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天宇楼33 2016-10-11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为千年帝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艺术结晶。“北京文物精品展”荟萃最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最富有北京文化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格的艺术精品,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北京历史文化,呈现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开展时间:2008年7月26日,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D展厅(西区三层)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左为(明景泰)铜制释迦牟尼佛,高84厘米,宽58厘米,厚46厘米;右为(明景泰)铜制阿弥陀佛,高84厘米,宽59厘米,厚45厘米。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西周)克罍,通高32.7厘米,口径14厘米,房山琉璃河M1193号墓出土。弇口,圆肩,鼓腹,圈足,有盖。双兽首耳,衔环。一侧下腹部有一兽头形鼻,盖及器身肩部饰圆形涡纹,颈部及腹部各饰一凸纹和凹弦纹,盖内和器壁内有相同铭文43字;(西周)克盉,通高26.8厘米,口径14厘米,房山琉璃河M1193号墓出土。器型为侈口方唇,直颈,管状流,兽首鋬,鼓腹分裆,前有流,后有鋬,有盖,鼓腹分裆,下有四柱足。盖缘和颈饰鸟纹,以雷纹为地,盖内器口内侧同铭43字;(西周)堇鼎,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房山琉璃河M253号墓出土。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西周)伯矩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北京房山区琉璃河251号墓出土。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此鬲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金漆菩萨立像,高172厘米,底座高18厘米。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青玉十二生肖,通高5.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雕兽头人身十二属相,坐姿各异,各自手中拿不同物件,有不同象征意义。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金鹤,高26.2厘米,宽13.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式书房原景陈列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金双龙钮“天子之宝”,通高9厘米,纽高6.2厘米,印文1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海水江崖瑞兽纹金盏托,高1.2厘米,径18.2厘米,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盘圆形,唇边以范铸与錾花手法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该盘在制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青玉雕人物带板,一套20块,条形径5.7*2.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带板玉质莹润,在镂空锦地纹上采用镂雕、透雕技法雕出群婴嬉戏的图案,工艺精湛,为明代带板的代表作。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金冠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借鉴其他美术门类,将诗、书、画、印入瓷,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画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族气息。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金)青白玉双鹤衔灵芝纹佩,高6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玉佩细润无瑕,以镂雕加阴刻线纹制成一对飞鹤,鹤口衔灵芝草,嘴尖相对,两腿合并交叉,比翼齐飞,作对称状。鹤为吉祥飞禽,以鹤为题材的玉器在金代少见。造型简洁明快,雕琢生动有力,是金代出土玉器中的珍品。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太白醉酒八方盏,高2.9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8厘米,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盏八方形,敞口折沿,向下渐收,平底。盏心为圆雕太白醉酒像,李白双眼直视前方,右手置胸前,左手扶一倒地的空酒坛,右腿支住右手,左腿蜷曲。盏外壁錾刻八仙人物,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全器以范铸、焊接、錾花等手法制作。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辽)鎏金银覆面,长31厘米,宽22.2厘米,北京房山出土。覆面俗称盖脸、面具,是契丹贵族的葬具,意在保护死者的面容。在死者脸上罩金属覆面是契丹族颇为独特的一种葬俗。据史籍记载,契丹贵族有“用金银做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葬俗。覆面有金、银之分,用以区分死者的身份、年龄和性别。此器保存完整,面部轮廓清晰,头发后梳,眉骨突出,双目闭合,双唇紧闭,神态安详。耳下及鬓两侧有孔,可系结。从覆面的形象看,具有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与此相类似的覆面在内蒙古、辽宁的辽代墓葬中均有发现。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金)青白玉折枝花卉纹佩,长9厘米,宽7.2厘米,房山区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玉佩正面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刻出枝叶交相缠绕的锁形,花瓣肥厚略内凹,舒展有序,对称的单阴刻线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锁佩在汉族服饰中多见,但金代玉作中极少。此器设计奇巧,精工细雕,抛光甚好,是金墓出土玉器中的佳品。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乾隆)珐琅彩紫地富贵瓶,高21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卧足。通体以紫釉为地,布满轧道卷草,其上用红、蓝、粉红、黄、白等珐琅彩绘花卉和含有祝福意义的蝙蝠。底书蓝料彩双方框“乾隆年制”4字双行篆书款。此瓶为宫廷用品,采用渲染接色的技巧,突出了立体感,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华丽繁缛的风格。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黄檀木观音像,1件套含附件4件,高49厘米,宽16厘米,西城区妙应寺白塔塔藏。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道光)青花御窑厂图瓷板,直径72.5厘米。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御窑厂为中心的景德镇图,桌面上端为石岭地区,西侧是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鸦滩分设“奉旨卡”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旋坯、画坯、施釉、吹釉、彩画、烧窑等。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管窑务的“景德司”。
  瓷板不仅是研究清代景德镇建筑、整体布局的形象资料,还印证了文献关于清代景德镇建制分布及其职能的记载,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10—11世纪)铜制大日如来坐像、不动佛坐像、宝生佛坐像、阿弥陀佛坐像、不空成就佛坐像,高22厘米,座宽14.5厘米,厚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嵌宝石桃形金杯,高4.4厘米,长6.8厘米,宽5.2厘米,北京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杯体为剖开的半个桃子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此杯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制作考究,造型构思巧妙,以现实的桃为原形,并加以提炼与升华,红宝石的鲜红、蓝宝石的深蓝与黄金本身的金黄三者合于一体,使本来因缺少纹样装饰而显得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富丽的效果。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高5.1厘米,口径9.2厘米。痕都斯坦约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此地盛产玉石,玉雕业发达。痕都斯坦玉约在清乾隆时期开始进入内廷,乾隆帝非常喜爱,在他近800首咏玉器诗中,有30余首咏题痕都斯坦玉器的诗文。在乾隆帝的督办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工作,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家族中的新成员。此件玉碗为白玉质,温润细腻,局部有褐斑,碗壁薄不足1毫米,重45克,饰两层纹饰,口沿内壁光滑,外壁琢卷草纹和五瓣花,腹部琢外凸内凹的细瓣蕃莲纹。整器轻薄剔透如蛋壳,纹饰繁密柔美,琢刻技艺高超,抛光技术堪称一绝,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中的代表作。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錾花金什件,通长52厘米,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叶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分别是:剪、袋、剑、罐、盒、瓶、觿。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性。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通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6.5厘米,西郊师大康熙辅正大臣孙女黑舍里墓出土。明代玉器制造业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是明代玉雕行业的杰出代表,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太仓州人,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阗青玉。工艺上应用绘画透视技法,以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玉器制造工艺的艺术魅力。此件玉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它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清)银御赐养老牌,长13.5厘米,宽8.3厘米,朝阳区高碑店乡荣禄墓出土。银牌是嘉庆元年所制,顶端为如意朵云纹,一面铭文是“太上皇帝御赐养老”;另一面铭文是“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明嘉靖)观音菩萨像,高135.2厘米,宽53厘米,厚50厘米。

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此尊观音菩萨像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的形象是最早唐代画家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的造型,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并逐渐世俗化。

    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观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将观音菩萨自在安详的宗教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再访首博看常展(下)

 

更多相关内容请看:首都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