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

 cat1208 2016-10-16

(仿佛听到有人说我帅!

十月新刊《第九区·社交理毛》 拉到底部 立即购买你在咖啡馆或酒吧的时候,花点时间听听你邻桌的谈话吧。你会发现,他们三分之二的对话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谁在和谁做些什么,这件事情是好是坏;谁来了谁又走了,为什么?如何处理复杂的亲子、情侣、同事关系。

也许碰巧你会听到有人为某一技术问题或某本读过的书深入交流。但是接着往下听,我敢打赌,用不了五分钟谈话就会偏离主题,重新闲聊起来,回到社会生活的自然节奏。

即使是在大学活动室或是跨国公司的餐厅,情况也并没有什么差别,那可都是学术和商业精英的聚集地。

当然,你也会偶尔听到一些人讨论一些高深技术问题或是谈生意。但这也是在他们得到款待后才会进行的深入讨论,或者是利益相关方专门就某些重要问题而会面讨论。

而其他日常交谈的内容,像是当代文化、政治、哲学、科学这样学术重量级的问题,不会超过四分之一。

语言可以带来快乐与金钱。语言也一直是我们最宝贵的珍宝,没有语言我们的世界就算不会成为孤岛,也必将黯然失色,不似现在这般精彩。

语言让彼此联系,让我们能够分享知识与经验,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物种所无法比拟的。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似乎太沉迷于别人的是非长短。

为何我们拥有这种奇妙能力,但大多数时间却将其大材小用了呢?

梳毛似乎是维系灵长类动物情感的主要纽带。我们不能确定梳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但我们知道梳毛的频率与群体规模呈正比,即群体越大,成员用于维系彼此情感的时间就越多。

如果这样,我们有一个问题。规模最大的(按照一个物种的平均值)群体是由50到55只狒狒或黑猩猩组成的群体,它们在保证不影响其他生存所必须投入时间成本的活动下(外出觅食及进食时间),用于梳毛的时间已经达到上限。

如果人类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梳毛是唯一巩固其社会关系的手段,根据猴子和猩猩梳毛的时间推算,人类则每天要花40%的时间。不错的想法吧,带来几乎持续不断的快感。

然而,任何物种想要在现实世界生存下去(与去超市扫荡,囤下一周的食物不同),就不可能投入那么长的时间在梳毛上面,否则会被活活饿死。

由此我们想到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手段。我们的祖先肯定也面临过这样进退两难的局面,既要不断扩大群体规模以应对无休无止的生存压力,又要考虑到时间成本,限制群体规模。看起来他们似乎要设法破解这个两难的局面。

当然一个明显的方式是使用语言。我们确实也是靠语言来建立维系彼此的关系。那么有可能语言进化为一种声音形式的梳毛,能让我们用与传统灵长类动物梳毛相似的机制,来维系更大的群体吗?

我们认为,语言最初起源于旧世界猴和猿所特有的日常互相呼喊,这类物种日常互相呼喊起到远距离梳毛示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越来越紧迫,动物保持一种稳定的发声方式。没有内容,正如我们的谈话中常用的程式化客套。比如“你常来这儿吗?”这种陈词滥调的客套话,并不真的需要认真回答,只不过是句开场白,类似于说“谢谢你,我很乐意接下来一起……”

最终,连这种沟通方式也不足以维系群体时,便需要更高效的机制来支持群体规模扩大。

至此,声音被赋予意义,但内容多数是社交性的:闲聊开始出现。

语言具备两个特点,以确保人类能够维系更大的群体。

其一,我们可以同时与几个人交谈,这样就增加了我们联系的频率。如果交谈和梳毛具有同样作用,那人类至少可以同时给几个人一同“梳毛”。

其二,相比起猴子和猩猩,语言可以允许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彼此交流信息。如果猴子和猩猩梳毛主要是为了建立信任,了解盟友信息,那么语言能做的会更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谈论自己的喜好、为人等个人信息。通过语言,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向他人表露出自己是个多么可靠、值得信赖的朋友。

感情这东西微妙复杂,因为你投入一段感情,不能保证会得到同样的回应。你有可能会被搭便车者欺骗,他们只是利用你的好心肠,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抛弃你。因此,擦亮眼睛,挑选可靠的盟友在斗智斗勇这场永恒的战争中变得尤为重要的。

你如何描述自己,甚至是你说话的方式,任何的细节都有可能是别人用来衡量你是否有诚意做朋友的依据。我们要了解那些谈论某些事情的人,以此判断自己是要亲近,还是远离他们。

语言还有一个无价的好处,让我们可以彼此交换他人的信息,省去我们自己费劲去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猴子和猩猩就只能靠自己观察。

也许只有亲眼目睹你如何对待盟友,我才能知道你多么不靠谱,但这种情况毕竟少见,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有机会识破他的真面目。

但假设我有朋友同样也认识你,我的朋友,特别是那些与我利益相关的朋友会说起你的所作所为,他们可能提醒我你并不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因为彼此利益相关,荣辱与共,人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被人欺负。假设我为了救一个混混丢了性命,那我的朋友亲戚就损失了一个盟友,以及他们这些年在我身上投入的一切。

语言就成为梳毛廉价而高效的完美替代品。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进化是为了确保男性能更高效地协调合作,比如狩猎。这是一种“告诉你湖边有一群野牛”的语言观。

还有观点认为语言进化是为了讲述有关超自然神力或是部落起源的传说。

无论是从人类学、语言学还是古生物学角度,我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些观点洗了脑。

而我的观点则完全不同,我认为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如果语言进化是为了维系更大的群体,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证实语言具备实现这一目的的设计特征。

其一是会话群体规模应比传统灵长类梳毛群体大,并成一定比例。其二是会话时间应主要用于交流社会信息。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后者会成为验证假设的强有力论据,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语言存在是为了促进信息交流,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如我们花时间讨论湖里的野牛。

为了验证这些预测,学生们和我取样调查了各种场合的会话组。我们唯一的前提是受试者必须是放松地和朋友在一起。

我们想要避开正式场合,正式场合的会话规则往往受到刻意限制。我们在大学的自助餐厅、公共场合前台、消防演习期间(人们正在等候解除警报的信号返回疏散楼)、火车上和酒吧里进行抽样。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会话组人数不会无限大。事实上,参与会话的人数有一个决定性的上限,那就是四个人。

下次社交接待时或派对上你不妨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会话开始于两三个人开始互相谈话。每个人轮流,说话者和倾听者努力参与其中,互相接话或挪动身体让其参与进来。

然而,当组员达到五人,情况开始不妙。会话组变得不稳定:尽管努力维持(通常会话组都会尽力),不可能保持所有人的注意。然后,人们会两两对话,在组内各自聊起来。最终,人们会分成几组,形成新的会话组。

这是人类会话行为一个显著的特征,我保证你在社交场合花上几分钟观察便会察觉。

既然每次只能有一个人说话(除了偶尔同时说话或试图打断插话),会话组人数不超过四人,意味着会有三位听众。

这是有趣的数字,因为正好是传统梳毛互动人数比例的三倍——通常是一个给另一个梳毛。

灵长类中最大的群体黑猩猩,平均规模约为55头(注意是平均群体规模,而不是最大规模)。这也许是惊人的巧合,但推算(和观察)的现代人类群体为150人,几乎刚好是三倍。

换言之,群体规模人数比和会话互动人数比成正比:猴子梳毛为1:1,人类会话为1:3。

我认为人类群体之所以比黑猩猩群体大三倍,正因为投入同等的社交精力,人类可以与三倍的人数互动。

更有趣的是,我发现人类会话组的人数上限,并非是社交规则的产物,而是人类听觉机制的产物……

作者简介: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进化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莫德林学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