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哥论画:我们画的是一种精神

 梦幻之城缘起 2016-10-19

小编推荐


平远好,高远也好,深远也好,“三远”法的处理其实是古人的一种概括。当西方的透视传过来之后,对比之下我们发现,它其实是更契合了我们的观察方法,所谓的高远就是仰之弥高,越高越远;深远就是有厚度,越深越远;平远就是远远一望,一马平川,一般画江南都用平远。


我们现在是几种方法都用了,除了三远法之外,我们还开发了一些新视角。角度不一样了,画出来效果就更好,就跟以前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鸟瞰,古人所有的画很少有鸟瞰,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微微有一点,你就感觉很新颖。现代人经常画鸟瞰,从很高很高的地方往下看,这种感觉是古人没有的。



古人受交通工具的限制,爬不了那么高的山,飞不了那么高的天,没有办法,但是现在人已经远远突破了前人的三远法,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比那时候角度更多,自由度更大,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效果和古人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视野不一样,宽度不一样,广度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我们不可能逃离时代的审美标准,当我们认识水平上去之后,科技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我们的审美观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画树要当人来画,画的时候,一棵树要有感情姿态,两棵树在一起就要发生关系,而处理这种关系,对我们画家来说,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两棵树就像两个人一样,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是哥们,就要有哥们的感觉;是情人,就要画出情人的感觉。我一般要求最低组合是一二三的组合,既丰富,又简单,当然,次序上可以随意变化,或者三二一,或者二一三,这样最简单的六棵树做基础的组合,就可以千变万化,达到最丰富的效果。


画画怎么能显匠心呢?也就是所谓的心灵手巧,要有一颗文人的心,一双匠人的手。有一颗文人的心,画面就有书卷气,就有耐看、耐琢磨、耐品的东西;有一双匠人的手,才能灵巧地达成这些精美的想法,有好多人有想法没办法,心里想得很好却画不出来,就是缺乏一双匠人的手。很多人画不好却善于遮羞,说什么我这是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大哥,我不是贬你,你不是不求形似,你是求不来形似,是画不了形似,你说那话就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真正的高手是收放自如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基础是首先你有能力做到形似,然后你超越了形似的阶段,那样你的画面就不一样了。


锻炼一双匠人的手,锤炼一颗文人的心,对我们画国画的人来讲,是特别重要的。要锤炼一颗文人的心,其实也不容易,你得读书,是吧,当年,周臣名气和绘画水平都不如他的学生唐寅唐伯虎,为什么呢,他自己就很明白地说:恨无唐生胸中十万卷书耳!没读那么多书学养就不够,空有一双匠人的手,缺一颗文人的心,画的水平、境界、格调都上不去的。

我们现在要锤炼一颗文人的心,其实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董其昌说:俗病难医,唯读书、走路能医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颗文人的心是慢慢养成的,怎么打造一双匠人的手呢,要比锤炼一颗文人的心简单,绘画从低层次来讲还是个熟练工种,一千遍一万遍地画呗。拳打千遍其义自现,画的遍数多了,笔墨玩熟了,想画什么样就画什么样。



跟大家分享一个理念,大家说我们画画是为了画得像吗?我们画的是什么?如果我说我们画的是一种精神,大家同意吗?可能你会感觉我说的太玄了。画画,画的就是一种精神,而不是说我就画个山,画棵树。画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了,其实画的这个山,不是自然界中的山,而是你心中的山,它所表现的精神和气质,其实就是你内在的反映。古人有个说法叫“画如其人,字如其人,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是你内化的东西外在的表达,你要理解到这一层了,你就会明白,哦,原来我真是画的一种精神。



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讲,我的画面向来是干净的,哪怕你给我一张脏兮兮的废纸,我也要把它画出来,也能处理得板板正正,干干净净,这是我的追求,这也是我的要求。既然把书画称作美术,就一定要美。所以,大家在作画的时候,要养成好的绘画习惯。一张画画完,基本上应该是画面干净,盘子干净、毛笔干净,笔洗干净,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对笔墨的高超掌控能力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操作流程,丰富的学养。看有学问的人作画,其作画过程都是美的!

(本文内容根据赵春秋老师教学视频整理;插图:赵春秋冰雪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