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了很多关于足弓对整个身体系统张力的影响,是希望大家改变一下对“脚”的认识。在我给很多患者处理身体疼痛问题时遇到很多患者的类似的疑问:“高老师啊,我是腰痛你弄我脚干啥啊!”,希望通过这两篇文章的详细分析大家能清楚的认识脚这个“身体结构心脏”的重要性。 习惯从手或脚检查和处理是我处理疼痛问题的习惯,因为身体结构网络最容易在两个地方被锁住——手和脚,这也刚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上——手用的多、不会走路!(文末分析)。
就像现在都市人群当中最常见的内侧足弓无力,身体重量倾压于足部内侧的情况,原因是足外侧缘较短,第五跖骨基底部被拉向足跟,或者足跟被拉向前方,当然这种情况同样也可能发生在非扁平足上,如下图:
其实我们要处理足弓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身体受力以及结构网络力传导的顺畅性,而不只是为了使足弓松软可动,增加长程结构网络的可动性。所以并不是把足弓拆的软软可动就好,如果碰到硬的不得了,完全拆不动的足弓怎么办,要怎么样才算是基本上有处理足弓的效应?
如果受力的力线是不对的,脚掌重心不好,脚掌就会有些低垮或拱高的变形,不是契状骨就是舟状骨突出,这时足弓变形,跟距胫骨关节会因排列不齐而扭曲,自然贴在旁边的腓骨会跟着跟距胫骨的排列角度而旋转,整个小腿的中轴旋转就沿着涌泉脚掌踝关节胫腓骨,扭曲盘旋而上。 就拿走路来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走路的身体使用状态。走路是最好的运动跟放松,可使全身肌肉均衡协调的流动着。 一般人走路都只用手和脚走,躯干僵着不动,只有手脚肌肉收缩,躯干肌肉绷紧作为手脚肌肉收缩的支点。看起来抬头挺胸昂首阔步,双肩不动,腰脊中正稳定。这种步态只具有移动的功能,不仅达不到我觉的运动目的(尽量“全身”肌肉轮流交替收缩),也达不到很好的养生状态(“全身”经络调通,气机无碍流动)。 就像上图中自然门的功夫:在簸箕上走圈一样,最理想的步态是每踏出一步,全身重心便往该侧移动,当重心平均分布在该脚时轻盈的换脚,完全无受力的另外一只脚才起脚,也就是我常说的,一直脚走完再换另外一只脚。这样由脚而臀而背到颈肩,两侧轮流连贯受力,每次一侧受力,另外一侧完全放松。最理想的走路状态应该是走起来的时候感觉是脊椎在中间作为支柱,身体的两侧躯干及手脚像波浪鼓一般,左右旋动。而这些的基础就是必须又一个良好的脚。 处理足弓的目的就是就是要矫正这个旋转的中轴,有没有矫正一些,靠的不是足弓有没有变软,主要是决定在胫腓骨的排列有没有改变。
对文章有疑惑的朋友可以咨询笔者个人微信:gwh183307723,笔者会抽时间为大家回复。 |
|
来自: chenyuchenxian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