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6年07期
◆ ◆ ◆
“变革中的学术职业”(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CAP)是一项有关学术职业研究的国际项目,该项目持续研究了10年(2004-2014),对来自全球不同地区19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调查样本超过2.5万人。这项国际合作研究所界定的“学术职业”,指的正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四年制本科高校的全日制教师”。作为这一国际项目的中国研究团队,我们于2014年进行了有关大学教师工作与发展状况的全国调查(“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以期了解中国大学教师群体的发展现状。
这次调查集中了全国88所高校的5186名教师,我们从八个维度对调查的个体样本进行分类。学校层面有教师所在学校的类型和地域,职业层面有教师的学位、职称和所在学科,人口统计学层面有性别、年龄和来源地。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层面,来自“985”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的教师比例大致相同,来自中部和西部高校的教师比例相同;在职业层面,最高学位为学士、硕士、博士的教师比例为2∶10∶88,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大致为2∶4∶4,理、工、文、管、医的学科比例为17∶51∶10∶14∶8;在人口统计学层面,男女比例约为7∶3,年龄在40岁上下的教师各占一半,其中35岁及以下者占四分之一,来源地在村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教师比例分别为57%、28%和15%,详见表1。
大学教师的家庭社会背景、基本生活状况,是本次调查拟了解的有关教师个人与家庭的基本问题。 1.大学教师的家庭社会背景 (1)教师本人的来源地。 我们认为,在中国,读高中前的儿时成长地可视作其本人的来源地。按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我们将个体来源地分为五个层次:农村、乡镇、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在接受调查的5186人中,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分别占44%和13%,两者之和为57%;来自县级市和地级市的比例均为14%,两者之和为28%;来自大城市即省会城市的占15%。也就是说,大学教师中的多数来自于农村和乡镇。 (2)教师家人的受教育程度。 中国的现实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8%和22%的被调查者的父亲和母亲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分别有25%和28%的被调查者的父亲和母亲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可以说,83%的教师的父亲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低下。在高等教育段,分别有23%的被调查者的父亲和母亲接受了本科或专科教育,仅有63位被调查者的父亲和19位被调查者的母亲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若看大学教师本辈的学历情况,分别有57%、33%和8%的教师的配偶(总计98%)接受过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接受调查的教师本人则88%、10%和2%的是博士、硕士和学士。可以说,在教育程度上,大学教师本辈较其父辈实现了“完整的向上社会流动”。 (3)教师感知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的判断,不仅依据其家庭所在地、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还要看其“朋友圈”、社会声望、自身感受等。为此,我们将个体社会地位分为上上层、上层、中上层、中下层、下层、底层六个阶层,并了解了大学教师对本人及其父母所处社会地位的感性认识。由图2可见,随着父辈向子辈的代际传递,“社会地位感知曲线”从右向左移动,即感知的社会地位在上升。总体上看,分别有90%以上和6%以下的大学教师对本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感知是“中层”和“下层+底层”,而感知父亲或母亲居于“中层”和“下层+底层”的教师比例分别在50%-57%和41%-48%之间。可以说,大学教师较其父辈感知到的社会地位是向上流动的。 图2 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感知曲线 2.大学教师的基本生活状况 (1)教师的实际与期望收入。 收入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我们于2014年夏季进行的本次调查得到的正是被调查教师2013年度从所聘学校得到的实际收入(应发收入)及其期望收入值。统计教师反馈的收入数据,我们有以下发现:第一,如果把10万元以内、11万-20万元、20万元以上分别作为年收入低段、中段和高段的话,大学教师的实际年收入曲线主要落在低段内,期望年收入曲线主要集中在中段内。第二,大学教师实际年收入曲线的五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万、7万、8万、10万、12万元上(合计占近60%);期望年收入曲线的五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0万、12万、15万、20万、30万元上(合计占近75%)。 本研究将年收入低于4万元的61个样本和高于40万元的22个样本剔除,这样,被调查教师2013年的实际收入均值为10.8万元。大学教师期望的年收入均值为18.5万元,比实际的年收入高出70%。 (2)教师的住房和日常生活。 在当代中国的衣、食、住、行中,“住”为第一要务。我们把中国人现有住房情况分成六类,从调查反馈来看,大学教师所在的学校为教师住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分别有22%和13%的教师住在学校福利房和周转房内,合计达35%;53%的人购买了商品房;租房居住者占近8%;住在父母房子里的为3%。 在家庭生活上,我们发现:第一,12%的教师不做家务,日均一小时和两小时花在家务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43%和26%。第二,完全不进行身体锻炼者达45%,另外的50%的教师日均锻炼1小时。第三,93%的人睡眠时间在6-8小时之间,均值为7小时,但有5%的教师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
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的长短及在不同类型学术工作上的时间分配,对教学与研究的偏好及工作绩效数据,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及时间长短,成为本次调查拟了解的有关教师工作与发展状况的基本问题。 1.大学教师的工作时间及教学研究偏好 在调查中,我们将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分为教学、研究、服务和管理四类,尽管在统计中我们常常把服务与管理合并为“大学的第三职能”。本次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服务+管理所占比例分别为30%、48%、22%,约为3∶5∶2。 同时通过调查反馈了解到,教师的主要兴趣为“教学”(2.2%)和“教学与研究但更倾向于教学”(18.5%)的比例之和为20.7%,主要兴趣为“研究”(8.9%)和“教学与研究但更倾向于研究”(70.4%)的比例之和为79.3%。因此,可用2∶8来表达教师对教学与研究的倾向性意愿,即偏好。 将教师教学、研究偏好比例(2∶8)与教师实际教学、研究时间比例(4∶6)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偏好与行为之间在方向性上是吻合的(教学少于研究)但程度上有差异。只有20%的教师偏好教学但教师们花了40%的时间在教学上;同理,80%的教师偏好研究但教师们只花了60%的时间在研究上。其内在机理是,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和加大科研评价比重对教师的偏好与行为起到了调节作用。 2.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数据表征 中国高校已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考查教师的工作绩效,但任何一种考查方法都会给大学教师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职业,这种职业强调学术自由,强调学术产出上的精神性、深刻性、长远性。但我们又难以跳出“俗套”,若不用教师们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执行数据,不用科研成果发表及出版数据,不用学术活动参与数据,就难以描绘出大学教师日常学术工作的“画像”。 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出版著作,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发表期刊论文。尽管三年时间对于重要、重大成果的发表和出版都为时过短,但如此多的教师在三年内的出版和发表是如此之少,还有6%的人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仍值得学术界所关注。当然,可以预见的是,学科、学校、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是影响教师学术出版和发表的重要因素。 为排除课题获得和出版发表上可能存在的外部影响因素,我们还了解了教师们参加学术工作的主动性。在接受调查教师的上一学年中,60%的人没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的人没有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0%的人没有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无论成功与否),3%和60%的人没有撰写科研论文和教学改革论文(无论发表与否)。 本次调查还针对教学、科研和总体工作询问了教师们关于工作压力的感受。 结果是,教师们感受到的科研压力大于教学压力:57%的教师认为科研压力大,其中12%的人感到科研“严重超负荷”;相对而言,39%的教师认为教学压力大,其中8%的人感到教学“严重超负荷”。51%的人认为总体工作“超负荷”,另外16%的人感到“严重超负荷”,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术工作是超负荷的。这些从调查中反馈的数据应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所在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
大学教师必须接受学校实行的年度考核和晋升评价。教师们是怎样看待课堂教学评价的呢?对教学、研究、服务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持什么态度呢?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对大学教师职业的整体状态满意吗?上述问题是本研究想通过全国大学教师调查了解的。 1.大学教师谈评价:教学、研究及三职能权重 我们得到教师们对教学评价主体的答复,在给出的八个选项中只有两个评价主体比较多地得到教师们的认同(尽管两者间的差异很大):60%的人赞同“学生评教”,20%的人赞同“校内外同行评教”。不少学校采用的“教学督导”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并没有得到教师们的大力赞同,仅占5%;超过10%的人认为可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价”或“无需评价”;只有0.2%的人认同由“校内行政”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也需要提出来。本次调查要求被调查教师对我们设定的五个课堂教学指标给出权重并限定其总和为100。教师们的反馈是:“教师素质”为26,“教学设计”为21,“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分别为19和18,“师生互动”得到的权重最低,为16。结果与我们的预设大不相同。为什么常被强调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没有得到教师们的大力支持呢?课堂上好像看不出来的教师基本素质为什么得分最高呢?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最难的是确定教学、科研和服务在教师评价中各自的权重。我们请被调查教师对“教学、科研和服务在教师评价中的合理权重”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反馈结果是教学∶科研∶服务=4∶4.5∶1.5(40∶44∶16)。令人鼓舞的是,教师们自觉地赋予了“教学工作”比较高的权重。这应成为中国大学教师评价实践的参考比例。 2.大学教师对个人工作和学术职业的满意程度 诸多的正面报道和负面新闻都使大学教师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次调查想了解的是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所从事的学术职业整体形象的满意程度。结果是,教师们对本人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大学教师整体形象的满意度,46%的被调查教师对本人工作持“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态度,而对大学教师职业整体持“满意”态度的人只有35%。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几乎所有的调查问卷都包含这样一个问题:“若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您会进行怎样的选择”,其目的是想得到被调查者对自己已经选择的工作或职业的满意程度。本次调查也如此设计。应该说,统计结果是令人高兴的。刚好一半的人仍然愿意再次选择“本校本岗”,说明占一半的教师所在的学校和所任职岗位具有吸引力和稳定性;25%的人愿意再次选择大学教师的职业但却要“去其他学校任教”,这说明大学教师职业仍然具有高吸引力,但这些教师对所在学校是不满意的,想在学术职业内部“跳槽”。这样看来,四分之三的教师仍然愿意再次选择大学教师职业。关于“教师想当官”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的人想到“本校的管理岗位”上去。倒是另一调查结果令人担心,即19%的教师选择“到高校外去”。这种近五分之一的大学教师想“逃离”高等教育系统的状况,应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院系领导的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大学教师队伍。
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本研究对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结论和思考。 1.大学教师职业最具公平性但缺憾仍然存在 处在社会中层、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大学教师,57%的人在农村和乡镇长大,70%的人的母亲和53%的人的父亲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教育,52%的人的母亲和42%的人的父亲所从事的工作居于社会职业的最底层。可以说,大学教师较其父辈实现了完整的向上社会流动。在高等教育自身具有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功能的前提下,学术职业本身在入职和晋升上的“硬条件”,进一步强化了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这是一个可为各种人群实现梦想、带来希望的职业。 但仍有两点缺憾。一是来自大城市、父母接受过研究生教育且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大学教师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超过80%甚至90%以上的在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出生和成长、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长期受社会精英人物影响的人到哪里去了呢?这说明中国的大学教师职业对社会上层家庭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被调查的大学教师中只有2.3%(120人)的人感觉自己进入了社会上层。“社会地位”并不仅由收入决定,社会影响力、受人尊重的程度等因素也都在其中。连被调查的4582位博士、1959名教授都无法感受到自己处在社会上层,那么中国的上层社会是由哪些人构成的呢?学术精英们有在学术职业中稳定发展的理由吗?当然,要想弥补上述缺憾,需要相应的政策调整与调节。 2.大学教师职业门槛高但发展条件有限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的入职门槛像学术职业这样高:求学年限长,会讲能写还能创造,既能出“惊天动地”的大成果还要能“耐得住寂寞”。然而,政府、社会、学校各方目前提供给大学教师这些学术精英的发展条件是有限的。 第一,物质待遇仍需提高。收入上,年人均10.8万元看起来不错,但若想买套100万元的住房则需要过10年“只收不支”的生活。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拥有博士学位、有知识有专长的大学教师已经比其他许多职业的人收入要高了,要考虑到大学教师职业天然具备的、含入职要求和在职贡献在内的、为所有其他以学士学位为入职门槛的职业准备人力的特性,进一步提高大学教师包括收入和住房条件在内的物质生活待遇。 第二,国际交流亟须加强。在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是否具有一定时长的国外学术交流的经历,对其学术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已知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尚无出国交流经历,即使有,多数人的时间也很短。如何让教师了解甚至亲眼目睹世界著名大学里的教师的工作状况,能亲自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回国后把这种观察感受、思想升华、能力提高带到他们的教学、研究与服务中去?本研究提出,可将“财政拨款,提供机会,至少一年”作为政策选择。 第三,学校行政大有可为。调查发现,中国大学教师的近亲繁殖率仍在高位,大学教师对各校实施的教师评价仍“有话要说”,93%的教师“靠自己的摸索”提高教学技能,还有一半的教师完全不锻炼身体,等等。尽管前面提到的物质待遇和国际交流机会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通力合作,但这里提及的毕业生留校、教师评价、教师培训、教师身体锻炼等则是学校行政大有可为的。 3.大学教师职业特性明确但教师仍须努力 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学术职业具有基础性、关键性、高的学科所属性”。若所有的学术职业从业者都能遵循该职业特性而获得职业发展,则需要大学教师本人的努力追求。 大学教师要持续追求学术力。学术力的构成及大小,不靠金钱和权势,完全依赖知识的力量,学术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力。现实中的力量、贡献和影响力的表现,除高水平的发表、出版、专利等成果外,还有高水平的咨询和服务。但遗憾的是,调查显示,比例不小的大学教师三年中没有任何著作或论文,40%的人没有在各类社会咨询与服务中兼职。也就是说,如此多的人成为学术上的“沉默者”,学术力短缺。 大学教师要以学术职业为荣。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教师对本人工作满意,对大学教师整体形象比较满意,若重新选择,75%的人仍然选择这个职业。这说明,中国的学术职业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但是,“被吸引”、“被稳定”,并不意味着自动地以学术职业为荣,有些教师反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还有近20%的人希望能够“逃离”学术职业系统,这是一个报警信号。因此,除了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需重视并加强学术职业的吸引力之外,大学教师也要自觉地热爱本职工作、调试自身、努力奉献,以保持这个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发动机”职业的稳定性。
◆ ◆ ◆ 本文选自“人大复印库”(点击查看更多精选论文) 授权/转载请咨询学术小壹(微信ID:xueshuxiaoyi) 壹学者精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