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7条

 lhg821 2017-10-02

第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葱味辛,以通阳气。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呕者,加生姜二两。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肾也,肾象乎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二阴若盛,则一阳必衰,阴邪始得内侵,孤阳因之而外越也。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里阴盛极也。身反不恶寒,面色反赤,其外反热,格阳于外也。故虽有腹痛、干呕、咽痛等证,亦当仿白通汤之法,加葱于四逆汤中,以消其阴,而复其阳可也。

集注

程应旄曰:热因寒格,无论腹痛、干呕、咽痛,皆下利中格阳之证,即使利止,而脉仍前,欲绝不出,亦不得谓里寒已退,辄妄治其外热也。须循四逆汤例,消阴翳于下部,但加葱白,宣阳气于下焦,使阳气通而脉亦出,始为真愈。

林澜曰:格,拒格也。亦曰:隔阳,阴阳隔离也。又曰:戴阳,浮于上如戴也。夫真寒入里,阴气未有不盛者,然其剧,不过阳愈微阴愈盛耳!

方解

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者也。今脉微欲绝;里寒外热,是肾中阴盛,格阳于外,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易名通脉四逆汤者,以其能大壮元阳,主持中外,共招外热返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亡在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份者,恐涣漫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利止脉不出气少者,俱倍人参。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此寒热相半证。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赤,阳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为司命,脉出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阴旺阳虚。设见恶寒,则阳败而无生望,若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见赤色,或风木贼土而腹痛,或浊气上逆而干呕,或滞气冲击而咽痛,或下利虽止而脉微欲绝不出者,是阳弱而气郁也。通脉四逆汤,姜、甘,温中而培土,附子暖下而回阳。服之其脉即出者,是阳回而气达,其病当愈,以其阳微欲绝,而实原未尝绝也。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阳郁不达则面赤,加葱以达阳气也。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芍药泻风木而止腹痛。呕者,加生姜二两。生姜降浊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桔梗开结滞而利咽喉。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人参补阳气以充经脉。

少阴为病,水寒而血败。水渗肠胃,则中脘阳衰,不能消融入胃之饮食,而完谷不化。阴寒内据而虚阳外浮,故里寒而外热。血中热度低弱,温度不达四肢,故四肢厥冷。血为寒水浸灌,不能流通脉道,故脉微欲绝。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身反不恶寒而面色赤。寒湿内陷,故腹痛。水气留于心下,胃中虚寒,故干呕。湿痰阻塞肺管,故咽痛。阴气以下利而日损,故利止而脉不出。通脉四逆汤用甘草、乾姜以温中焦,生附子以温下焦。盖水盛血寒,为少阴本病,故以「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为总纲,惟兼见脉微欲绝,乃为通脉四逆汤本证。盖胃为生血之原,胃中寒则脉微,按太阳篇脉结代用炙甘草,则本方之甘草,亦当用炙。惟里寒外热,外内不通,因病戴阳,面色乃赤,故加葱以通之。血络因寒而瘀,腹中为痛,故加苦平之芍药以泄之。呕者,为胃中有水气,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为湿痰阻滞,故加有硷性之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为里阴虚,故加人参以益之。此又通脉四逆汤因证加减之治法也。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的病理变化。里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病理叫做戴阳或格阳。里寒外热就是阴盛格阻、阴盛戴阳的证候。

少阴病,下利清谷,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阳虚而寒已到了极点。阴盛里寒,阴阳发生格拒,阴和阳不相顺接,就会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反映阳虚之甚。外热表现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就是格阳,因为阴寒很盛,而阳气根于少阴,阴寒就格拒弱小的阳气,这叫无根之阳,又叫虚阳外浮。这个热正是无根之阳的一个反映。阳气在下焦藏不住了,被寒邪格拒而上戴于头面,脸上发红,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张仲景把这个叫外热。这个病很严重,如果出一身大汗,那就会亡阳。或者再一喘,那阳气就外越了。这个证也有或见之证,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关于治疗,通脉四逆汤主之。从药物组成来看,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为什么叫通脉四逆汤?因为它的剂量比四逆汤重。四逆汤的附子是一枚,通脉四逆汤的附子是大者一枚。原来附子是六钱,大附子可能就是一两二,增加一倍多。四逆汤的干姜大概一两半,生附一枚两半姜,炙甘二两玉函方,通脉四逆汤的干姜是三两,强人可四两。由于附子、干姜的剂量加大,祛寒破阴、招纳亡阳、温通血脉的所用也就强大了。因此,就叫通脉四逆汤。

有一年,我去山西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有个老所长叫李汉卿,跟我是朋友,也是研究伤寒的。我带同学在所里实习,就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譬如《伤寒论》的烧裈散现在讲还是不讲?通脉四逆汤只是四逆汤加点儿剂量,是不是叫通脉四逆汤啊?李老说通脉四逆汤应加人参,不加人参就不叫通脉四逆汤,因为这里边说的很清楚啊,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因为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今日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他说这个不应该在下边小注里,应该提到原方里,就是说通脉四逆汤这个方子有人参,他说临床上用了很多的四逆汤加人参,治阳虚无脉,或者出现了危险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皆以四逆汤加人参收功。

对于格阳,要加葱九茎,就是加九个葱白。葱白有通阳破阴的作用,能消解阴寒的势力,使阳气恢复。所以一个加人参,是通脉的,一个加葱,是通阳破阴的,这两点很重要。

在临床看病,要有一个常识。老年病人突然浑身热,面色发红,要一分为二来看,有的可能是阳气恢复了,是个好事;有的可能是阳气被格拒,要亡阳。人在临死的时候,还有脸红的,然后逐渐白了、黄了。这就是回光返照。后世的赵养葵、张景岳,有引火归原法,在干姜、附子里加牛膝、车前,这些都是从《伤寒论》的通脉四逆汤之下发展、引申而来的。

少阴病下利清谷,这就是说这个少阴病传里转属太阴了,里虚寒之极了,食谷不化,下利清谷。它这个里寒外热是指的下面的症候说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这是里寒;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是外热。

那么这个少阴病里头虚寒之极,所以下利清谷,而手足厥逆。这个病常常有这个情形,真正到这个危重的时候,一点一点的浮阳都现于外了,里面是一片沉寒,这个病最重。那么这个人应该恶寒呀,而反不恶寒。面色应该不赤,而反赤,这个面色赤不是前面的表不解、不得小汗出的那个浮阳在面,这个是真正的虚候,里头极寒把人身上的一点热量都弄到外面去了,有虚脱之象。

那么也有些特征出现,下利嘛,或者是寒刺激肠子,肚子也痛。或者里头的水上逆,故干呕。它有时下利伤阴太重,所以咽干,也可以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这个利止脉不出就是无可再下了,没有脉,脉不出,这就是一个虚脱之象,这个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所以叫通脉四逆汤,就是脉没有了,能使它复通,所以前头那个应该用通脉四逆汤。

我们看看通脉四逆汤,组成跟四逆汤一样,也是甘草、附子、干姜,但是附子、干姜都加大用量了,附子是用一个「大」,附子有大小之分,那可相差很多很多了,我问了药房他们,附子大的有一两的,甚至一两多的,一般的小附子轻得多,干姜搁三两。你们看白通汤,那干姜才一两多,差太多了,而且还是分温再服,分成二剂。那么干姜这个药三两就是9钱,一剂是4.5钱,这很重了,要是强人还要加干姜,底下注了,用四两,一剂药里头就是6钱了,合现在就是18克了,所以通脉四逆汤就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而增量附子、干姜。

附子、干姜都起这个亢奋作用,这个机能沉衰,就像现在说的虚脱,以致于心力衰竭,都能振奋这个机能的,你看它这个书它这里面没搁人参,人参这个药也是个亢奋药,也是个补药,可是它不宜寒证,真正到这个沉寒痼冷,到了阴证的虚候,人参用不得。咱们现在还有个毛病,最迷信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这个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这时只能用通脉四逆汤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这个例子多的很。

这里也有些或然的症候,也用一些加减方,这个加减方呀,一点也没道理,这个时候你还加葱9茎,要是脉微欲绝,或者脉不出,你再发汗那还不是速其死吗,所以它这个加减一点也没道理,这个好好看一看就知道了。

患少阴病,阳虚而阴盛。脾胃阳虚,腐熟不能,则下利伴有完谷不化;阳虚甚,阴偏盛则格阳于外,故见里寒而外热,里寒是真,外热是假,即真寒假热证;阳气亏虚难以接续,则手足厥逆而冷,脉微如同快断绝一般;外有假热,不仅身不恶寒,反而面色红赤,是阴盛格阳于上所致,又称戴阳证,主方用通脉四逆汤。

格阳于上而见面赤,加葱白以通阳消阴;阴寒内盛,胃肠痉挛则见腹痛,加芍药和阴止痛;寒饮留胃,胃气上逆则呕,加生姜以温中散饮止呕;寒痰凝结咽喉则咽痛,加桔梗散结利咽;下利止,脉反无,是气阴随下利而亡,加人参复元气充血脉。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