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中的“仁”

 木桩指路 2016-10-21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也”可以讲为人要仁爱。那么“仁”应该作何讲?《说文解字》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字。”始见于春秋时期,“爱亲谓之仁”《国语》。在文字学中最早见于《中山王器》,从尸(人)从二,“尸”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其主体也是人。在小篆中“仁”从人从二,隶书中的“仁”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楷书字形,只是笔法不同而已。“仁”可以解释为两个人在一起,看起来很友爱的样子,用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而“仁”的构造及意义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关爱、文明的人际关系,后经过儒家思想的阐述后成为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仁”是指人的内心的一种本性,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与人亲善。《周易》里曾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是古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内容,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视之为社会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所讲的五常、五性之一。“仁”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文中有不少地方提及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求教“仁”。其中有这么一段:“子张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人。”子张又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回答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孔子所讲的直至影响到我们现在。作为“仁者”,首先要做到孔子所讲的“恭、宽、信、敏、惠”。然而,为“仁”者要爱人,对人亲善,还有要多为别人考虑,不自私,不狭隘,如《论语》中讲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意思是不要仅仅想着自己而忽视别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仁爱”思想教导人们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关爱,不要使自己变成“为富不仁”狭隘、自私的人。当然,“仁”除了用来当作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对人亲善、友爱之外,后来又引申出许多其他意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及今“仁”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历史上尧舜时代,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等许多繁荣景象的出现,都是古代政治家以“仁爱”治天下的结果。作为人类来讲,人是社会性群体,是互相依靠的,不可能是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量如此大、交际范围如此广的社会中更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要求我们以“仁爱”为本,近至对亲朋好友,远至对不相识的人,能够做到亲人、爱人,互帮互助、相互友爱,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仁”是人道主义的纲领,只有每个人都怀有“仁爱”之心,国家才能昌盛、友爱、和平。


保卫钓鱼岛

微信号:bwdydmjkwl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