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中阳子 2016-10-20
春风化雨 回复 2楼 2006-09-02
小柴胡汤
六味地黄丸(汤)
我吃过 卡
闲居故人 回复 3楼 2006-09-03
坤:小柴胡汤是阴阳两备的啊,坤太阴了??
昆仑大士 回复 4楼 2006-09-03
以下是引用 第3楼 闲居故人 的话:
坤:小柴胡汤是阴阳两备的啊,坤太阴了?? ...
这些方剂都是阴阳两备的。而且变化无穷。
离为火,主热,兑为泽,主凉,坤卦在离与兑之间,是寒热往来之处,故配以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证。而若从归经上看,柴胡为君,入肝胆经,当属震或巽卦,尤其当属巽。
此方配卦确有不可执守之处。
昆仑大士 回复 5楼 2006-09-03
再如乌梅丸也一样,是寒热互杂用药,主上热下寒,错杂之病用错杂之方,亦并非纯主离火。
这是《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一书中的配法,原书是配的别卦,作者知医,未必深知易,所以,我们只可参考其意。
但是,中医方剂与八卦之间确实可以建立某种关系,用八卦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例如,从曹颖甫小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他在学医之前,他的父亲生病,百医不效,越治越严重,命在旦夕,所遇人用经方治好,而所述之理竟然是天道气运。所以,深知医者,必在于易。
王星薇 回复 6楼 2006-09-03

太难了啊

大律师工作室 回复 7楼 2006-09-07
在一个书店看到有本《中国八卦本草》,似乎是青岛科技出版社出的,属于国家中医药权威部门组织编写的专门学术著作。其内容为将许多中草药与八卦对应起来,分析其阴阳五行八卦属性,药性,可治疗哪些类型的病症。我觉得相当不错,不知道大士是否有此书?若没有的话,需要我帮买么?
昆仑大士 回复 8楼 2006-09-07
谢谢大律师的好意。
我暂时还无暇看这些书,现在最要紧的是经典的东西多学一些。
在奇门中,是将本草按八门分类的。与八卦有所不同。如宣通类属于开门,汗法亦然。收涩类属于杜门,止汗类亦然。
我还是用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中的东西结合着来学好些。对八卦还不太敏感。
昆仑大士 回复 9楼 2006-09-07
乙261中国八卦本草  青岛出版社   刘杰 著 预定  正版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药的药理理论本质。体例悉本中国八卦医学,上迄远古,下至清朝,以明中国中药本草来龙去脉、历代医药学家著作源流本末。次论八卦本草学说,本出太极,旁涉基固,以清中药治病之理,正本清源,规律以陈。再论八卦本草分类,详明本草科目产地、气味归经生降沉浮、用药八卦之理、配伍七情之义、组方主治效能、称量炮制宜忌。纵横交论,以明药法。
是书本草分类,正本清源,反繁归简,以本药气味阴阳八卦为纳,首分温凉寒热四类,次分温、大温、凉、大凉、寒、大寒、热、大热八别,再分为辛温、甘温、苦温、酸温、咸温、辛大温、苦大温、酸大温、咸大温、辛凉、甘凉、苦凉、酸凉、咸凉、甘大凉、苦大凉等四十目。之所以这样分类,就是因为中医之用中药,从根本上就是这样用的,它反映了中药的本质性科学内涵,并且是中药走向现代化从内在结构趋向一的必由之路。
【目录】 序一序二第一章 八卦本草沿革 第一节 先秦时代 第二节 秦晋时期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时期 第五节 宋朝时期 第六节 金元时期 第七节明朝时期 第八节 清朝时期第二章 八卦本草学说 第一节 本草太极论 第二节 本草阴阳论 第三节 本草五行论 第四节 本草道地论 第五节 本草节气论 第六节 本草本原论第七节 本草炮制论 第八节 中药配伍论 第九节 本草剂量论 第十节 本草脏腑论 第十一节 本草经络论 第十二节 本草气血论 第十三节 本草毒性论 第十四节 本草煎服论第十五节 本草现代论 第十六节 本草八卦论第三章 八卦本草分类 第一节 少阳温类本草 第二节 太阳热类本草 第三节 太阴寒类药物 第四节 少阴凉类药物第四章八卦用药分类 第一节 阴阳用药 第二节 上下用药 第三节 气血用药 第四节 动静用药 第五节 香浊用药 第六节 滑涩用药 第七节 寒热用药 第八节 开闭用药第九节 生杀用药 第十节 清长用药 第十一节 补泻用药 第十二节 湿燥用药 第十三节 吐止用药 第十四节 轻重用药 第十五节 宣通用药 第十六节 卫气营血用药第十七节 三焦用药 第十八节 六经用药 第十九节 脏腑用药 第二十节 八卦用药 第二十一节 六淫用药 第二十二节 经络用药 第二十三节 四时用药 第二十四节运气用药 第二十五节 人体用药 第二十六节 男女用药 第二十七节 七情六欲用药 第二十八节 诸剂用药 第二十九节 诸证用药附录
昆仑大士 回复 10楼 2006-09-09
此楼内容已被删除
昆仑大士 回复 11楼 2006-10-22
 阳 和 汤  ▲▲▲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3g) 
    〔药量及意义
〖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5top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病机〗
   ┌ 局部温肿,皮色不变 ┐
   │           ├ 阳虚寒侵、寒凝血滞、痰浊内阻 ┐
   │ 酸痛不热      ┘                │
阴疽 ┤                            ├ 阳虚血虚、寒凝痰滞
   │ 舌淡苔白,口不渴 ┐                 │
   │          ├ 阳虚血弱            ┘
   └ 脉沉细或迟细   ┘

5top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 熟地(量重) ── 滋补阴血,填精益髓
君 ┤
  └ 鹿角胶 ── 补肾助阳,强壮筋骨

臣 肉桂、姜炭 ── 温阳散寒以通血脉

  ┌ 麻黄(量轻) ── 宣散在体表之寒凝
佐 ┤
  └ 白芥子 ── 祛皮里膜外之痰湿

使 生甘草 ── 解毒而调和诸药。

本方组方配伍特点〕〔阳和汤与当归四逆汤鉴别

5top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1.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剂。以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脉迟细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如兼气虚不足,可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效果更佳。
3.用本方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5top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1.本方中麻黄只起发越阳气作用,故用量较轻,熟地补血固本,用量宜重,运用时应注意麻黄与熟地之比例。
2.本方适用于阴疽,阳证忌用。〔原文
3.疮疡红肿热痛及阴虚有热者,或疽已溃破,不宜用本方。

5top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外科症治全生集.阴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温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临床报道:用阳和汤加当归、丹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结果肢痛和跛行消失,皮温肤色正常,创面愈合者12例;症状减轻、创面经手术治愈者8例(中医年鉴,1985∶121)。

5top 〖附方一〗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墨炭一钱二分
用法: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丸,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 如流注将溃及溃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
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注: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但此方较阳和汤药力峻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不可用,孕妇忌用。
〖附方二〗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牛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一两,各去油研极细末 黄米饭一两。
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9g)。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