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绝句》之八

 江山携手 2016-10-11

第三讲

造句

     一、律绝的对仗

    一般来说,律绝可以对仗,也可不对仗。但在古典作品中律绝使用对仗的也是较多的。

    所谓对仗,就是一联诗中的上句和下句文字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的句式。有两层意义:一是声对,二是意对。

    1、声对,就是声音的对立。具体地讲,就是指平仄声中的平仄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

    声对的范围包括自对和相对。在本句内各相邻两韵步之间的对立叫自对,在对句间相应两韵步的对立叫相对。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自对:第一句第一韵步第二字“仄”,第二韵步第二字“平”,“仄”与“平”对立。第二句第一韵步第二字“平”,第二韵步第二字“仄”,“平”与“仄”对立。

    相对:第一句第一韵步第二字“仄”,第二句第一韵步第二字“平”,“仄”与“平”对立。第一句第二韵步第二字“平”,第二句第二韵步第二字“仄”,“平”与“仄”对立。

    2、意对,就是运用相等的文字、相同的词性,来表达相关意义的句式。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工对

    所谓工对,就是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的小类,也整齐相对。如: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诗中的这两句就是使用的工对。“赤”对“青”,是颜色对颜色;“日”对“天”,是天文对天文;“石林”对“江海”,是地理对地理;“气”对“流”,是天文对地理。

    2)邻对,是指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如: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诗中的“草”与“头”,“水”与“花”,“地”与“人”都是相邻而类不同的。

    邻对,大约可分为二十类。  第一,时令与天文;第二,天文与地理;第三,地理与官室;第四,宫室与器物;第五,器物与衣饰;第六,器物与文具;第七,衣饰与饮食;第八,文具与文学;第九,草木花果与鸟兽虫鱼;第十,形体与人事;第十一,人伦与代名;第十二,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第十三,方位与数目;第十四,数目与颜色;第十五,人名与地名;第十六,同义与反义;第十七,同义与连绵;第十八,反义与连绵;第十九,副词与连词、介词;第二十,连词与助词。

    3)宽对,是与工对相对的,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这首诗颔联中的“冷眼”对“热风”、“向洋”对“吹雨”,都不是工对,也不是邻对。“看”对“洒”,是动词对动词,“世界”对“江天”,是名词对名词,所以这一联就是宽对。

    4)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上下相承的有一定秩序不能脱离或颠倒的语言结构。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这个先后的次序是不能倒置的。而在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词语上又构成对仗,就是“流水对”。

    在对仗中,以上四种使用的最为广泛。其他的还有借对、反对、错综对、扇面对、叠字对等均不常用。   

    3、对仗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1)首二句对仗,即所谓“对起”。

    绝句首句不入韵时,前两句平仄完全相对,适合对仗。由于五绝以首句不入韵最为常见,七绝以首句入韵最为常见,所以五绝首二句对仗的较常见,而七绝首二句对仗的则较少见。用这种对起的方法写景,在诗篇一开头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从而形成深远、空阔的境界,起着笼罩全篇的艺术作用。如:

独坐敬亭山

(唐代诗人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诗中的“众鸟”对“孤云”;“高飞”对“独去”;“尽”对“闲”。

八阵图

(唐代诗人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中的“功盖”对“名成”;“三分”对“八阵”;“国”对“图”。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的“山围”对“潮打”;“故国”对“空城”;“周遭”对“寂寞”;“在”对“回”。

    但偶有首句入韵而一、二句对仗的。不过句尾字都是平声,那就不是严格意义的对仗了。如:

从军行

(唐代诗人令狐楚)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

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诗中的“惊”、“明”、“声”押八庚部,为平起首句入韵式。“胡风”对“汉月”;“千里”对“五更”;“惊”对“明”。“惊”与“明”同为平声。

  (2)后二句对仗,即所谓“对结”。不论五绝、七绝,后二句对仗均少见,因为“对结”不容易结,特别是并肩对(对仗出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易给人以未终篇之感。所以末二句对仗的,多用流水对(一联中的对仗两句话,是一整句话分开来说的,意思如同流水般一气穿下来。)如:

复愁十二首

(唐代诗人杜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在意思是连贯的,一气呵成。

  (3)四句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七绝更少。因为全篇既具严整对称之美,又不失呆重或松散,实非易事。

  对于律绝对仗,目前也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以律绝截律诗之半而确定的。所以,规定了律绝对仗的四种情况:(1)截取律诗首尾两联,均不对仗;(2)截取律诗后半首,前两句对仗;(3)截取律诗前半首,后两句对仗;(4)截取律诗中二联,四句全对仗。

  但不管采取哪种对仗方式,都要根据诗人的表达需要而定。在对仗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在律绝的对仗句子里,仅仅有十个或十四个字,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意思再重复,就无法表达多少内容了。如:

鸟语春光好,莺歌柳色新。

    这个上下两句都说了一个意思。因为“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从意义上说是犯了“合掌”。   

    二、律绝的句法

    律绝因为有字数、句数和平仄规则的制约,很容易使诗过于呆板。因此,句法上的多种变化不仅可以避免诗的呆板,而且还增加诗的活泼奔放的艺术效果。

    1、省词

    省略主语或谓语、宾语是旧体诗中常见的句式。这样可以使句子更加紧凑,容纳更多的东西,引起更多的联想。有时几个名词就能构成一个句子。如“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子中就根本没有谓语,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而且形成了一种朦胧苍茫,颇富情思和神韵的苍凉意境。

    2、调序

    在旧体诗中,有时为了提高表现力,或者是适应格律的要求,诗人们常把句子的正常语序颠倒叙述,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这种语序的对调,在王维那里还不是特别常见,而发展到杜诗,就

很多了。一般而言,这种对调的句式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你最想强调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如: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唐代诗人杜甫)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诗中的“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风入而酒醒,夜半犹听诗”。诗人为了突出“醒酒”和“听诗”,把这两个词提到了前面,起到了强调的效果。

    3、变性

    这里的变性指的是词性活用。比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往往产生很强烈的艺术效果。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诗人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中的“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就是由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来与“过”字相对。春本来指的是春天,但是在这里却有了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意思。

    4、互文

    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指在同一句或相邻近的句中,两个词语互相补充,互相辉映,从而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如:

出塞

(唐代诗人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秦时明月”省去了“汉”,后一层“汉时关”省去了“秦”。其实,这一句话中的“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意思是“明月”是秦汉时代一样的“明月”,“关”是秦汉时代一样的“关塞”。如果把“秦”、“汉”两个字孤立地理解,那“月”似乎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就无法理解全诗的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