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主证 表里同病 姚荷生 原撰 整理:姚梅龄1 宋健平2 伍炳彩1 (1、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2、广州) 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故寒邪很容易引动体内水饮形成,导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表里相兼证。 人体感受外寒后引起体内形成水饮之邪的具体机理,是因寒邪阻遏阳气,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内的阳气;一旦阳气受损或被郁,且可导致气不布津,水津聚而为水邪,造成体内化生停蓄的水邪(废水)和饮邪;另外有些太阳风寒表证的患者,因发汗不当,导致表寒不解,甚至寒邪入里伤阳停水;或误吐误下伤及里阳而停水;或饮水过多,致心下停水。诸如此类,终致形成表寒里水之证。 由于水饮产生和停蓄的部位不同,又可形成各种表寒里水证。概括起来,《伤寒论》中载述的此类表里相兼证有三类:第一.为表寒兼水停心下膈间、水饮犯肺证者,属水停上焦;第二.为表寒兼水停心下中脘证者,属水在中焦;第三.为表寒兼水蓄膀胱证者,属水蓄下焦。 水停上焦犯肺证的现症,以咳喘为特点;水在中脘证的现症,以心悸、心下逆满为特点;水蓄下焦膀胱证的现症,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必苦里急(小便欲通难通、尿意窘迫墜急感)为特点。故此,各种表寒里水证虽均有太阳表寒与里有寒水的共同现症,但上述上、中、下三焦水饮的不同现症特点,则可供我们作证候鉴别。 另外,视此类表寒里水证是否口渴,亦为鉴别上、中、下三焦究属何部停水的要点之一。即口不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上焦;口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下焦;至于水停中焦是否口渴,则须视其气化受阻的程度,或渴或不渴。所以然者,寒邪动水,停于上焦者尚属水势较轻,有部分津液因气化而尚能敷佈于口,故口不渴。而中焦则病势稍深一层,加之中焦之水的生源有赖于水谷之海的胃腑,运化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脾脏,若脾胃阳气不足以化气升津,则亦现口渴;若尚有运化升津之力,则可口不渴,甚则口泛涎水。若寒动其水、水势在下,则邪水之势重且深,肾阳及膀胱之气的气化功能受阻或受损的程度必然较重,此时非但气化排水的功能受阻难行(故小便不利),且人体津液升佈更为受阻,故多现口渴,甚至消渴引饮,只不过因体内废水过多,故其虽渴而反现“水入则吐”(73条)而已。 由上可知,此类表寒里水证,其具体的病位和病机尚有差异,故可有不同的现症,亦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