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lxz0202 2016-10-18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X
出成都北门梁家巷,走川陕公路,行程约10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个一场镇,名叫“天回镇”。提起天回镇就话长了,往远的说,那是天宝十五年间(756年)的事情,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来到此镇。时隔不久,得到平叛结束的消息,便就此打道返回长安朝廷,于是人们以“天子返回朝廷”之意,将该场镇取名为天回镇。往近的说,当代文学大师李劼人,曾以这个场镇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书中演绎了邓幺姑、罗歪嘴等天回镇上普通民众的故事。由此可见,天回镇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历史典故记载,又有文学作品描写的场镇。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很多年以前,我专门到天回镇去了一两次,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从所拍照片来看,天回镇的确少了些商业气息,但它更归于自然朴实,更像是古镇,只不过它是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古镇罢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说来也怪,成都市区周边的黄龙溪和洛带镇,早已被打造成“现代化的古镇”了,但是天回镇却并没有因为天子唐玄宗在此落过脚而闻名遐迩,也没有因为作家李劫人以此地为素材写了《死水微澜》这部小说而名声大噪,那为什么像黄龙溪和洛带既没有历史典故,又无文学作品提及的小镇,竟然可以一跃而成为众所周知的古镇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现象吧。不过仔细一想,“事在人为”那句话还真有道理,“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现在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戏言内涵,算是加深了理解。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过去可是个赶集的大场镇,分上街和下街。这个地方就是上街的场口。在很久很久以前,9路公交车从市区梁家巷始发,全程十几公里,花2毛2分钱的车票,就可乘坐到这儿,然后车子又从个坝子调转头往回开。现在场口已经被封闭起来,公交车也改道而行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镇上见到最多的是鸡公车、架架车,还有老黄牛拉的板板车。而今,路边停靠了许多电动三轮车,现在人们出入场镇的交通工具就是以这种“火三轮”为主。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镇上百姓的生活清闲自在。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面对老人身后的那条路不远处,是天回镇过去的菜市坝。菜市坝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天回镇赶场的重要场所,打麻将的地方正是进出来往的要道,赶场天必定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拍摄照片时,从当地居民那里得知,菜市坝前几年拆迁到别处,现在里面建起了商品住宅楼,不过菜市坝口却面貌依旧。上世纪60年代,这个巷口右手边有一家卖醪糟粉子荷包蛋的馆子。馆子也卖面食,素面8分钱一碗;臊子面一毛二一碗。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时不时还能在镇上见到有老农肩挑担子来到街上卖菜,天回镇附近农民拿到这里来卖的菜,一般都是现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相当新鲜,当然这样的情景是越来越少见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小学旁边的这家牛肉馆子有点年头了,是一家地道的清真馆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落户这里,虽然不属于“中华老字号”,而且店面破旧不堪,连一块招牌都没有,但粉蒸牛肉和羊肉汤货真价实,味美可口,生意一直很火。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每天上午11时以前来才能吃到,来晚一步,只好明天请早。其中有一次中午本来是打算在此用餐的,孰料才晌午12时左右,店内的东西已经全部卖光,馆子里的师傅、伙计把店堂收拾规整,下班看起报纸来了。等到另一次专为能够吃上粉蒸牛肉和喝上羊肉汤,特地赶早才了了这个愿。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像这样的粉蒸牛肉,多少年来都保持在一元钱一碗。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笼屉里的粉蒸牛肉和铝锅中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即便在镇上很远的地方都能够闻到。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粉蒸牛肉还未出笼,一位穿红色上衣食客已经迫不及待地靠近灶头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牛肉馆一直保持着古朴的风格,碗是那土巴碗,桌是那老式的八仙方桌,凳也是那长条的凳,还有那昏暗的灯火,它仍旧那么丁点儿亮。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粉蒸牛肉软和化渣,可谓老少咸宜。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粮油食品公司”其实是原来的“天回镇粮站”。整个天回镇所辖区域内的居民粮票和号票发放,以及买米、面等各种粮食等要到这里进行。同时这里也是当地农村上缴公粮的所在地。现在已不见当年扬鞭催马送公粮的繁忙景象,甚至显得十分的冷清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豆腐和豆花是天回镇的特色。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镇上有数家豆花面馆,各有各的高招,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进行选择。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何氏豆腐总店的豆腐宴是天回镇乃至成都市的一绝。豆腐的烹饪品种花样那才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上街51号劳保用品店,过去是一家弹棉花的作坊,当年每每走到这里,就能听到“当当当咣 … 当 当 当 咣...”有力的声响,仿佛弹出的是一曲曲节奏感极强的音乐旋律,是那样的悦耳。现在这里虽然卖一些胶鞋、手套之类的物品,但制作和销售棉絮仍是保留项目,但过去的手工技术被机械化代替。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下街25号的这家肉铺子,是街上的老店之一,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每天一大早就能看见这里排起长长的买肉人群的队伍。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绿色墙面的这个供销社,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都是天回镇上最大的百货商店,有条小河从商店旁边缓缓淌过,往小河的上游走不了多远,是镇上人所说的海滨堰。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在成都,有镇就必有茶馆,如果没有茶馆,那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天回镇也不列外。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群英茶园是天回镇的显著标志和重要特征,也是最能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场所之一。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镇上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平日里清晨就会聚集到这里,几乎天天如此,已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上街48号老理发店。简易的,便宜的,也是舒适的。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巷道当头是一所小学,过去叫“成都市金牛区第五中心小学”,不知什么时候改成“成都市天回小学”的。六十年代那阵,当地的公社农民、场镇居民、企业职工的子女,以及天回镇附近几个部队大院的子弟,都就读于这所小学。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学校大门校牌左侧的院内曾经是天回镇的一个酱园作坊,坝子当中放满了酱缸,在学校教室里,随时都能够闻到股股酱味。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天回镇上街一条僻静的小巷。镇上的居民都叫它“扒扒街”,什么意思呢,谁也讲不出来。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小巷的一端与镇外农田相连,走出去就能看见一条铁路通向远方。顺着铁路往北走,可以到“三五三”,穿越铁路走田间小道往南行,可以到“九三一”。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天回镇虽是小镇,但各类机构一应俱全,从门上悬挂的牌子就可见一斑。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六十年代初,成都市第36中学就在天回镇的镇上,这幢红砖房是当年的教学楼。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60 年代中期,三十六中学重建新校,原来的校址改为成都市物资中专学校。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六十年代,在天回镇这座小镇上能有两所市级中学,这种现象在成都市是较为少有的。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70年代,“物资校”撤销,学校的地盘改为“红拖厂”(成都红旗拖拉机厂)的家属区,校舍作为该厂的子弟校,而继续使用。岁月留痕,当年校舍尚存,物是人非,这些红瓦红墙的建筑见证了天回镇的发展与变迁。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紫藤花掩映着学校教室破朽的木窗,此情此景给人多少带来一些苍凉之感。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红拖厂”当年在家属区里修建的灯光球场。
尤慕达:成都天回镇的记忆
“红拖厂”这个曾经的国有大型企业,90年代已被改革的浪潮淹没,灯光球场也已废弃多年,不再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