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听读课程 教学现场 我们在进行毕业课程设计时,将两册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文本在第一学期全部学完。《母亲的纯净水》是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下册的,现在是上学期,学生手头没有课本,所以并不熟悉这篇课文。 让学生准备好纸笔,身心都静下来,开始听读。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了。不错,“听读”就是听老师读,不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老师读”了。 一瓶普通的纯净水,两块钱;一瓶名牌的纯净水,三块钱。真的不贵。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带着纯净水,以备在激烈的运动之后,可以酣畅地解渴。 她也有。 读到这儿,我停下了。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她”呢? 生:她应该就是故事的主角。 生:她的纯净水是两块钱的还是三块钱的呢? 她一直喝同一种牌子的纯净水。瓶子绿色的商标上,一位大名鼎鼎的明星身着白衣——那大概也是名牌,笑嘻嘻地,好像在说:“这水味道不错。”周二和周五下午有体育课,吃过午饭,母亲就拿出一瓶,递给她。她接过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 读到这里,我提问了:她的心里为什么会隐隐有点不安呢?这是一个十分开放的问题。 生:她是不是看到母亲有什么不对头的表现? 生:她一定觉得自己每次都要母亲送纯净水来,增加了家里的负担,所以觉得不安。 师:为什么你有这样的猜想? 生:因为前面有一句话“真的不贵”,这句话应该在暗示什么。 师:这就是会听,善于将前后的信息联系起来思考。 …… 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我总会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畅所欲言,理答通常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敏感,二是在信息的联系当中参与故事创造,三是沟通生活,进行角色体验。 当读到同学们怀疑“她”的纯净水是凉白开时,我这样停了下来: 一瞬间,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件事上大方起来呢?她当即…… 生(一个女孩):她当即将水摔到地上,哭着冲了出去。 师:如果你是“她”,就会这么做的,对吗?还有谁也会这样做呢? 不少孩子举起了手,他们看到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的样子。 读到母亲与“她”在家里讨论这件事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笔来写下妈妈的话。 “那你听听我是怎么想的。”母亲说,“我们是穷。但是……” 师:接下来,妈妈会说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你认为妈妈会说的话。 五分钟后,孩子们分享各自写下的内容。 生:我们是穷。但是,人穷志不能穷。 师:你觉得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能入心吗? 生:我们是穷。但是,穷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只要你现在能努力,将来就不会穷。人穷没关系,就怕志也穷了。 …… 她点点头。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了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还可以把它当做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读完上面一段话,我提出的问题是:故事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吗? 孩子们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束了,因为“她”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懂得了该怎样面对;一种认为结束或不结束都可以,关键是后面作者还会写什么;第三种观点认为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结束,因为“她”还要到学校,还要面对同学的怀疑和嘲笑,“她”会怎么对待呢,应该写一写。 第三种观点关注了故事的脉络,得到了我的肯定。 后来,她去上体育课,依然拿着母亲给她灌的凉白开。也有同学故意问她:“里面是凉白开吗?”她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那么,有了这个自然段,故事是否可以结束了?一半孩子认为在这里结束最合适,既自然,又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回味;一半孩子认为,如果再写写后来的事,会更完美,或者,有个点题的结尾,更合适。故事的确还有一个自然段—— 再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拿着不菲的薪水。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更不用说纯净水了。可是,她还是喜欢喝凉白开。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观点做出是非判断,只是作为欣赏故事的一员,给出自己的想法: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确满足了人们期待“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同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但我个人还是喜欢略去这个自然段。同时,我强调,两种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每个人的审美期待不一样而已。 课后对话 教室里有十多位老师听课,整节课里,他们也和孩子们一样听得津津有味。一下课,和往常的听课老师一样——有话要说。很高兴,他们不仅仅是美言,还有疑问:这篇课文还上吗? 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不会再上了。我们可以来梳理一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哪些没有得到落实呢?应该说,主要的教学目标都落实了。理解内容,比传统的课堂更透更深;情感体验,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自居,体验十分深刻;语感培养,或补充句子,或动笔书写,自自然然又不着痕迹;故事建构,学生始终参与其中,并习得了叙写故事的不同策略,如读者意识、留白与点题等;思维训练,突破了线性思维,更加注重了批评思维的培养。 一个老师又问:那么学生不用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了吗? 我谈了自己的认识。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想一想为什么要读。作为一名读者,你阅读这样的故事,会要求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吗?常识告诉我们,不可能。那么,为什么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难道他们不进行“绘声绘色”地朗读,就失去了什么吗?古诗文、现代诗,还有一些很经典的散文,之所以需要朗读,那是因为它们表达的情感、意境等,不仅是通过词句的含义,更是通过节奏、韵律等表现出来的,不朗读就很难体会出来。这也是常识。阅读教学,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做法,偏离了常识,感觉很怪,回归常识,就自然了。 有些文本是适合用“听读”的方式学习的。我的实践证明,听读课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使他们在情感体验、语言发展、思维培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收获。《小学教学》《小学教学设计》《新课程研究》等刊物相继推出了我的听读课例,想必也是对我的听读课程的认可与支持。 (本文发于《中国教师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