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怎样读书

 江山携手 2016-10-21
美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小时候并不是“神童”,后来,他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呢?他是怎样读书,怎样研究的呢?
一、自学——直接研读自然科学中的主要著作。
他在读中学时,在医科大学生塔耳梅的帮助下,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本书对爱因斯坦的“整个发展过程起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他又将施皮克尔的几何学教科书,一鼓作气就学到了最后一页。他很注重做练习。十三岁开始,他自学吕布森的高等数学著作,十六岁时,自学完了微积分。那时,他从未读过一本轻松的文艺著作,不和同学不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他总是孤零零的全神贯注于数学、物理和哲学著作中。在上大学时,他对当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满,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物理实验室工作上,余下时间则在家里读他喜爱的书——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等人的著作。
二、集体讨论哲学问题——参加“奥林匹克科学院”。
1902年-1905年爱因斯坦同罗马尼亚人索洛文和瑞士人哈比希特组成了三人哲学小组——“奥林匹克科学院”。他们利用晚上和中午的时间,集体学习和讨论哲学和自然科学名著。据索洛文回忆,他们首先读了皮尔逊的《科学规范》,又一道读了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力学》,弥耳的《逻辑学》,休谟的《人性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亥姆霍兹的一些论文和演讲稿,学习了安培的《科学哲学论文集》中的一些章节,黎曼的《几何学的基础》,阿芬那留斯的《纯粹经验批判》中的一些章节,克利福德的《事物的本性》,戴德金的《数论》,特别是用几个星期紧张地学了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还读一些其他著作。他们学习的方法是集体讨论。“有时我们念一页或半页,有时只念了一句话,立刻就会引起强烈的争论,而当问题比较重要时,争论可以延长数日之久。”除了集体学习和讨论之外,有时爱因斯坦还给他们讲点课,介绍一些自己工作和研究的情况。爱因斯坦他们在读这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时,是采取了分析批判的态度的。
通过三年多的哲学小组的学习,爱因斯坦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论。他不满足于现状,不迷信权威,终于成为一个被列宁所称赞的“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正是哲学小组结束的1905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论文,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三、抓住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 “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在学习物理方面,他的主要兴趣不在古典物理,他注重了物理实验,抓住了现代物理,主要学习麦克斯韦、法拉第、赫兹、基尔霍夫等人的主要物理著作。他的学习和研究,也是逐层深入的。他研究了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了光量子论。1905年他创立了相对论后,又深入进行研究,于1916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此后几十年,他一直在研究统一场论。在研究狭义相对论时,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把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统一为质能守恒。物质的质量是和它的能量成正比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公式,用E﹦mc2来表达。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其数值为2.9979×1010厘米/秒。“根据这个公式,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变为物质。”(傅鹰语)按照这个公式,原子核破裂时损失的质量,转变成了巨大的能量。这就为原子弹的制造和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读书时,注重自学,注重自己读主要的原著,注重做习题,注重做实验,注重用分析批判的态度集体学习和集体讨论哲学著作,把眼睛紧紧盯住那些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的东西,把那些诱离自己离开主要之点的杂七杂八的东西统统抛开不管。爱因斯坦的这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都是很值得我们在读书研究时借鉴的。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