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谈论VR表演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徐韧刚 2016-10-10



什么是VR

   表演艺术能与VR结合吗?

       两者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一切尽在1015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与科技论坛 



概念科普

什么是VR

VR的全称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


表演艺术

与VR的结合

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撰写的《故事》一书的副标题为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而这些元素变化组合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戏剧。讨论虚拟现实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实际也是个相当复杂的议题,因为一方面关系到技术的结合,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虚拟时空对传统戏剧时空的颠覆和重构,亦即戏剧理论和艺术观念上的革新。


戏剧天然不存在 “导演站在哪里” 的问题。戏剧的导演以上帝视角 “隐身” 掌控全场,通过耳机实时调度现场演员及道具。话剧演员也早已经习惯VR没有分镜的拍摄方式。影视作品里,每一个动作、镜头都可以重复拍很多遍直到满意,但话剧是即时的,没有 NG、重拍一说。现场气氛的把握,突发状况的调整,迅速带观众入戏,都是话剧演员的强项。

对于 VR 创业者来说,好消息是,相对于刚刚兴起的 VR 电影行业,话剧演员的数量远高于需求。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全国国有院团的各艺术门类专业演员约 14 万人,全国民营院团演员总数约有 20 万人。2016613日,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的一份全景式VR人才报告称,中国的VR职位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18%,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根据数据显示,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较快,但相对的也造成了当下人才紧缺的局面。因此VR戏剧在人员匹配上比VR电影更有优势也更有市场需求


而人们对于VR技术的期待和尝试都绝不仅仅是在这几年才开始出现的,早在90年代消费级VR眼镜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已有研究机构尝试将VR与戏剧艺术进行结合,人们对VR戏剧艺术的探索也不会止于当今的发展状况。


过去 | 90年代

人们用VR眼镜在剧场里看戏



198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戏剧学院开始探索如何将计算机动画技术运用到戏剧舞台上,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自1992年开始起,堪萨斯大学成立一个名为i.e.VR的虚拟现实戏剧艺术研究机构,并推出The Adding Machine, Wings, Tesla Electric and Machinal三部混合VR技术的试验戏剧。和现在类似,当时的虚拟现实技术意指观众能在由电脑建模的3D图像中变化视角,并拥有一种“穿梭其中”的幻觉。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戏剧之中,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更多的都是指在戏剧舞台上增添一些由计算机图像组成的虚拟元素,比如计算机合成背景或者虚拟演员。




当时的新闻资料中也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些观众在观剧的时候会把眼镜摘下,问及原因,有的觉得头盔佩戴不适,有的觉得沉浸感太强想从戏剧传达的焦虑情绪中缓一缓,有的就是想看看没有佩戴眼镜舞台上的效果是怎样。




现在 | VR元年

人们从观看者到体验者

这几年的VR热可能要追溯到Facebook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虚拟现实公司Oculus,相比90年代,VR的概念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技术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在VR内容制作上,CG的精致程度和效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全景拼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拍VR内容的出现,动作捕捉和空间定位技术丰富了VR内容的互动性。目前vr技术所达到的拟真程度已经可以对戏剧艺术进行变革,很多人在拍摄或者体验VR内容时也联想到近几年大火的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 想了解更多关于沉浸式戏剧? 请戳这里 】


观众在剧场中观看VR


《过失杀人》(Manslaughter)和《仙媛》(La Peri)都是非常成功的VR内容作品。事实上,沉浸式戏剧与VR在本质上“雷同”并不意外,这无关舞台剧的消亡问题,而可以当作戏剧艺术的一种发展方向。作为后现代戏剧理论的先导,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曾经提出“空间诗意”的概念,强调舞台空间的重要性,他一方面主张一个动员所有剧场元素的完全剧场,一方面主张一种忘掉舞台的抽象剧场,而VR恰好是能实现这种“诗的空间”的一种媒介。



《过失杀人》


《仙媛》


20168月初英国国家剧院率先成立了虚拟现实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将研究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戏剧相结合。

英国国家剧院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戏剧界将出现叙事方式的“革命”。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虚拟现实科技讲好故事。工作室虽未对公众开放,但已经制作了几个实验性的VR短片,其中就包括爱尔兰剧作家肖恩·奥凯西以1916年复活节起义为背景创作话剧《犁和星》的VR短片。这部话剧经过复排,前阵子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



英国国家剧院


未来 | 艺术

VR技术×表演艺术

回顾90年代的VR戏剧探索和这几年VR热下催生出的VR内容,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真实剧场融入虚拟现实元素,另一种则是构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以演绎戏剧内容/故事,当然,还有一种VR戏剧形式是将真实剧场复刻下来,采取直播/录播的方式让不在场的观众通过虚拟现实头盔观看,Felix&Paul拍摄的太阳马戏团的VR内容(INSIDE THE BOX OF KURIOS)就属于这一类。这三种走向都颠覆了戏剧传统的空间概念,也会对未来的戏剧艺术乃至人类娱乐方式产生剧烈的影响。



太阳马戏团


日本的数码艺术家藤幡正树所述:“虚拟现实不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的那种真实,而是更适合用来创造纯粹的人造世界。”而在这个纯粹模拟的世界里,如何实现交互则是最需要被考虑的。




一些新问题


一位VR从业者透露,目前VR技术本身的限制导致VR在舞台上不能直接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的融合——MR(介导现实)似乎更适合舞台演出。但舞台艺术独具的现场性势必会削弱,看VR戏剧和VR电影的区别在哪里?一个人在家看和一群人在剧场看的区别在哪里?这里就有一些类似悖论的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时空的重构固然是令人欣喜的,而演员的在场性和创作主体的身份面临挑战。演员本身的地位在哪里,如何进行表演,对谁在表演?观众如何参与和影响故事内容?演员、观众和创作者的身份是否已经模糊?



想探讨更多关于VR与表演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