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红楼梦》

 沧海一粟1951 2016-10-21
说不尽的《红楼梦》


青岛新闻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从《红楼梦》成书到现在,已过去了两个多世纪,但曹雪芹的“言”与《红楼梦》的“味”,似乎还在“云深不知处”,见仁见智,各家说各家解。许多红学家穷其毕生的经历,严谨治学,也仅是“独创”一家言,

难成定论。因为,除了《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名著这一不争的事实之外,便无处不谜,无处不惑,无处不争,大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性,小到《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是大脚还是小脚,以至《红楼梦》一书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难怪“红学”向来就有“谜学”之谓。

    “红学”论争百余年,有很多谜点还是远非愈辩愈明、破解有日,而是云里雾里,还不时有石破天惊的突发奇想,令人惊诧莫名。

    熟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读者或许注意到,由于很多作品的题材、内容与作者自身的情况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不要说作者的情况,有的甚至连作品是谁写的都成了有争议的问题。像明代四大奇书《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如此。《红楼梦》也不例外,它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的籍贯到底在哪儿?他是汉人还是满人?他出生于哪一年?活了多大岁数?《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曹雪芹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红楼梦》的?《红楼梦》究竟有没有写完?曹雪芹和脂砚斋、畸笏叟是什么关系?

    从《脂砚斋点评石头记》来看,《红楼梦》手稿110回是写完了的。但后30回为什么遗失了?后40回是不是高鹗续写的?对后40回如何评价?这些也都是红学界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成为红学研究悬而未决的公案,同时也让读者深感疑惑。

    研究曹雪芹的生平家世,早已成为“红学”的一个分支然———“曹学”。读者一般都已知道,从曹家家谱上溯五代、六代,他的祖上是汉人。他的曾祖父是在清兵入关以后,加入了旗籍,成为汉军八旗子弟。在曹雪芹是汉人还是满人这个问题,似乎无争了。但关于记录曹雪芹本人的材料,微乎其微。所以曹雪芹究竟生于哪年?活了多大岁数?仍根本无法说清。因为研究者的看法不同,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的争论,早晚相差有10年之久,焦点当然在于曹雪芹是否亲身经历过曹家富贵的风月繁华生活。

    不过,由于曹雪芹家事的不确定情况,倒更使读者对曹雪芹这个人增添了兴趣。他长什么样儿?有什么样的脾气和禀性?有人说并愿意相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即《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曹雪芹有如此出众的才华、敏锐的思维,又极善谈吐,可偏偏不考取功名,不走仕途经济,而选择了写小说这条路呢?

    《红楼梦》在成书的过程中,文稿曾由多人进行披阅。大家最为熟知的当然是脂砚斋。但脂砚斋是谁?红学界争议也很大,有说是曹雪芹本人,有说是曹雪芹的家人,也有说是曹雪芹的情人。连脂砚斋是男身还是女身,至今让人迷惑。近来,又有学者提出“程前脂后说”,即现存有脂砚斋批语的《红楼梦》前80回《石头记》抄本,是根据程高本的120回《红楼梦》伪造出来的。若此说成立,百余年建立在脂批上的红学研究将毁于一旦,像红楼探佚,则会变成一钱不值。

    撇开上述这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最复杂的艺术作品来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独特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正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红楼梦》中的人物在每个读者心里,也都有不一样的画像。

    对于宝玉这样一个叛逆形象,反映了曹雪芹怎样的思想?对于宝玉当时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人生况味,今天的现代人应该怎样来理解?或者说,他的这种精神是否具有现代性?曹雪芹描写宝黛爱情,是否要通过写婚姻爱情来表达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叛逆封建传统道德的生命价值取向?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一般公认塑造得最鲜活、最生活化又最出彩的是“凤辣子”王熙凤。借已前辈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评价凤姐的话是:《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去,《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凤姐何以会具有如此的魔力和魅力?

    《红楼梦》除了宝、黛、钗、凤这四大主角如此丰满、鲜明、富有个性之外,曹雪芹塑造的丫鬟也并不比小姐差,在《红楼梦》的众多丫鬟中,最有特点的或许莫过于宝玉身边的晴雯、袭人,正所谓“晴有黛风,袭乃钗副”。袭人与宝钗很相像,极端恪守封建礼教的丫鬟,又很会来事儿。与之相反,晴雯似乎是与黛玉灵性契合,倔强、果敢,性格上与袭人完全两样儿。

    《红楼梦》留给读者的疑问和思考太多了。它的艺术魅力是巨大的,它能害得一代又一代痴迷的读者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今天仍常有人仅就为了钗、黛孰优孰劣仍争执得面红耳赤。《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似乎觉得宝、黛永远都是十三四岁的样子。有关“红学”的话题,正像《红楼梦》本身的艺术魅力一样,是永恒的,说不完的。“谁解其中味”成了“解不尽其中味”,留给了我们永远的谜。

    再者,不同于其他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而是小说人物描写与故事情节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如果不能很好读解《红楼梦》中富有个性化的诗词曲赋,就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以绝不输于、不逊于诗仙、诗圣、诗鬼的艺术才华,创造出《红楼梦》诗词曲特异的艺术世界。可惜的是,不要说《红楼梦》的诗词曲了,就连唐诗、宋词都离我们久远了。中国“曾经”是个伟大的诗的国度,对比来看,我们现代人的物欲生活是多么缺乏诗情、诗性、诗品和诗质。没有诗的生活是肤浅的,没有文学的生命是卑微的,没有艺术的人生是苍白的。

    曹雪芹和《红楼梦》无论其人还是其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尽的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至今尚无定论的悬案,才使《红楼梦》更显得博大精深。

    红学家们的精彩解读,无疑是为读者开启的一扇重新解读《红楼梦》的窗口。读完《新解〈红楼梦〉》以后,再细细品味《红楼梦》的时候,一定能够更多领悟书中所蕴藏的无限的深意。有关“红学”的话题,也正像《红楼梦》本身的艺术魅力一样,是永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