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石、海眼、孙悟空》之魔石

 三棚 2016-10-16

《魔石、海眼、孙悟空》之魔石

三棚 三棚 2016-09-04 22:53:29
记得上月底的某一天,在成都某个农业银行里坐着等人,无聊之余,一篇名为《万万没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神针的幕后黑手居然是她们?》标题如此穷凶极恶的文章把我绑架了。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点击进去。点进去发现打发时间倒是不错的故事,有理有据,引人入胜。没看完等的人已经来了,就没再看了,可是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故事,也一直好奇这个幕后黑手是谁?标题里的“居然是她们”这句话像是抓了一把蚂蚁放在我裤裆里,实在让我蛋定不下来,忍不住想看下去。
晚上吃了饭,终于吃了晚饭,没等饱嗝打完就拿出手机,半躺在紫色的沙发上。花了四分钟把这篇文章看完了,虽然结局完全没有讲幕后黑手是谁,这个“她”也不知道是谁,更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加个“们”。是的,我被骗了,完全没有交代这个幕后黑手。
不过,这样一篇奇葩标题的文章却打开了我的搜索整理之路。
接下来,我就把我整理出来的东西奉献给大家,素材几乎全是网上的,甚至很多是整行整段的复制。如原作者们看到我的剽窃,来打我呀。


《第一章、成都魔石》
不是讲孙悟空拔神针吗,怎么标题是成都魔石?
大家想看孙悟空拔神针吗?我偏不讲。先来讲讲成都的几块石头。
这些神石是真实存在在成都的,正因为真实存在,所以故事才更有看头。其实最重要一个原因-------我是倒着讲的故事。这样到了最后不用我告诉你,你都知道孙悟空到底为什么拔神针了。
关于成都魔石,为了尊重被我参考的文章作者,我连标题都没改,一搜就能搜到原文。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吧。

宽窄巷子附近的支矶石何以使挖掘他之人的如遭雷击,屡试不爽,多次昏迷?
成都城东的天涯石为何深不见根基,一经晃动即风雷异变?
成都城西的石笋为何传说在夏天大雨之后,附近会出现深不测底的洞穴?
原本不产大石的成都何以会有这些石头?是自然生成,还是历史遗迹?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还是外星人的到此一游?这些石头是还在原地,或者早已不见?
别着急,一个一个来。先说支矶石。

一、支矶石
成都有一条街道叫支矶石街。支矶石街与下同仁路交汇的地方竖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本文主角吗?答案稍后揭晓。
这是一块成都历史上著名的石头。
它原本属于中国民间最有名的一对夫妻(牛郎织女)。
它是古蜀人最早的太空探险收获。
在西汉 当时最有名的两位神级人物对他进行了签定。
曾有人想从其上凿下一块来 却莫名晕倒。
挖其根基 立即风雷异动。
从唐代开始 无数诗人对它进行吟诵。
听我说了这么久,你肯定迫不及待的想要问上一句:尼玛,你说的到底是神马石头?
其实这块石头就是支矶石。也许大家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有抽作者两耳屎的冲动,什么破石头,没听说过。
如果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会知道这块石头在古代那是相当的有名气了,只要抬出这个石头,没有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简直是不可能的。会写诗的人,如果没有以支矶石为题材作为过诗,出门简直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信你看,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宋代的《太平御览》、 明陆深《俨山外集》以及《集林》均对支矶石有记载;而历代文人如杜甫、宋之问、李商隐等对这块石头也是纷纷吟诵,竟至仅《四库全书》所收相关作品就有上百篇,而在成都也有一条以该石命名的街道--支矶石街。
一块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这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根据明代陆深的《俨山外集》记载,支矶石,在成都城西南角石牛寺旁边,立在土中,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五尺多高,石色微紫,在靠近地面的部位有一个窝进去的地方。《俨山外集》没有说这块石头有多牛。而唐代著名道士杜观庭的作品《道教灵验记》却对这支矶石的神异之处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名太尉灯煌公喜欢搜集各种奇异的东西。一天他听说这支矶石不错,于是他就想把支矶石凿下一块来,再弄成比如说砚台之类的东西,好在朋友面前显摆显摆。
没想到他老人家让工人去凿石头的时候,不知道为毛,工人凿着凿着,就突然晕了,直接性倒在石头旁边了。这位太尉不干了,把工人弄醒,让他继续凿,没想到又晕了,如是三次。这位太尉再天然呆也知道这石头是神物了,不敢再凿了。
但是天然呆是没治的,所以这位爷作出了另一个决定,如此神奇的东西只凿下一块带回家太浪费了,不如整块挖回去,放在家里就算不能镇邪,压压泡菜也是不错的。于是他就下令让人把石头挖回家去。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就在工人挖掘的时候,“风雷震惊,咫尺昏噎”,反正就是突然间刮风打雷,天地间一片昏暗。这下子这位天然呆的太尉明白过来了,这东西动不得。
支矶石的传说的确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的,说是long long ago 的时候,突然天上掉石头(在中国古代,天上总是掉石头,而据不完全统计,掉在成都市区的最多。),这块石头掉在了今天支矶石街所在的位置。因为这块石块的形状像极了纺缍,凑巧的是中间还有凹陷的一个小坑,这就使它更像是拿来插在织布机上的纺缍了。于是人们就说这块石头是天河之畔的织女织布机上掉下来的。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又是织女用的,当然是神石,于是建庙、供奉就开始了。如果是这样,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东北名人白云大妈、黑土大爷家里那些只会打鸣,但不会下蛋的公鸡,不可能引人注意,更不可能成为公鸡中的战斗鸡。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支矶石千百年来受人关注人。经过本人认真的研究,我发现,这一切都源于一次西汉年间的太空探索。在《荆楚岁时记》中,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令博望侯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坐着船就出发了,这一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张骞来到了一个地方,看到这里有城池像一个大城市。然后他看到一名女子在织布,又有一名男子牵牛饮水。张骞问这是什么地方,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去问严君平(怎么又是严君平?)。同时,织布的女子还将一块石头给了张骞带了回来。张骞回来后,来到蜀地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有客星进入牵牛、织女星座,难道就是你吗?而张骞所取回的石头,则由东方朔认出来是织女的支机石。正是张骞这次太空探索,使得支机石声名大噪,历久不衰。而因与东方朔擦肩而过,与严君平从此密不可分。比如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中的“成都卜肆支机石验”这样写道:“成都卜肆支机石,即海客携来,自天津所得,织女令问严君平者也。君平卜肆,即今成都小西门之北福感寺南严真观是也。有严君通仙井。《图经》谓之严仙井,及支矶石存焉。”
本来原文这里列有很多古文引述关于支矶石和卜肆的,因为是古文,两句还好,二十句放在这里肯定是灾难级的阅读障碍。我就没剽窃。
这么多的古文中,都提到卜肆、卖卜人等,从诗中可以看到,这个卖卜人就是严君平,那么这个严君平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度娘上的说法是严君平生于公元前86年,卒于公元10年,活了足足90多岁,是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蜀郡成都人。汉成帝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严君平当年在成都摆摊算命的时候,那家伙,那阵势,那真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多少达官贵人等着他算命呀。而且他算命还有一奇怪之处,即每天只算几卦,弄够100个铜子,买点白菜豆腐就把日子过了,剩下的时间都是闭门读书,教教学生。正是他的传奇性,以至于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记着他当年摆摊算卦的地方,并把他摆贩算卦的那条街命名为君平街,现在这条街就在成都市人民公园背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不是让你去那找算命的。如果你要找算命的可以到文殊院附近去,那儿多,至于质量如何,我也不大清楚,但是据说,那是童叟均欺。我这里所说的童叟均歁是因为真正的高人算命,永远都是欺骗算命者,让他们看到希望,战胜命运。至于那些神棍,现在都不可能在文殊院周边了,都是以国学大师的身份,出入房地产开发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的私人宴会。对于他们这种身入虎穴,为民除害的行为,我向来深表赞赏。
现实中的支矶石真的是这样的吗?在那里才能找到支矶石呢?
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编《成都城坊古迹考》所载此石一直置于成都支矶石街西面,且绘在清代街道图中,清代的人把这石头看着为神物,在石头上建起了小庙,不时有人去烧烧香。
支矶石街,西接下同仁路北口,东向仁厚街西口,与宽巷子紧挨着,早些时候与宽巷子、窄巷子均是清代满城的街道,当年也曾像京师的街道一样,取了个北方的名字,叫作君平胡同。后来随着城市的变迁,满城之中的街道全部取消了胡同这种称呼,而君平胡同则因为支矶石存在,干脆改叫作支矶石街了。
  

  

  现在在支矶石街与下同仁路交接处,大家还可以看到支机石。石头有一人多高,宽近一米,石头的表面已经有些地方出现了剥落,也有许多小孔,在石头的靠近基座的地方还有一个碗口大的坑,坑口光滑,好像这块石头曾经很软,像豆腐一样被人挖去了一块。整块石头的样子和《俨山外集》中的记载是一样的。如果你去敲打这块石头的话,就会发现,石头发出了空空的响声。难道石头的内部是空心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支矶石,这只是2006年成都市打造特色街区时,随着支矶石街成为特色街区,而由有关部门仿制的“支矶石”。真正的支机石在1958年就移入成都青羊宫东侧文化公园内立栅保护了。
但是你在文化公园内,也轻易看不到这块石头,因为这块石头被“雪藏”起来了。公园内的一处小山波,支机石就在那座山顶的亭子之中。如果你是在太阳很好的日子去找那支机石,你会发现,阳光的映射下,亭子内似乎有什么物体反射着强光。虽然这座山坡四周的路都被封死了,无法上去,但我还是曾经上去过。不要问我为什么可以上去,因为我不会告诉你的。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上去看的一切。当时,我上去的时候,发现前往山顶的亭子是有路的,但是路的两侧长满了杂草,行走困难,四周一片荒芜衰败之相。“喵呜!”一阵凄厉的叫声突然从身旁传来,我一惊,四下张望,一只黑色的野猫一窜而过。终于在凉亭前,我看到了传说中的支机石,此时她正在玻璃罩的保护之下,站在写着“支矶石”几个大字的基座上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光华,其样子,与现在放在支矶石街上的克隆品几乎一模一样,而大家刚才在山坡之下看到的反射光,就是亭子内玻璃罩发出的。

说到严君平,再延伸讲一些,假如没兴趣请直接跳到后面讲天涯石。
严君平本不姓严,而是姓庄,名遵、字君平。之所以他会被人叫为严君平,是因为有一个叫班固的年轻后生为了避汉明帝刘庄先生的讳,把原本姓庄名遵的他改成了现在的严遵。后来,他老人家就用严遵之名而行天下了,而后人则更喜欢喊他严君平。
这严君平如果仅仅只是一个算命的,绝对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名气,也不可能在在成都市还有邛崃君平乡等众多以君平命名的地方。他得以千史留名,还在于他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写出《老子道德真经指归》。
先说《老子道德真经指归》,这部书相当于是严君平读《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可以说不管是在他前面,还是在他后面的对《道德经》进行注解的书,在这本书面前都弱爆了。所以,我只能说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成都后代文化的发展,包括道教在蜀地发源、发祥,蜀人崇尚浪漫、自由、创新、和谐的思想均是受其影响。在这一点上,他比孔子只是弱了那么一点点,伟大的思想家是可以算得上的。孔子号称3000弟子,有名的有72人。有一直认为,这有名二字,指的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名有姓,而不是有名气。因为他那些弟子一个二个歪瓜劣枣的,全部不成材。不要说可以发扬老师思想,甚至连老师的思想都没吃透,孔圣人教育家的称号在严君平面前那是弱爆了。严君平的得意弟子叫扬雄,字子云。这位兄台,那叫一个牛呀,完全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发展的人才,而且难得的是,还每一科都精。据我所知,后来的人世间也只有亚平宁半岛的高跟鞋国,有个叫达芬奇的人可以与其有一拼。这位扬雄也是成都人,学会有严君平一身本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据说,这扬雄,瞧不上《论语》,于是仿论文的体例,写了部《法言》,迅速地把《论语》比下去了。瞧不上《庄子》,又写了一部《太玄》,一不小心,开启了后世的玄学之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性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扬雄在历史上的地位,曾是继孔子之后,倍受尊崇的大思想家,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现了争论。这场争论因为那个口中说着“存天理、灭人欲”,背地里却把儿媳妇肚子搞大的朱熹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最终让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好了延伸阅读结束,还想了解就自行百度了。

二、天涯石
好吧,让我们屏住呼吸,请出第二块石头。
这是一块连挖几日几夜也挖不到其根基的石头。
这是一块似乎拥有放射性能量的石头。
这是一块和支矶石一样,有人挖她,就会风雷异动的石头。
在成都,还有一块石头被人们称为支矶石的姐妹石,这同样是一块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石头,她与支矶石一东一西,千年以来一起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发展。这就是天涯石。
明陆琛《蜀都杂钞》中记载:“天涯石在城东门宝光寺侧,有亭覆之。”
天涯石一直没有挪窝,一直在成都东门的老地方呆着。因为挖不动,挖不到底,挖了要打雷。
其实,你只要熟悉成都的街道,就可以大致地猜到,天涯石在哪里了。因为支机石在成都仅有一条以其命名的支矶石街,而天涯石在则有四条以其命名的街道,分别是天涯石北街、天涯东街、天涯石南街、天涯石西街四条,并且现在还有一所天涯石小学。
来到城东的天涯石南街,你就会发现这块石头公然的呆在天涯石小学的外头。石身除了露出地面约两米外,埋在地下的部分则难知深浅。在其四周是栅栏围成一个方框,将其团团护住,和支矶石一样,在其上面还有一个亭子,上书“天涯石”三个大字。据说,早在1981年,“天涯石”就被定为市级保护文物。我的天,居然只是市级,有点小失望。
 



但据媒体报道这块石头是在2003年天涯石南街棚户区拆迁工程启动后,在天涯石南街80号一座破烂不堪的木质平房里被人发现的。当时的天涯石南街80号早已无人居住,里面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而传说中神奇的“天涯石”就在一堆残砖破瓦之间,看上去和普通石头并无两样。石头除了露出地面约2米外,更多部分则埋在地下。石上布满灰尘,委身在砖砌的小槽内,砖槽里胡乱地丢满了垃圾。旁边找不到任何记载其名字、历史、传说等资料的碑文。
看到这里,你不由得会感叹,石头和石头之间,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支机石早就移居山顶别墅、每天白天享受阳光浴,晚上和野狗、野猫一起看看流星雨,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小资呀。而天涯石呢,至今还在天涯石小学门口当保安。当然,天涯石也可以来一句,老子曾经也是阔过的。的确,天涯石以前是阔过的,而且阔得很。据路边社消息,解放前天涯石所在的位置曾是一座庙,天涯石就在庙中,旁边还有两块状如鸡蛋的椭圆形石头,叫做“元宝石”。 因为天涯石的神秘,解放前常常有人来这里烧香求平安。看到这里你们明白没有?就像二郎神手底下有马仔梅山七圣、真武大帝的座像前有龟蛇二将、文昌帝君身边有天聋地哑一般。天涯石当年可是老大,手底下是有两个马仔“元宝石”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当年天涯石出门的时候,两个“元宝石”肯定是在他身前开道,一路高喊,“刻章、办证,刻章、办证,刻章、办证……”那家伙,真的是雕堡了。
但是天涯石不当老大已经好多年,两个马仔“元宝石”早就不知所踪了。如此唯有孤身一人,坐在门卫室里,保护着天涯石小学的安全。主要是两个马仔没有多大,容易挖,现在应该在哪个藏家手里吧。
毕竟天涯石是当过老大的人。不信你看,据说文革时,天涯石作为迷信物受到冲击,造反派要将它连根拔掉。在挖了几天之后,天涯石依然难见其根。无奈,挖掘者只好让它三分,不再较劲。
天涯石这种连挖几天难见其根的情况,也出现在古人的记述之中,宋朱秉器《漫记》中,说天涯石在“蜀城东隅,高二丈,厚仅半尺,瘗根土中,曳之皆摇摇可引,撼之则根不可穷。”也就是说,天涯石那是相当的神奇的,你轻轻的推它,好像这石头就是立在土上一样,但是如果想要用力将其推倒的话,却会发现石头深深地植根于泥土之中,似乎其在土下的部分是没有尽头的。
和支机石一样,天涯石都面临时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身份来历问题:成都平原不产这样的大石,天涯石从何而来?为何根基如此之深,以至于连挖几天不见根本?
对于天涯石的来历,在民间流传有有众多版本,一般来说,只要是江湖上有声望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总是众多的。关于天涯石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同样在long long ago 的时候,女娲补天工作正进行了得如火如荼,却不慎将一块石头从天顶落下,落在了成都,看到这种说法,我终于明白当年拍摄红楼梦的时候,宝二爷的演员为何会出自成都了,那是有历史依据的呀;另一种说法则是这块石头是玉帝老儿宫殿围栏上落下的。看到这种传说,我不由得会心一笑,看来豆腐渣工程,并不仅仅是凡间才有,天上也有呀。
这两个传说,不管那一种版本,天涯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和支机石一样,看来成都对天上掉下的石头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天下掉下的石头,总是落在成都城区。
也许是考虑到传说的因素,一些人认为天涯石和支机石一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不是哪个神仙的石头,而是一块陨石,因此才会有“天涯石”之名。
“天涯石”是陨石的说法,或许从古书中的一些记载相互映证。《蓍久传》对天涯石曾如此描述:“人坐其上,则脚肿不能行,至今不敢践履及坐。”也就是说,人要是敢坐在天涯石上,脚就会变肿,变得不能行走,所以没有人敢坐用脚去踩、踢天涯石,更不用说坐到上面了。从这一记述来看,天涯石似乎包含有一种非凡的神秘力量,而这种力量极可能是放射性能量。拥有此种能量的,也许就是陨石了。
天涯石的神异之处,还不仅于此,据《四川通志》记载天涯石“在府河之西岸,其石入地不知几许,高六尺余,周围五尺余。若有掘之者,有风雷之异。”该记述的最后一句正是关键,说明天涯石像支机石一样,都是不好惹的神物,谁敢挖它,立即风起云涌、雷声大作,似乎天地变色,大祸临头。这样看来,天涯石恐怕还不仅是陨石这么简单?那么她到底是什么呢?
  我就不告诉你(我也不知道)!



三、石笋

大家再次一起屏住呼吸,请出我们的第三、第四组石头!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第三、第四一起出现?这个场景怎么这么熟悉。于是有人要高喊,作者,你抄袭《葫芦兄弟》。那里面的老三、老四就是同时出现的。
对于这种质疑,我会甩出一根华丽的中指,不允理会。因为这第三、第四块石头存在的时候,葫芦兄弟还没出生呢。
这是位于城西的两块石头
夏天一下雨,其周边会出细小珠子
同时出现的还有深不可测的水凼凼
围绕这两块石头 有一个神秘而诡异的传说
要想搞清楚天涯石、支矶石的神秘之处,就必须从另外两块石头说起,这两块石头就是石笋。
杜光庭《石笋记》记载说(又是杜光庭),成都子城西曰兴义门……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八九尺。就是说石笋在成都城西,有两根,高高的耸立在那里,有一丈多高,周长有八九尺。而《九家集注杜诗》卷七《石笋行》注云:石笋在西门外仅百五十步,二株双蹲,一南一北,北笋长一丈六尺,围极于九尺五寸;南笋长一丈三尺,围极于一丈二尺。南笋盖公孙述时折,故长不逮北笋。以上这段话,反正就是说有两根石笋,一南一北,并排立着。南边的石笋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公孙述占据成都称帝的时候,曾经折断过。所以,南边的石笋比北边的低。曾有学者指出,石笋约在现在成都少城东门街之西南,现在成都西边的石笋街就是因石笋而得名。
之所以我费这么大劲在说石笋在什么地方,石笋的样子,这是因为与天涯石、支机石现在还存在不同,石笋从史书记载来看,曾有6根,至少在周代就出现了,后来逐步减少,到了唐代的时候,就只剩下两根了,北宋时还可见到,但到南宋时石笋断裂,之后就消失了。有专家说,近代在成都石笋街与西校场街民居水井内,还可以看可以看到石笋仅存根部。但我未尝亲见,所以不好下判断。
石笋是如何消失的呢?一般来说,无外乎是日久天长,风吹日晒的,加上时不时有人没事干去敲上几下,渐渐地就没有了。但是因为这是石笋,所以关于他的消失原因,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骂一些有考据癖、且胡乱考据的人时,曾这样举例说,某人考据出来,中国人喜欢吃竹笋,是因为竹子的挺然翘然,正是男性的某些象征,好污~。不过青羊宫里两只羊子接受群众膜拜的方式就是被抚摸,两只羊被摸得光洁无比,很多庙宇里的神兽雕塑也被抚摸得无比光滑,寸草不生,青苔也没有,相信大家是有观察到这一点的。几千年的抚摸,不给抚摸折了才怪。
如果你们想要对石笋有个大概的印象,可以到合江亭旁的思蜀园去看看。这个思蜀园与合江亭隔路相望,是成都市府南河整治工程中修建的一座游园之一,在该游园内还摆放着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等国际大奖的奖牌(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不仅极大的改善了成都市的人居环境,而且为成都市赢得了系列国际大奖,可以说那是现代成都首次登上国际舞台的开端)。
这个思蜀园,目前连着爱情斑马线,每到周末就有一对对的新人在那里拍照。在这思蜀园中,大家可以看到有六根不规则的石柱,这些石柱上有水喷出,形成思蜀园的喷泉景观。如果你认真看思蜀源的介绍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石柱就是当年思蜀园内雕塑“水的丰碑”,的设计者根据史书记载中的石笋为原型设计的。
 


  关于石笋的传奇之处的记载,在各种古书之中俯拾皆是。我稍微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
一是像《成都记》一书中记载的那样,每当雨后,在石笋的附近,就会出现杂色的珠子,如同小米般大小(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相同的记载也出现在《酉阳杂俎续集》中。对于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客居成都的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石笋行》的诗:君不见 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在这里,我解释一下,所谓的瑟瑟,据后人研究,是古代波斯宝石的名称,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的汉语音译。杜甫在这首诗中认为,石笋附近在雨后之所以会出现瑟瑟,主要是因为这里恐怕是古代的士大父的墓地所在,而石笋正是墓地的墓表石(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因为是墓葬所在地,自然有不少陪葬之物,这瑟瑟就是陪葬之物。平日里见不到,一到雨后,被雨水一冲,就从泥土里显现出来了。老杜的这种说法,在后代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现代有学者认为,这一说法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曾提及成都石笋,文中称:“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均,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另外一种传播较广的说法是宋人吴曾提出的。吴曾指出,蜀王开明氏造七宝楼,以真珠结成帘。汉成帝时,成都遭遇火灾,数千户有家的房子被烧毁,其中就包括了七宝楼。然而七宝楼虽然烧毁,但是直至宋代,人们还往往在七宝楼的原址处拾得真珠(也就是杜甫所就的瑟瑟),而这七宝楼就在石笋附近,或者说石笋就是七宝楼的楼基。
赵清献的《蜀郡故事》则有另外一种类似的说法,但却比较扯蛋的说法了,说是石笋在成都西门外,据说是真珠楼基。以前有胡人,在此建立大秦寺(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那这胡人想来应该是欧洲人了)。这大秦寺那是相当的繁华,门楼十间,皆以真珠为帘,后来这楼损毁了,但是基脚也就是石笋还在。由于其门帘与楼一起毁掉,所以人们在雨后,还可以从这里拾到真珠。
我之所以说这个说法扯蛋, 那是因为这大秦寺完全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的东西。因为这大秦寺虽然名为大秦寺,是汉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但其门楼十间,皆以真珠为帘的做法明显带有唐代传奇小说中大食国胡人(即阿拉伯帝国的商人)的做派,钱多得像狗屎一样,生活奢华得让中土的商人们羡慕嫉妒恨。很显然,这大秦寺混合了汉代的大秦之名,和唐代的大食国胡人的做派,要么是记述的错误,要么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同时,这大秦寺的建立年代也存在问题,石笋相传周代即已存在,而大秦寺即便建立再早,那也在汉代了,自然不可能以原就存在的石笋为楼基。
所以石笋附近雨后出现小珠子一事,以杜甫的说法较为靠谱一点。但是杜甫的说法却无法解释石笋的第二个诡异之处。那就是夏天的雨后,在石笋附近会出现充满积水,深不见底的小洞。
根据《成都记》的记载,石笋附近每年六月夏天大雨之后,附近地面往往会下陷成为一个积满了水的洞,用竹子探进洞内,想要测出洞的深度,竹子却无法触及洞底。用绳子拴上石头投入洞中,却是无论如何放绳子,也到达不到洞的底部,仿佛无穷无尽一般。但是过了三五天,这洞又会忽然不见。嘉祐年春天,有牛车经过石笋附近,车轮碾到地面,忽然陷入地下,人们去测量这个突然形成的洞穴,发现这依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原文: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忽陷,亦测而不能达。)
对于这种神异的情况,《成都记》的解释是成都人都觉得石笋的这一特点很是怪异,因此就有了海眼之说(原文: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或许大家会不明白,何以又突然冒出一个海眼来呢,在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海眼。海眼通俗而言,就像泉眼一样。泉眼是地下的泉水通到地面上的出口,海眼则是海洋中的海水通入地面的一个通道。对于海眼与石笋,《风俗记》一书是这么说的:成都城西的石笋,是天地之堆砌而成,用来以镇海眼的,一旦动这些石笋,则必将有大洪水发生(原文: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而故老相传,这洪水将使成都成为一片泽国。
当初看到这一记述的时候,我本想一笑置之,因为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平原城市,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距离海洋都是十万八千里。虽然也曾有个青海距离成都不是太远,但那只是挂了个海的名字而已,跟实际的海,毫无关系。没有海,又怎么会有海眼的传说呢,这不是处女买淫、自行车污染赛汽车一样扯蛋吗?
但是这种看似扯蛋的说法在成都不止一例, 不仅石笋有其下有海眼,若触动石笋,海水便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的传说,五块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园,现已不存)、天涯石也有相类似的说法,并见诸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14记载五城石时就说:成都城南万里桥西边,有五块石头叠在一起,高一丈多,周长则有两丈多。相传这石头下面有海眼,过去曾经有人搬动石头,顿时风雨大作(府城治南万里桥之西,有五石相叠,高一丈余,围倍之。相传下有海眼,昔人尝起其石,风雨暴作)。联系到天涯石、支机石的一旦有人掘其根本,就会风雷异动的说法,不由得也让人也想到海眼之说。因为虽然关于此二石的记载没有明确提及海眼,但是风雷异动,显然也是洪水将发的征兆。
除了这些石头与海眼相关外,成都另有一些地方还与海眼有关。据说成都大慈寺内的一尊佛像之下就是海眼,夜深人静的时候,将耳朵贴在佛像之上,可以听到地底下的海浪声。而成都城区东门大桥的河床之下也有海眼,彭州天彭镇塔子坝也相传有海眼。
不仅成都有海眼的传说,而且有海眼是如何形成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成都所在的区域是一片汪洋,人称西海。在这西海周边生活的人们,因为海洋的阻隔,生活极其不便,于是居民就哀求上天,给他们一片较好的陆地。到得后来,有一位神仙大发慈悲,便将香炉中的炉灰洒下,顿时将整个西海填平成了一块陆地。但是由于香灰不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填到,就成了海眼,那海水从海眼中源源不断地涌出,眼见就要将成都重新淹没。成都人便从四处找来了一些巨石、佛像填在海眼之上,但还有一处地方无法填上,于是大家只好去求神仙帮忙。那位神仙就指派一只乌龟去填塞那个海眼,但是乌龟却并不愿意,神仙只好对它说:‘你只要将海眼堵上一个晚上,到打四更的时候,便可以离开。’乌龟一听如此,便去填塞了海眼。而神仙转头就吩咐成都人从那以后打更时,不打四更。这样一来,那乌龟永远听不到四更响,只好一直塞着海眼,至今都在还成都东门大桥那桥下呆着呢。
成都的河道虽然过去相传较为宽阔,相信水深也有一定深度,但是要在这种河道内生存这样巨大的巨龟,而在平日里不被人发现,只在自己想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不想出现的时候就躲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合理的解释就是在锦江的河底下如东门大桥等地,的确存在海眼,而这海眼连接着的是一个位于成都地下的巨大海洋,这个海洋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古蜀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女娲氏之肠的人类文明子宫。

讲到这里,今天的故事就算是讲完了。支矶石、天涯石、石笋。都是真实的,成都找得到的地名。希望大家看了过后对成都更加热爱。也许人要问,你真的相信这些神话传说吗?我会告诉你,我信。为什么不信呢,相信这些是真实的,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你的思想可以更加开阔。对自然更加心存敬畏,也会加大自己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最后,感谢参考原文作者----百越渔父。

《第二章、海眼》预告
第一章,《成都魔石》其实是一个引子,天涯石支矶石和石笋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镇压海眼的身份。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只讲了三个镇压海眼的石头。各位,对海眼有期待吗?

额~坦白一件事,剽窃太厉害,尽然忘了给我的文章取个响亮的名字,嗨!《魔石、海眼、孙悟空》之魔石,就这样吧,回头好好取一个,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