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湾公仔//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RK588 2016-10-17
2016-05-25 天佑艺术馆


讲到佛山的特色,一个不能遗忘的点就是陶瓷。佛山作为古时的四大名镇之一,就是凭陶瓷出名的。


石湾公仔的学名其实叫“石湾陶塑艺术”,只是多年来大家都习惯用广东话称之为“石湾公仔”,于是我们在谈到石湾陶塑艺术的时候我们会用“石湾公仔”这个叫法。




历史

新石器时代
陶瓷的起源
汉代
中国陶瓷产品:
初步发展,远销海外
明清
时期
佛山陶塑艺术逐步兴旺发展
坊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赞誉
2015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
佛山陶瓷将走得更远,走向美好的未来...






集合实用与秀美于一体的陶瓷

   

作为民窑,“石湾公仔”均以实用为原则,并将秀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有明显的装饰特色。石湾陶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尤为密切,为了适应祠堂、庙宇和一些建筑的装饰需要,花盆、鱼缸、花座等制作艺术得以发展。为了满足宗教活动的需要,石湾大量制作了偶像、门神。石湾后来的观赏、玩赏类陶塑艺术是实用性很强的准艺术脱胎而来的,所以也带有实用性的痕迹。

    


“石湾公仔”以造型生动传神、胎釉浑厚朴实、技法多彩多艺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石湾公仔”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的一套烧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


石湾艺术陶器属以出口为主的地方性工艺品,数百年来在国外享有盛誉,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所产日用艺术陶器“备极工巧,通行二广”,而且从唐宋开始就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

当时广州一带的水运交通中心已由南海官窑转至佛山,石湾的产品一经烧成,立即装船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经香港,绕海南,抵越南、泰国等东南亚诸国,以至世界各地。



据《全唐文》、《宋史》等记载,唐宋时期,佛山设“市舶务”,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萍洲可谈》记载“舶船深阔各四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贮货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北宋时期各地窑均烧瓷器,唯石湾大量烧陶,这里所指的“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指的即为石湾陶瓷工艺品,可见其外销数量之多。

  


明代以后石湾艺术陶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并逐步分支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生产基地。

  



到了明代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走遍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石湾公仔也随之更多地流向海外。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清代光绪年间的抄本《南海乡土志·矿物制造》记载:“年中贸易过百万,为工业一大宗。”





 石湾公仔成为拍坛新宠

 

近年来,为了擦亮石湾陶艺的文化品牌,把石湾陶艺从区域文化品牌推向全国,在佛山市政府的主导下,佛山市陶艺文化系列活动应运而生,石湾陶艺迎来了在国家博物馆绽放民窑魅力的机会。石湾陶艺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都充满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蕴涵艺术性和内涵,因而受到藏家们的喜爱。目前,石湾公仔已成为拍坛上的新宠。






【温馨提示】

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