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栁楚随笔之十一 折箭遗言

 道2和 2016-10-19

易经系辞上层有言: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做不到呢?我们都知道团结力量大,直到戮力同心、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所爆发出来的威力,但最后却总会有特殊,总是会出现功亏一篑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子弒父,臣杀君,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攻伐的历史是史不绝书,不是皇帝怕宗王威胁皇权而去削藩,就是宗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去夺取皇权,自家人杀得是“不亦乐乎”,而万里江山最后却落入他人之手。统治者不是不明白“同心同德”的道理,只是对于皇帝的宝座早已是垂涎已久,对于权力的渴望早已耐不住寂寞。自诩为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的同姓帝王们,每天却上演着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影像。然而,中国古代却有一位边裔民族的首领,中原王朝对他们以戎狄视之,但这位首领却能认识到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重要性,把他作为临终遗言传给后代,可谓是智者之言。


据魏书卷一百一吐谷浑传载:

 

〔阿豺〕临死诏诸子弟告之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着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明了,在此就不啰啰嗦嗦的翻译了。据晋书、宋书、魏书等史籍记载,吐谷浑为辽东慕容鲜卑之后,与逐鹿中原的慕容氏诸燕共祖。辽东鲜卑部落首领涉归(宋书曰弈洛韩,晋书曰涉归,魏书两名之)生有二子,庶长子名吐谷浑,嫡子名慕容廆。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宋书魏书皆记为七百户)给吐谷浑,涉归死,慕容廆即位。其后,慕容廆和吐谷浑两兄弟部落在同一片操场牧马,放牧时,两部落的马由于争夺水草而相斗相伤。慕容廆直到后,大怒曰:“先公处分,与兄异部,〔牧马〕何不相远,而〔致〕马斗相伤!”吐谷浑答曰:“马是畜耳,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致〕斗。斗在马而怒及人,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万里之外。”(宋书、魏书记载个别字不同,晋书记载意思大同)吐谷浑遂率领部落向西迁徙,慕容廆后悔,派遣使者追还,吐谷浑终究不归。


吐谷浑率领部落在祁连山路驻足,开始了部落悠然放牧的生活。其时,中原板荡,慕容氏南下中原,争衡天下,五胡迭相建立政权,吐谷浑族在洮水之地繁衍生息,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吐谷浑向西迁徙是很明智的,这位兄长知道自己所出的地位,让着自己的弟弟,不愿与其冲突,因此西迁到万里之外。后来,吐谷浑的后代就以吐谷浑为氏,阿豺就是吐谷浑的后代,吐谷浑虽然远在边裔,但却领悟了汉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老哲理。


阿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在这之前,中原王朝深陷胡虏,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之所以会有五胡乱华,是因为在西晋时期爆发的八王之乱,作为西晋的皇族司马氏,来来往往,你追我砍,你杀我也杀,彼此之间杀了个天昏地暗、民不聊生,最后连司马家的江山都没自己人给杀没了。其后入主中原的所谓五胡,也没能改掉打杀皇族的老毛病,君不见五胡十六国有多少父子反目、手足相残,以致后来这大好河山落入敌手。吐谷浑虽然身处边远蛮荒之地,但与中原王朝也有交往,对之前皇族内部的打打杀杀肯定有所耳闻。作为吐谷浑的君主阿豺,肯定对手足相残有所感悟。古语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阿豺的临终遗言,必定不会道听途说、胡说八道,而是要告诫子弟,只有我们吐谷浑内部团结一致,就一定不会被外力摧垮,只要我们吐谷浑万众一心,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阿豺的临终遗言被吐谷浑人奉为圭臬,后世的君主继承着始祖吐谷浑的大度和阿豺的才智。一直在西部立国近四百年,直到唐朝时期,受到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王朝的打击,首领诺曷钵才和妻子弘化公主逃到唐朝避难。


在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世,自诩为礼仪之邦的汉族王朝都在统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之中覆亡,继起的各胡族政权也走上了汉族王朝走过的老路,而身在边鄙之地,所谓的夷狄之邦的君主居然有这样高瞻远瞩而又深谋远虑的见识,真是难能可贵。在阿豺之后,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南陈等王朝,皇族内部都相互举起刀兵、互相砍杀,最后却把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北朝的元魏、北齐、北周等政权,也没能避免皇族内动干戈、上演了你方杀罢我登场的闹剧。他们都没能吸取前朝皇族兄弟阋墙而致使王朝灭亡的经验,自己内部又开始了互相攻伐,为夺得皇位而无所不用其极。这么一对比,更能显现出阿豺的深图远虑和忧患意识。

在近千年之后的蒙古部落,亦有一个相似的记载流传了下来。据蒙古秘史卷一载:

 

春间一日,他母亲阿兰豁阿煮着腊羊,将五个儿子唤来跟前,列坐着,每人与一支箭杆,教折折,各人都折折了。再将五支箭杆束在一处,教折折呵,五人轮着,都折不折。

 

在此不得不佩服阿兰豁阿的聪明智慧。阿豺和阿兰豁阿都属于胡虏,但是他们却能明白“团结力量大”、“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用他们的智慧去教育后代。这个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却不能做到。


最后,引用汉末袁绍袁术兄弟的例子作为本篇的结尾吧!汉朝末年,羣雄逐鹿,袁绍坐拥河朔四州,虎视中原,就派遣使者前去南阳,欲联合占据南阳的张绣共同攻打曹操。张绣见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就准备同意。没想到此时贾诩却于坐上告诉袁绍的使者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是啊!兄弟之间尚且阋墙,更何况是对待外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