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诗歌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