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开元水墨人物画作品

 书画雅苑 2016-10-17

         裴开元,苏省泗阳县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和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创作员,空军装备研究院创作室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创作高研班、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裴开元工作室导师。

 

适意之间的畅游者

研究和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表现方式,特别是将素描体面造型与传统线描形式的造型语言相融通来表现水墨绘画的方式与可能性是八、九十年代以后艺术界提出的一个热门学术课题。当代水墨画家裴开元便是这股潮流中与众不同并颇具建树的一位。

绘画艺术的历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艺术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征不尽纵观相同,但是线条却自始至终作为一种绘画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发展方式给予了不同的艺术诠释,并赋予了其造型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作为东方艺术精神代表的中国绘画,其历史可以说是以“线”始终贯穿其中的,中国画的精髓也正存在于这由“线”构成的形式当中。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线不仅有“应物象形”的造型功能意义,更具有“气韵生动”的物象本质表现。中国绘画艺术的线从早期的摹山范水,到对线本身的形式意味的追求,并最终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精神表现。中国画家在对线的表现过程中通过将自身的情感、气质、学养的灌注赋予了中国画的“线”在节奏、力度、质感、韵味方面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从魏晋顾恺之的“春蚕吐丝”、 曹仲达“曹衣出水”到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宋代李公麟发展的“纸本白描”;再到明陈老莲追求的“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和清“四僧”用线的豪纵古拙;近当代的徐悲鸿、吴作人,潘玉良等大师将中国画的线条韵律与西方绘画的体面结合,给中国画“线”的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中国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线的发展史。

裴开元的学术探索的主攻方向便放在水墨线描与西方绘画的融通方面,其作品的特色与价值具体体现在:通过研究线条造型、墨章结构与色彩构成的关系来探求写实与意象造型的沟通,以及以女人体为主题性创作的审美情怀的观照,并越来越深入的探索线、墨中的中西合璧与境象的生成问题。这从他一系列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化蛹为蝶的探索轨迹,可以说对线性艺术特征的高扬是其最大特征。

首先,他的作品非常讲究线的节奏与构图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其苦心经营的线造型中,将传统白描与西方素描的体量感进行了有机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裴开元显然对西方的线描大师进行了借鉴与改造,其作品中既有荷尔拜因的严谨、又有科勒惠支的粗放和席勒的敏感与活力、再辅以传统的皴擦,其线条显得拙而不媚、简而不赘、韧而有力,把东方女性的母性神韵与纯朴豪情通过刚柔相济的线条演绎于勾勒之中。

其次,在色彩与构图的运用上,裴开元匠心独运吸取西洋绘画的精华,在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做起了“加”法,融入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方法和形式构成技巧,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抒情性色彩引入画面背景中,大胆运用了红、蓝、黑极富刺激性的原色效果,构筑了一个富有变化、维度纵深的空间背景,并将超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结合现代生活情趣,融入自身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从而使作品艺术语言更加丰富,结构关系更加丰富,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另外,其画面构图,并不照搬传统绘画取势、布势、气势的构图格局来处理,而是将西方的审美观念巧妙的应用到他的构图中去,通常选取随意的人体姿态的自然组合,通过后现代的生活即艺术的即景式的集合来拉近大众与审美的距离从而也使画面轻松而抒情景,他的行笔,一反纤巧和细腻的传统规范,代之以平实与朴拙,不仅注重表现对象的真实性,还在笔法和墨法处理上严谨、精致,更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使其画面主体人物虽不是靓丽佳人,但朴拙真挚的形象不仅没有失去美感,反而更加趣味盎然,构成一种新颖的画面,给人以轻松惬意又不失亲和力的视觉效果。裴开元正是在这种适意之间营造了一种通透灵动的自由空间,人处其中不觉会产生一种散淡随意的闲适意绪,而作者更像庄周笔下扶摇上下的逍遥游者那般任情恣性地穿行于中西艺术时空,乐而忘疲!

纵观裴开元的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能够熨贴地体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其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在纷繁芜杂的当代画坛为水墨绘画的创新拓宽了路径,不啻为一种有意义的艺术探索!

——陶宏(《中国文化报》名家艺术主持人)

2008年3月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