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理人周源:创建知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丨一甲桃李

 北书房2014 2016-10-11

CDUT

丨用心做每一条 用心做每一天丨

如何正确地评价知乎?

创建知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来听听知乎创始人周源怎么说吧~

他说:“一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

(官微君觉得知乎已经做到了!) 

他还说:“我所知道的创业者,其实都是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好哒,官微君也由此树立起了创业的斗志啦  (?·??·?)??)

他,就是毕业于我校1999级计算机系的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

可他大学经历了什么啊?他是怎么创建知乎的呢?

(学长,期待你的答案哟<( ̄ˇ ̄)>

成理的童鞋们看过来,喜欢知乎的童鞋更是不要错过哦↓↓↓

人物名片:周源,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1999级计算机系,「知乎」创始人兼 CEO,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做过软件工程师,后在商业杂志当过3年记者。2008年开始第一次创业,创办了「Meta搜索」。2011年,受曾参与的群体科技博客Apple4us的启发,与朋友一起创立了知乎。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知乎”这个词,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斥满之乎者也的夫子语录。但是,此“知乎”非彼“之乎”。

知乎,成立于2011年,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数百万科技、金融、法律、教育等行业的高价值人群,鼓励他们书写并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在这个平台,你可以天马星空地提问和发起话题(只要不会触碰到“禁忌”),也总会有专业的“自愿者”热心而又耐心地为你解答。与百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知乎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相对更为可靠的答案——这是大多数知乎用户的内心真实体验。

这一切的发生,离不开周源,这个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1999级计算机系的技术男,在融合了媒体等知识背景之后,成功创造了知乎并兼任CEO。在鼓励“创新”、“创业”的互联网经济浪潮中,每天有多少创业公司在各个角落诞生,又有多少创业公司如它们诞生一样快速陨落。知乎的周源,鼓舞着一批想从互联网经济中分一杯羹的创业者,“知乎,你是怎么做到的?!

“水上图书馆吸引我报考成理”

在周源读高中的时代,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他和周围不少同学很自然地对学习计算机产生兴趣。虽然周源当时对于学计算机意味着什么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但总体觉得这个行业很新兴,以后应该会有前途。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考生主要的参考依据都是来源于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招生资料,或是请教老师和身边比较有见识和阅历的人。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影响到周源的选择,令他至今记忆犹新。在看成理的招生资料时,周源留意到学校介绍有很漂亮的图书馆和湖,特别是水上图书馆很有特点,还提到学校的藏书有100多万册。这对当时的周源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套用知乎社区现在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来说:“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看书和学习知识肯定是特别美好的一种体验”。就这样,周源与成理结缘。数年后的今天,周源成为了成理的一张名片,知乎的名头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他的事迹也因一种天然的血缘亲近感倍加鼓舞学弟学妹。

因为周源从小独立性比较强,父母对他很放心,大一开学时他一个人拖着行李从贵阳坐火车到成都来报到。前来迎新的学长学姐们热情洋溢的问候和帮助令周源一扫长途跋涉的疲惫,并对这个学校产生了最初的亲切。

在班主任眼中话不是很多的周源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并与舍友和同学相处融洽。吸引他报考成理的水上图书馆成了周源课余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自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阅读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回首那段岁月,周源认为,大学有很充裕的时间泡图书馆,是他读书读得最多的人生阶段,现在想来都会觉得很有收获。当时从学校的后门出去有很多书摊,人很多很热闹,周源每天下午课程结束后都会去转转。他所读到的第一本《IT经理世界》杂志就是在后门的书摊上买的。没想到的是,这本杂志也算是“开启一个新的世界”。数年后,周源研究生毕业去这家杂志社应聘做了三年的记者,报道科技公司和企业首席信息官群体。

早在大一下学期,周源就和上铺的哥们讨论过大学生创业的事情。当时网易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丁磊是CEO。而丁磊是电子科大毕业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距离成理很近,因此周源和他的同学也很受鼓舞,畅想过各种未来的可能性。当时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既然做计算机的能上市,那我们毕业了是加入一家IT公司(当时还不流行叫互联网公司)还是自己干?当时周源就肯定地说:当然是自己干。

大二的时候,周源在《程序员》杂志读了一篇文章《去美国,挣美元!》,讲的是在2000年前后,有一位叫周奕的程序员,编写了一个叫 MP3 CD Maker的软件,把MP3 文件刻录到光盘上,用该软件可以还原成为音乐 CD,一个月可以获得几万美元的报酬。读完这篇文章,周源发现写代码和设计产品可以成为很酷的理想。当时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在攒钱买电脑,但普遍都是用来打星际争霸和看乱七八糟的视频。计算机系机房的网络出口只有 512 Kb,他用 NetAnts 折腾了一个星期下载了最新的 MSDN Library(微软开发者资料库)。结果这个举动让周源认识了几个编程高手。他们一起组建了一个计算机服务部,一方面专门为计算机系编写系主页,另一方面张贴广告,为全校学生提供电脑采购和组装业务。他们用 15 天时间发布了计算机系的主页,之后还卖出了 14 台电脑。多年以后想起这段经历,周源的心里依然会有些发热。

多年后的今天,周源回忆,创业的种子应该是当时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埋下了,但最终发芽是因为后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他笑言自己从来没有辍学去创业的想法。虽然做出创业选择的转折点并不是在大学里,但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具备了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求知欲让他像块海绵似地把闲暇都充分利用起来吸收各种感兴趣的养料,从而获取了很多综合维度的知识,锻炼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据周源当时的辅导员张澎介绍,周源在本科时期的成绩相当不错,在本科毕业时顺利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

从周源选择成理的那一刻,成理就融入到他生命中。四年的青春、四年的所有在不断发生化学作用,并和他所有其他经历一起最终塑造了今天的周源。有人说,人出生时就像一块空白的画板,不断地涂色,不断地抹去,到最后,痕迹淡了、没了,沉淀下来现在的自己。成理与周源的缘分,是对彼此的幸运。

哪里才是心灵的归宿?

2004年,正在读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周源在上海一家加拿大的研发中心工作,他在其中负责一个数据库各种接口的开发。8个月后,产品发布了,但一个用户也没有。“做出来的产品给谁用?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一直以来对计算机、对编程、对技术都很感兴趣并且认为自己以后毫无疑问肯定会做程序员的周源突然疑惑了。他因为这样的结果而感到有些苦闷。

2005年春节,在大学时就喜欢读书的周源在报刊亭翻阅《IT经理世界》杂志,一篇报道预言了几个会带来颠覆性的商业变革和巨大的商业机会的新技术。周源深深被这篇文章吸引,“在发现离最初想象的世界越来越远的时候,这篇文章又给了我一个拉近距离的机会。”

周源应聘到这家杂志社工作了。在做记者的三年里,周源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他参加了CIO TOP50评选面访环节,一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需要在4个城市来回奔波。他总是带着一个中型的拖包,放几件衣服,背包里放电脑、录音笔等。某个瞬间,周源突然觉得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背包——你只能放最重要的东西。

这样的日子久了,周源发现做一名记者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归宿。他报道过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但是,自己却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你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所做的那些分析和判断。写完这篇文章,你就得转向下一件事。笔下的世界却不是自己的世界。”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了iPhone。周源托人从美国带回来6部iPhone,其中5部由他破解限制后转手给了同事。他一遍一遍把破解完成的iPhone交给对方,向他们演示用两个手指放大缩小照片,用Safari浏览网页,速度真是快得令人惊叹。这时候,他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将要改变了。

2007年冬天,周源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当时在《环球企业家》做总编助理的张亮,发起了一个群体博客Apple4us.com。周源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让Apple4us创作者规模扩大千倍、万倍,那一定是一种新的互联网产品。然后,他去做了一个叫N3(新技术、新商业、新趋势)的网站。这个网站一开始的架构和Apple4us完全一样,在两个月后就超越了杂志社网站的流量。此时,他第一次产生了“共同编辑”的想法,并最终运用到知乎中。

知乎是怎么得来的?

据发布,现在知乎日独立用户量是1600万,月页面浏览量为75亿,用户数量在5500万左右,平均用户的使用时长是40分钟。在竞争无比激烈的当下,这样的战绩让知乎在互联网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繁华的背后是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是辗转反侧的周密思量,是万千洪流中独立清醒的思考,是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是面对失败挫折的悟性和坚韧……

2008年,周源开始创业了。他并不是一创业就做知乎,而是像许多创业者一样,经历了尝试、失败、再尝试,经历跌倒、反思、东山再起。 

周源最开始的方向,是从淘宝的一位高级副总裁那里知道了一个模拟真实用户下单结账的自动化测试需求,于是他和伙伴一起开发了一套可以同时启动几千个浏览器模拟人的行为的“机器人农场”,但这第一次尝试并没有成功。他们听完了用户的描述后就开始闭门开发,却没有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场景。闭门造车的结果自然是走入了死胡同。

第二次尝试是从一家租车公司那里了解到他们正在百度上购买关键词。那段时间几家汽车租赁公司刚开始火拼,关键词广告的点击费用不菲。如果在关键词竞价操作环节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一些人工操作,那可以帮用户节省不少费用。这套系统上线后,却发现用户并不热情。后来周源去找那位租车公司老总,原来用户对省的那些钱并没那么在乎,更在乎的是能否帮忙赚钱,如果能帮忙赚钱,甚至可以分成。

之后,周源开始思考如何帮助用户赚钱,并推出了Meta搜索,这是一款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关键词,分析对方网站关键词排名的数据分析工具。这一次,有用户开始使用了,但当时公司的资金已所剩无几。几个月后,这次创业还是失败了。

这一次失败后,周源去西藏旅行,“青藏高原的低气压仿佛专门为失落的旅行者准备。那段时间,像是一个归零的过程。”静谧原始干净的自然风物帮助他的心灵暂时摆脱现实的烦扰而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

后来成为知乎联合创始人的张亮给周源发来一条短信,他保留至今:

“人并不是仅仅在寻求结果,如果只是为了寻求结果,人是很容易走捷径的。在走捷径的过程中,人会很容易迷失真实,甚至连满腔的热忱也会逐渐丧失。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追求真实的意志。只要有了这种向真实前进的意志,即使这次失败了,我们也终于会达到终点。”

这些触动心弦的话,契中了周源的灵魂。

Meta虽然失败了,但是周源收获了一支团队。现在知乎的联合创始人李申申和白洁,以及知乎最早期的创始成员王电轻和马骁,都是Meta搜索团队的骨干成员。周源回忆,公司关门那天,他把公司剩下的东西,桌子、椅子、电脑、白板全都送给了一直陪他走到最后的团队成员。其实不算送,最后一个月,他们已经没有工资了,但他们还想继续坚持。工程师王电轻给大家发了一封《不能放弃》的邮件。那一天,周源哭了。

本着要把事情做成的目的,核心团队很快聚在一起从头再来。在经历了之前的失败之后,周源对做产品有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理解,“一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几年前Apple4us的想法一下子又被激活了。社交媒体的发展势头当时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投资人的注意,很快周源凭借创意和计划拿到了15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周源的“铁哥们”张亮、黄继新(Apple4us的作者)也加入到团队成为联合创始人。

这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部队”。为了共同的梦想,大家并肩奋斗。那是一段高强度的、不分白天与黑夜的日子。他们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回家,或者就睡在公司旁边的旅馆里。前端工程师马骁每天晚上六点半骑摩托车从五道口跨过半个北京城来到办公室。因为他上一家公司的合同还没有到期,所以他每天都是晚上来工作到凌晨3点,然后第二天又回五道口上班。回忆这段过去,周源内心中充满感慨:当事情刚开始,需要用尽全力去让变化发生时,你是否真能放下耳边萦绕的各种质疑,去勇往直前?你是否能选择去相信,发自内心愿意投身其中,并且做到?远大的航线不是靠纸上谈兵出来的。

天道酬勤,知乎终于诞生了。周源告诉记者:知乎取名为“知乎”,是因为它区别于单纯的内容发布,是期望它成为一个新事物,它充满了未知。知乎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用户内测40多天。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沙漠里建造绿洲。绿洲在沙漠里不干涸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足够大,但如何足够大?知乎必须保证最初的水源不会轻易就蒸发掉。

经历了几十天蛰伏后,知乎已经有了200多位用户。首批绿洲建造者中既有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大家可能没有听过名字,但在各自专业领域相当优秀,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和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的开拓者。在知乎前40天,他们就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对于知乎的诞生发展经历,周源曾在《第一财经周刊》发表了一篇自述:知乎为什么。里面详细地描述了知乎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细节以及周源在创建中的心路历程。这是一段为梦想拼搏的岁月!

创业者说……

周源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者是一群总搞得掂的人,一定是主动寻找目标的人,他是生活和工作的主人。总搞得掂的人,也一定是能够专注做事的人。总搞得掂的人,能够判断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然后全神贯注,投入最大精力去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周源发现,当自己投身所热爱的事业时,时间显得格外有意义。当然时间的意义不仅仅是争分夺秒。2008年那个夏天,他连续吃了两个月一块钱的大饼,在玻璃窗上写下工作计划;2010 年,每天晚上都加班加到凌晨3点;2014年,他每天需要早点回家和他两岁的儿子玩半小时,直到孩子睡下后,再打开电脑,凌晨1点睡下。

周源常对他的妻子和儿子说,将来,他们一起去非洲拍记录片,去航海,去山区修希望小学。在有了家庭之后,他觉得他的人生变得完整了很多,对生命有了一种敬畏感。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从私人的角来说,拥有家庭十分关键。它会让你对生活、事业以及他人,甚至可以说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更完整。创业是一种特别的旅行,周源很庆幸,这段旅途上有他的伙伴和家人陪伴身旁。

对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周源觉得创业需要有一种 All in 的心态, 需要自己特别有热情,选择特别适合自己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既不是兴趣爱好,个人也没有很大的野心,只是考虑存活的话,可能考虑就业才是更加合适的方向。也许在就业的过程中,能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爱好,能做得比别人更好的事情,或者满足你热情或者野心的事情,这时候再去创业。

周源还建议:在大公司学习会是很好的经验,但是对于创业这件事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因为大公司有它的流程和分工,所以在大公司往往会成为一个部门的非常垂直化的螺丝钉,学的东西不见得是非常适合创业的。但是在创业公司,什么都要做,通常需要综合能力。所以如果是真的想要创业的话,更普适化的选择是先加入一个小型的,比如10-50人的公司会更好。一方面可以学得更多。另一方面也是测试自己看是否适合创业。周源说:“我所知道的创业者,其实都是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文:马斐

新媒体工作室 杨鑫 曾科宇/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