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法 | 陆文红:阅读教学课堂提问里的“学问”——兼析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提问

 tnj660630 2016-10-10





阅读教学课堂提问里的“学问”

——兼析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提问


陆文红



摘 要:老师语文课上“问些什么”“怎么问”这些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从名师课例中发现一些阅读课堂提问的特征、规律和方法,有助于教师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问。本文从薛法根老师的课例中,抽选了四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从中选取了阅读教学中部分重要问题、中心问题和关键问题,通过对这些提问的梳理归类,来探究提问背后的学问。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 表达方式 语言实践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提问的艺术。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语文课上“问什么”“怎么问”“为什么问”,其实反映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方法、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名师的成功实践中去梳理、分析,总结出“问”的特征,既是经验的学习,也是对教和学的规律的探究。本文从薛法根老师的专著中,抽选了四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从中选取了阅读教学中的部分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通过对这些提问的梳理归类,来探究提问背后的学问。


问了什么——四堂课的主要提问的梳理


从薛法根老师的《现在开始上语文课》一书中,选取了《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桃花心木》《雾凇》这四篇课文的课堂实录,又从中选取了17个问题。

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既是理解的对象,也是学习阅读的媒介。因此,理解内容是第一步,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会运用阅读方法正确阅读;其次关注语言形式,学生不仅应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需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有时还要学着样子写一写。

据此,我把薛老师的17个问题进行分类,可以归为四类。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而这个“理解”在教学中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整体感知,即学生获取信息,这是读懂文章的第一步,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读到文字里面,不仅仅是从字面直接获取信息,而且需要运用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联系生活实际等,从多角度真正读懂文本,这过程简单概括为“深度阅读”。对于关注表达,我觉得也有两个层次:就是在学生全面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关注言语形式,以及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好在哪里,即对语言进行品析欣赏,之后也需进行适度又灵活的语用训练,即迁移运用。(见下表)


问得怎样——提问的主要特征

归纳出这17个问题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语文教师反思自己课堂提问的质量。同时在听、评课的时候也能有的放矢,关注他人的课堂提问,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问,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

(一)达成教学目标

好的提问,必定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在清晰的“教什么”的指引下预设问题,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灵活处理各种生成,准确灵动地对课程效果加以评价。总之,好的问题是能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要干什么,也能让听课老师一听就明白老师的意图是什么。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奇异景象;其次针对年段特点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围绕段落进行教学,同时关注构段方式等语言形式;最后结合语境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雾凇》的提问(见表1),从理解水汽、雾气、霜花和雾凇开始,穿插口头表达练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的七个句子,把握句和句之间的联系。从总分的构段方式,概括说明到具体描述的言语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提问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从抽象到具体,不露痕迹地化解了学生理解雾凇形成过程这一难点。由此可以看出,所有提问,无一不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用足文本资源

理想的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学生有关阅读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评价能力等必须依附文本内容的解读过程进行大量实践;多数情况下,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就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我和祖父的园子》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富含诗意童趣、自由灵动。初步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学生是没有障碍的,但是再往“园子”里面走一走,获得更多的感受,这是有难度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

薛老师问:“作者是怎样把园子的丰富多彩描述出来的?”待学生轻声读划后,进一步明确“作者在写这个园子的时候,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特别?她是怎么把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写得那样生动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全部聚焦到语言文字上,通过对词语句子的感悟和理解,去读出一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园子。再比如,带领学生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和温馨自然后,教师提问“读一读,看看‘我’在园子里是怎么做的,用心体会一下。”“‘我’怎么玩的?”“‘我’在这个园子里为什么能够这样任意地玩和闹呢,你有什么发现?”回答“怎么玩”,需要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而“为什么能够任意玩闹”则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研读,对语言文字发现、感悟、探索。

所以,这里的提问,成了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理解课文的牵引力,形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团。这样的提问步步深入,从不同角度深化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三)关注表达方式

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表达之“意”,而且要让学生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在获取文本意蕴的同时,也要学习领悟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表达效果。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探秘,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这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爱如茉莉》一课中需要关注结尾:这个结尾和一般的结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后面要用两个“爱如茉莉”?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问道:“作者写她祖父的园子,其实是写她的童年,是写她童年的快乐、自由、幸福。那么,为什么还要写园子里的这些昆虫和农作物呢?”《桃花心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看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照理事情写完了,道理也说明白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两段话?”学生一般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至于作者的表达方式不会自觉地关注。就如同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薛老师在教学中善于用一个小小的提问带着学生去寻找发现藏在文本中的“秘密”。



(四)注重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说能写。薛老师善于把关注言语表达和阅读教学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比如《爱如茉莉》中“如果老师要让你打个比方,爱如什么?这是什么样的爱呢?请你模仿这样的句式写几个句子。”《我和祖父的园子》中“请你借用课文中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自由自在’的写法来直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借用课文中特别的写法,句式要有点变化更好。”比如《桃花心木》中的“现在谁来完整地复述一下‘我’感到奇怪的地方是什么?”这里有的是从表达的句式入手,直接进行小的“读写结合”,目的是尝试熟悉并使用句式,完成迁移的同时也实现语言的积累;有的则是既为理解内容服务,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薛老师的这种表达实践的提问很是巧妙,没有突兀,轻巧地就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了。


获得的启示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座大厦或宫殿,那么这些问题就是构成建筑物最主要的立柱。通过这些顶梁柱,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堂课的目标、走向、结构以及设计者的意图。

上文选取的例子都来自于薛法根老师的经典课例。这些提问的共同特征和功能,简而言之就是:达成目标、促进理解(内容和形式)、运用实践。

当然,不是所有小学语文老师都叫“薛法根”,每个人的话语方式、表达习惯不同,不可能所有的提问都是“薛式”“薛味”。但“提问”作为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成效的关键要素,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提问,还是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为什么薛老师这么问?怎样才能预设出高质量的提问?哪些地方可资借鉴?

(一)启示一:指向清晰——用“庖丁解牛”式的眼光看教材

有人说,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有落差,这个落差是体现老师在课堂上的价值。怎样才能形成落差?我觉得语文老师看教材,就应当有“庖丁解牛”的眼力,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到文章结构主旨,一般读者读到的应当读透,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当能发现那些细微而富有教学价值的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问什么、怎么问”,从这些提问既能逆向追溯教师的意图,又能清晰指向学生的发展。

(二)启示二:促进理解而问——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学”字第一

听过薛老师的课都会有一个感觉,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阅读、学表达,可谓水到渠成。教师预设的提问,丝毫不觉得是“预设”的,仿佛就是在当下的情境中面对眼前的学生自然生发的,尤其精彩的是提问过后的评价及追问,总能让学生获得新的提升,这是很多教师无法企及的教学智慧。

但是老师不应满足于学个一招一式,关键是招式背后的理念和意识。提问的时候眼里要有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有强烈的学生意识。其次,是“学”字第一。薛老师曾经说学生要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迁移(言语形式),当所有的提问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为促进学生理解而问,让每个学生有所得、有所悟,那么提问就有了价值。

(三)启示三:关注提问技巧,注重追问的艺术

提问里有很多技巧,提问应该带有思维的张力,能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动”起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语言简练清晰。而最值得仔细研究的是薛老师的追问,也就是根据学生回答后的再次提问,这个追问中可能包含着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即兴临时的点拨,需要满满的智慧。虽然带着名师明显的个人风格,但我们还是试图去发现一些规律。比如——从学生答句里追问。如在《爱如茉莉》教学中,其中一学生回答“是说阳光会从窗外伸进头来看,阳光不想打扰爸爸妈妈休息”。老师追问:“啊,这里的阳光就像什么?”从而引出拟人手法,引出景语皆情语。有时候也巧妙化用学生的答句,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里前表中第9问,学生回答时用了好几个“没事”,老师接着说:“没事,没事,什么都没事,真的没事。他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排比的句式写出了心头的自由和快乐。”语言幽默,又点出了修辞手法。

“课堂提问”不是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却是提高课堂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绕不过去的问题。从名师课例中发现一些课堂提问的特征、规律和方法,可以优化自己的课堂提问。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提问以及提问过后的评价、问题的生成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在借助名师经验智慧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方能“问”出名堂,“问”出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年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