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中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能温肾壮阳以袪寒救逆,并能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之阳,生用则逐阴回阳之功更捷,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也能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之阳,与附子相配,可增强回阳之功, 甘草甘缓,和中缓急,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燥热之性。 三药合用,功专效宏,共奏回阳救逆之效。 案例:女,30岁,已婚,患者月经期间不慎受凉,夜间忽发寒战,随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当即针人中及十宣穴出血,血色紫黯难以挤出。针时能呼痛,并一度苏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 此因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急当量温经散寒挽扶阳气。拟大剂四逆汤一方。处方: 病者家属问:此证如此严重,为何将药分作四次,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我说:正因其症状严重,才取“重剂缓服”办法。其目的为使药力相继,缓缓振奋其阳气而驱散阴寒。譬如春临大地,冰雪自然溶解;如果一剂顿服,恐有“脉暴出’’之变,譬如突然烈日当空,冰雪骤溶,反致弥漫成灾。家属信服。服全剂未完,果然四肢转置,脉回,清醒如初。 经期冲水,寒中少阴,阴寒大盛于内,非四逆汤之温不足以驱阴霾。然服药之法,犹当考虑,本案分四次温服,缓缓给与,则使药力绵绵,阳气续生,此法值得临床效法。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本条论的是阴盛格阳的证治,应和后面的条文第370条合看。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这是里寒的程度相当深了,可是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以说里寒外热。 因为阴盛格阳,阴阳不通,可以出现许多症状,如阴寒内盛,阳气不通则腹痛,浊阴雍滞于胃则干呕,虚阳循经上浮则咽痛,下利严重下到无物可下时,则利止而脉不出,所以说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这时治疗就要用破阴通阳的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通脉四逆汤其实就是四逆汤药加大了姜、附的用量,取其大辛大热,以速破在内之阴寒,而除阴阳格拒之势。
案例:李东垣治冯氏子,年16。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已煮药,而李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李切脉大骇日: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歧伯日: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此传而为阴证矣。今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渐出而愈。 病热见脉数,按之不动,乃虚数也,属无胃气之脉类。虚阳飞越于外,假斥脉道所致,预后多不良。《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者日死。"当急救回阳,尚有一线可生之机。本案幸遇大家调治,否则,杀人无血耳!于此可见李氏学验至精,堪为后学之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