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

 智夫勤 2015-01-25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文化素养的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机智灵活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欢迎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来自哪里,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

一、唤醒“沉睡”的自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沉睡”现象之一,出课难。中年教师主动“退位让贤”感觉自己年龄大了还出课;有的老师躺在功劳簿上应付差事出课,有的惰于研究、不听课、不评课。“沉睡”现象之二,学习难。大部分教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辅导等,无暇顾及学习,但也有的教师忙于上网聊天,或甘心做“半瓶子醋”,过一天算一天。“沉睡”现象之三,研究难。有的老师对教学研究漠然视之,缺乏同伴协作意识,不善于吸纳同行的意见,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听课、评课。教师何以如此“倦怠”,是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难以应付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劳困乏的身心状态。患上这种职业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就感降低,工作上不求上进,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产生放弃做教师的消极想法,有的甚至产生了“能马上退休就好了”的消极想法。心理学上“人的职能减退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智能不断运用,不断开发,人的智能会得到提升,当一个人的智能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时,会自动减弱。我们听名师的课,感到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究其原因,是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不懈地学习。他们相见谈的是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搞什么研究,而我们一些教师却“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同事不友好,学生不听话等。此时,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庸俗琐事的束缚,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静心学习,热心研究,成心思考,潜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要善于创造性的工作,接受教育教学的挑战,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不再是枯燥乏味地重复教学。

二、教师要用一生来备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一生的心血铸就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堪称教育史上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前,可以聆听到许许多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我想真正伟大的教育思想是能穿透时空的,不但没有国籍的差异,也不会有时代的隔阂。在这本书里,最令我震撼的是一位教历史课的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位老师有一次在做观摩课,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下课后,记者采访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这节课你准备了多长时间,这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那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用一生来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应付面对一切便可游刃有余,而不会将工作当做一种负担。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累”,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在读书的过程中,填充教书的职业底气,练就育人的职业本领。作为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两个字,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做哪行,只要学会了坚持,那么他必定会成功。而对我们教师来讲坚持一词的含义就更加意味深长了。坚持,就是甘守清贫,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教育上面,坚持,就是甘于寂寞,像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做“萝卜头”。坚持,就是用爱照耀每一个学生……只有做到了坚持,做到了以书为友,让读书真正成为习惯,才能用一生来备课。

三、注重积累不断反思

谈到积累、反思,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中鲜活的、生动的案例、实例、体会,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反思、感悟,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教育财富。名师、特级教师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窦桂梅等等,他们的随笔、案例、反思笔记,是他们平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学也是如此,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古人尚且知道“吾日三省吾身”,何况今人,从事塑造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应重视、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论语劝学篇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以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教师要反思自我感觉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案例,一个小环节,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是值得可写的,反思教育教学的“大”问题,只要做个“有心”人,随手拈来,信笔写就,教学反思就有东西可写,坚持下来,反思能力就能提高。我们应该把反思作为继续进步的动力,不要把反思仅仅用来应付学校检查,而要把它作为一种需要。假如有一天,我们是从心灵上反思,而非技术上的反思,我们距离“名师”就会越来越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唯有不满,才有创新,唯有耕耘,才有收获。“教而不研则浅”,一堂课下来,随手记下这堂课的得失感悟,一天下来,忙里偷闲,让心灵在纸上放飞,让思想在键音中流淌,写一段教学随笔,一段时间审视地上的足迹,就可以避免走弯路。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使人的思想不甘于平庸;反思,使人的大脑变得富有智慧;反思,使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倏忽而至;反思,会使你有思想而最终伟大。

四、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言谈举止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更反映一个人的内涵,更标志一个人的品位。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宋代欧阳修读书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鲁迅把读书比作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如果我们不读书则如无本之腐木,无源之死水,教学生命不会长久。只有不断地读书,才不至于言语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要不断地“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教,然后知困,读,然后知不足,我们要利用一切余闲去广泛涉猎。要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挤出时间,见缝插针,捧书静读。沐浴书香,以至于皓首穷经,以至于写烂千支笔,读破万卷书。倘能如此读书,我们的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谈吐之间定会口吐珠玉,妙趣横生,教学之中定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在学校,我们要大力倡导学习之风,书卷之气,文化之风,君子之风,让老师都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人,成为翩翩学者,谦谦君子。让校园充满浓郁的时代文化,让书香之风充溢我们的校园。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老师们,我们要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让我们尽情地读吧,手捧一卷,心驰八极,神游万仞,让生命因读而精彩,让课堂彰显读书的华彩。(来源:洋思中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