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 讲座摘录

 liyh65 2016-10-17


如果老师不读书,会怎么样?教育就很难有好的未来!

“教师的阅读与教育的未来——源创图书作者分享会”上,《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说了这么一句话。

坦白来说,教育的确是一件需要投入感情的事儿,老师要想做好它,就需要阅读吧!

不知道阅读重要性,不知道阅读方法的老师,好好往下读,答案就在这里!

 

 

做有思想的教师

——张贵勇

 

老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我2003年到了《中国教育报》,当了一名记者兼编辑。关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我很感谢源创图书的吴法源,我记得是2010年的12月,我俩在海淀桥的北岸公社一间咖啡厅,开始策划12位名师的读书故事。后来,我有幸采访了王栋生等12位名师,与他们的对谈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是从这12位老师身上看到、体会到了读书之于一个人的改变与塑造。在采访名师之后,我觉得我也在慢慢改变,慢慢更深地走到书中去。这个改变是吴法源提供了机会,是12位名师给我提供了样板。


 我觉得老师要专业成长,教育局长要专业成长,作为媒体人也要专业成长。这个专业成长靠什么?需要不断深入的、广泛的、忙里偷闲的阅读。其实,阅读就像常生龙和汤勇说的,是个人的事。别人怎么说,自己不读谁也没办法。但只要读进去了,会发现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旅程。


我一直呼吁老师要多读书,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因为老师跟别的群体不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渴望求知的眼睛。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今年910号那天,我带我的孩子到他的学校参加管乐团排练。路上,我的孩子跟我说,“爸爸,祝你教师节快乐。”我说:“宝贝,我不是教师啊。”他却说:“爸爸妈妈其实也是老师,而且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他说的话让我很感动。孩子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尽管不是老师,但我们都会有孩子,所以我们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给孩子展示最美好的一面。

 

大量阅读就是播种,不经意间改变运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教育。钱理群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教育就是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带着一群爱读书的教师,领着一群孩子去读各种各样的书”。钱理群的话很让我感悟,让我对阅读、对教育有了另外一种看法。其实,当父母也好,当老师也好,都要把读书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映照在孩子们心中,把读书的方法教给他,让阅读也成为他们的毕生习惯。


台湾学者齐邦媛在《巨流河》里面有这么一段。她有一年得了肺结核,她爸爸是国民党的高官,所以让她在疗养院里面治疗。那一年里,她干不了别的事情,不能出去玩,所以读了大量的书。她后来回忆人生那一年的时候,她说:“住疗养院那一年,在无可奈何中,把读书当作唯一的消遣,渐渐成了终身的兴趣。书好像是磁铁,会吸引我。有时候回想这深植我生命的书缘,大约可称之为因祸得终身之福吧。”其实,跟齐邦媛一样,很多人都是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日本有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叫朝永振一郎的。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得了一场病,不能上学,休学在家。他的班主任有一天去看他,带了一本跟物理有关的书,那本书打开了朝永的视野,他从此爱上了读书,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后来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本书真的像预言书一样,说不定哪天就起作用了。所以说,大量阅读就是不断去播种,总有一天我们在不经意的时间,不经意的地点,冥冥中任由阅读让我们的命运有一种改观。

 

老师读书太少,心就会有点硬

作为记者,我经常到一线去跑,我发现一线的老师读书并不多。前几天我去云南,我问听课的老师,大家知道吴非或王栋生老师吗?很多老师都说不知道,有一个局长说读过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问谁还能举出来王栋生老师写的其他的书?很多老师都没有举手,我觉得有点遗憾。近些年我一直推动阅读,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教育没有阅读,没有书声琅琅,就很难说是完美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我觉得教师在读书存在一些问题,不一样的老师也许有不一样的问题,但好老师总是有共性的,那就是像南师大附中教师周春梅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面所写到的。那种视野、那种对教育的情感、那种对教育的孜孜以求,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跟不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其实,我的儿子也跟我说,他说:“爸爸,我觉得你跟别的爸爸不太一样。”我问他有什么不一样,他说你比别的人多了一点耐心。其实,我是非常急性子的一个人。没有当爸爸之前,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希望当天把事情做完。后来,当爸爸以后,我在他的面前,我决定慢下来。其实,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应该慢下来,跟童心对谈,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片辽阔的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是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


老师读书太少,心就会有点硬,这是窦桂梅老师的一个回答。我采访她的时候,我问她你认为当前的语文老师有什么不足?她说很多语文老师读的文史类书太少,心太硬了。有时候我觉得当教育真的只剩下考试和分数的时候,那种教育的确很少有情感在里面。


推动阅读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第一,营造一个大环境,即营造书香校园。第二,营造一个小环境,即属于语文教研组或者教研组的环境,建设学习共同体。第三,教室里要有书,师生之间多交流阅读。我经常到一些学校采访,我喜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学校有没有书,是不是随处可以看到书,其中的书是不是适合孩子读。如果都放一些《股市风云》《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书,我是要对这个学校的办学打个问号的。

如果不知道怎么读书,可以看一看名师、名家是怎么读书的

我经常跟语文老师聊天,我就问问他们在读什么书。我觉得,有一个书单让我很佩服,就是我们《中国教育报》做的一期,主题是教师阅读。我的建议就是各种书都要读一读,思想类的书、宗教类的书、政治经济类的书,都要读一读。当我不知道从哪儿去找书的时候,我就找来这些好的书单看一看,把自己家里的书填补一下。


 阅读的榜样有很多,我大致提几个。像闫学,我采访她的时候她还是杭州市拱墅区的教研员。后来当了校长,我特别佩服她的是,在她所主管的两所学校里都建了绘本馆。绘本馆的设计按照《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兔子洞一样,开学第一天把孩子领进绘本馆,让他们自由阅读。我就想,我的孩子如果在那里上学,我会非常放心,因为那个图书馆里有大量特别好的童书。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真应该是从好书中去了解世界,上好人生的第一课。钟志农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他让我很佩服的是做了三个读书十年规划,他把读书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很多人没有什么规划,不知道20年之后自己会成什么样子,而像钟老师一样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读书相结合,事半而功倍。


被学生称为“贵爷”的李希贵,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标杆或者是一个样本,这不是没有缘由的。王崧舟的身份也有变化,他去了杭州师范大学当教授去了。实际上,一个小学校长能到大学当教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王崧舟之所以能够做到,就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书,什么书都读,连奇门遁甲的书都读。我觉得这个人读书真是太杂了,太厉害了,我自愧不如。


如何读书,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阅读方法不一样,可能收获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读书,可以看一看这些名师、名家是怎么读书的。我们可以选一选,学一学。这是一些阅读指导书,我经常推荐给教师,《如何阅读一本书》、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还有一本书最近刚印出来的,是唐娜琳米勒的《书语者》。这本书非常好,讲了是米勒老师怎么引领不爱阅读的学生走上阅读之路的。其实,她也遇到了很多挫折,有很多教师常常遇到的挫败感很强的共性,但最终米勒老师成功了,原因就是她真的是抓住了阅读规律。《书语者》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尤其值得中小学老师读一读。这是唐娜琳米勒的《书语者十二招》,我觉得这12招挺有效的,很适合中国老师模仿。有机会大家可以找来读一下。李家同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也都是很不错的阅读指导书。

 



实习编辑:李天恕

责任编辑:方艺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